薛 皎 榆林市合作經濟與改革指導中心
要想維系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就必須要做好多個方面的建設,并且加快法治社會建設的不乏。而提出相關問題的仲裁,就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農村法治建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
隨著國家經濟以及城市建設的推進,我國的經濟水平逐漸呈現出穩固發展的態勢,想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需要緊抓農村經濟[1]。在農村經濟中,農業、畜牧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而土地就成為了農村居民開展農業、畜牧業的基本保障以及物質載體。近些年,我國為了扶持農村經濟以及農業、畜牧業的發展,出臺了各項惠農政策,各農村地區逐漸出現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務農的情況,也便隨之出現了土地糾紛問題,如若不能加以良好的解決,就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以及發展。根據過去土地糾紛的數量以及解決情況來看,傳統的訴訟等解決方式大多時間較長,并且無法及時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等問題,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農村居民鄰里失和、兄弟反目等問題,甚至在部分地區,引發較為嚴重的暴力事件。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一改傳統訴訟形勢下的土地糾紛解決方式,而土地仲裁也就應運而生了。
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能夠被直接應用于土地糾紛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協商、調解、仲裁以及訴訟[2]。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協商以及調解不具備較強的系統性,但是在土地糾紛案件中,仍然不可或缺,并且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是,這兩種方式多趨向于村民的自治,如若在產生土地糾紛時,僅適用協商以及調解,就會無限弱化地區政府、法院以及相關部門的權威性,甚至對法律的權威性造成不利影響。但是,在處理土地糾紛案件時,如若完全采用訴訟的方式進行處理,就需要考慮到地方性法規以及相關的規章制度。但是,在大多數地方法院中,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土地糾紛問題,往往具備過強的系統性,很難考慮到土地糾紛發生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無法真正意義上滿足土地糾紛當事人的實際需求。這就需要土地仲裁的方式,來解決當下大大小小的土地糾紛案件。
通過土地仲裁的方式,來解決上述幾種不同解決方式中的弊端。仲裁更像是一種平衡于協商、調解以及訴訟之間的糾紛解決機制[3]。在面對土地糾紛案件時,能夠通過具備一定系統性的程序以及解決方案,來解決案件中的問題,并且考慮到地方情況,尊重土地糾紛雙方當事人的意見以及需求。該種方式既能夠保障協商、調解具備的較高靈活性以及較強的適用性,還能夠有效保障法律的權威性,將相關部門的職權更加有力的發揮出來。
1.問題表現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明文規定了土地糾紛的仲裁時效。一般情況下,在當事人權利受到侵害,并且是了解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之日起兩年內,能夠向管部門提出仲裁請求[4]。但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由于惠農政策的出臺,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返回到農村,想要繼續農業生產。此時,土地的承包人可能就會因為經濟利益等問題,拒絕歸還土地,也就可能會出現土地糾紛問題。
當持有土地所有權的居民要求退還耕地時,由于當下的惠民政策以及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一部分承包人會拒絕歸還土地,就會引發相應的土地糾紛。一般來說,外出務工的土地所有人往往對土地的關注度較低,這就導致該種侵權行為已經持續了較長時間,超過兩年時限。仲裁的時間超過了法律規定,按照現行法律法規的要求,仲裁人員無權予以受理。進而影響了農業生產產量,并且不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
2.解決建議
在實際的工作中,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法院、仲裁委員會等,應當根據地方發展情況以及土地分布情況等,適當調整仲裁時效。通過較為靈活的判定方式,為權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在農村的生產過程中,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保障也是主要載體,是當下大多數農民生活的主要收入來源,如若仲裁的時效性把控過于死板,不通人情,不但會影響農村的經濟發展,還會讓農村居民對地方政府以及法院產生抗拒情緒以及不信任等問題。考慮到農村經濟建設與法治建設,就必須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發展情況、土地分布等因素,適當的延長仲裁時效,以避免仲裁時效對農村建設的不利影響。
1.問題表現
