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珍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陳云的黨建思想在延安時期取得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在這個時期,陳云發表了許多有關黨的建設的文章,在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等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符,并且行之有效的舉措和辦法,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研究延安時期陳云的黨建理論,一方面旨在加強當前黨的建設研究,以此來加深對新時代條件下黨的基本路線、政策、方針的理解,另一方面則希望通過研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黨建思想,總結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豐富新時代黨建理論,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共產黨雖然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的政黨,但實際上當時黨內干部及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并不高。要建立一個密切聯系群眾的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提高黨員尤其是干部的理論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認識到這一點之后,陳云認為,既然每個黨員都有責任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那么黨內的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更應該學在前頭,成為學習的楷模。陳云曾于1939年5月發表一篇關于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的文章——《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文章中指出,我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戰斗的黨,首先,我們要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才能培養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有堅強黨性的共產黨員。
在此基礎上,陳云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鍵之處進行了說明,我們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應僅僅局限于背誦教條這樣的刻板學習,重要的是學習馬克思主義者觀察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抓住了這重要的一點,陳云以自身為表率,學習理論,開設學習小組,發表大量黨建文章,在各大院校講黨課,并在自己的學習與實踐中,提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這一頗有建樹的理論,到現在仍然歷久彌新。
黨的紀律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保證。延安時期,陳云就十分注重黨的紀律建設。他認為,黨的紀律是我們黨戰斗的重要武器,是“執行黨的路線的保證”。“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有了鐵的紀律的黨,才能建立有鐵的紀律的軍隊,以此戰勝強敵,創建受到廣大民眾擁護的政權。”陳云曾在各大院校講授黨建課程時,多次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并強調遵守紀律應“心口一致、言行一致”,遵守紀律不僅僅是口頭上的遵守,更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實踐中。陳云指出,共產黨員必須言行一致,這是黨規定的。違反了這一條,就是違反黨的紀律。陳云將自己的所言化為所行,在多年的革命和建設生涯中恪守黨的紀律,成為黨內遵守紀律的典范。
陳云作為黨的領導人之一,十分注重以黨的高級干部作表率來激勵全體黨員,為黨員遵守紀律樹立榜樣。當時,中國革命正如火如荼得進行著,正值用人之際,我黨以正確的用人政策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前往延安,經過各大院校的短期培訓,便很快要輸送到前線。但是,由于黨內存在一些不良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有些黨員拒不接受黨組織的安排,在多次與之談話的情況下仍沒有結果,黨組織在慎重考慮不守黨紀可能會產生的嚴重后果的情況下,予以懲處,甚至開除黨籍。同時,對于黨內高級領導干部所犯的錯誤,陳云也沒有因其為特殊人物而特殊對待。他強調,嚴格地遵守黨的紀律為所有黨員及各級黨部之最高責任。無特殊人物,無特殊組織。
領導干部、領導機關必須成為嚴守黨紀的模范。要特別防范高級領導人破壞紀律的行為。陳云強調全黨范圍內各級干部及黨員都應遵守黨紀,以思想意識為源頭,遵守黨紀首先要心里認可,才能迅速體現在實踐中。陳云以堅強的黨性,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對所有不遵守黨紀的行為都一視同仁,為全黨樹立了榜樣。通過這一時期陳云狠抓紀律建設,全黨范圍內形成了遵守紀律的良好風氣,黨內紀律意識不斷提高、黨性不斷增強,是我黨政策順利執行、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在深刻了解到干部建設對我黨對我國革命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后,陳云將干部隊伍建設提到了相當高的高度,尤其注重對干部加強教育培訓。開辦學校是教育和培訓干部一個重要途徑。當時,大批學校的開設,包括陜北公學、馬列學院等,中央組織部均有所參與。為了更具針