在相關當事人向仲裁機關提出仲裁后,仲裁機關需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對土地糾紛的案件進行受理,并且根據實際的情況,對土地糾紛進行判決,以保障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5]。但是,上文中提到,仲裁將尊重雙方當事人的意愿,也就是說,在雙方當事人得知仲裁結果之后,如若產生不滿情緒或者認為仲裁結果不公正,則有權向上級法院進行起訴,部分法院在面對這一類型的糾紛時,會按照當下法律法規中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部分的解釋進行處理,依法不予受理其中一方當事人對仲裁結果的起訴。而這,也剛好與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明文規定的關于土地承包糾紛的解釋產生了沖突。也就是說,在實際的仲裁、起訴這一流程中,相關法條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并且在部門受理案件時可能出現違法受理等情況。部分當事人在仲裁后,如若不服判決,也很難通過向上層法院進行起訴等方式,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導致法律的公信力以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不利影響。
2.解決建議
為了避免法院依法不予受理等情況,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當對調解仲裁法中的矛盾內容進行整改。在發生了土地糾紛案件時,雙方當事人的任意一方,如若對仲裁的結果不滿意,或者認為仲裁結果存在不公正的問題,可以直接向上級法院進行起訴。為了避免上級法院無權受理的問題,還要將我國法律法規中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解釋進行適當的刪減,避免與其他條例相沖突,導致土地糾紛案件的雙方當事人無法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問題表現
目前,我國的土地仲裁相關規制仍然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與完善可能,其發展仍屬于起步階段,部分法律條文尚未完善,在實際的工作中,經常會由于經驗不足、法律條文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實際的仲裁活動效果受到影響。我國對于可能出現的錯誤仲裁或者不公正仲裁問題,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說明與解釋,一旦仲裁結果確定,即便發生了錯誤,也無法對仲裁結果進行撤銷或者整改。這就直接導致了仲裁人員無法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糾正自身的錯誤,嚴重影響了仲裁效果以及糾紛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2.解決建議
針對這一問題,地方法院以及仲裁委員會應當加強日常工作的經驗總結以及糾紛備案工作,并協助國家不斷完善相應的仲裁法內容,形成積極有效的仲裁機制。為了保障糾紛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要設置專門的仲裁結果撤銷或者修正途徑,以此保障仲裁委員會能夠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保障仲裁工作給予權人的合法權益。
1.問題表現
目前,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仲裁程序,大多偏向于訴訟,在產生土地糾紛時,案件的手里以及仲裁程序往往會依照民事審判的流程開展。簡單地說,目前我國的土地仲裁過渡的偏向于法定程序化以及制度化。程序化以及制度化雖然具備強制性,并且為相關的案件提供統一的審判標準以及審判依據。但是,仲裁程序應當以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原則展開。也就是說,過度的強調法定刑以及程序性,便極大程度的限制了仲裁當事人意思的獨立性。這就導致了,在當事人提出仲裁請求時,變成了一項訴訟活動,仲裁程序也不能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靈活的變動,并且在較為繁瑣的程序之下,也不具備及時性,導致土地仲裁工作變得過于繁重,流程過于繁雜。有悖于土地仲裁的根本目的,導致土地仲裁機構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法院機關。這也就代表著,仲裁機構的工作完全可以由地方法院完成。
2.解決建議
想要保障土地仲裁的水平以及效果,就必須要端正仲裁的定位,并且能夠為實際的仲裁活動指明道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土地仲裁的提出主要為了更好地幫助農村居民解決土地糾紛問題。也就是說,土地仲裁并非是當下唯一一種解決土地糾紛的方式,而是諸多解決機制中的一種,土地仲裁這種形式,應當與和解等傳統解決方法隔離開來,并且也要完全將自身需要履行的職權以及相關流程與訴訟等方法隔離開來。也就是說,土地仲裁,應當具備完全不同于傳統模式下的糾紛解決方式,也就是在產生土地糾紛并需要仲裁時,維系法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能夠充分地尊重土地糾紛案件中當事人的主觀意愿,以此提高整個土地仲裁活動的效率。并且通過更加便捷、高校的仲裁程序,來節約解決糾紛時需要耗費的成本。在整個土地仲裁活動中,應當以公平、公正、中立以及專業的仲裁人員來提升判決的權威性,讓雙方當事人信服判決結果,方能保障土地仲裁的效果以及展開相關工作的水平。在實際的工作過程紅,也不能盲目的學習法院解決訴訟案件的方式以及流程,讓土地仲裁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民事訴訟,這樣,不但有悖于仲裁創設的本質,還會到土地糾紛仲裁無法得到有效的應用與重視。
總而言之,當下我國的土地仲裁仍然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以及發展未來,想要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的法治建設,就必須要深入挖掘土地仲裁中的法律問題,并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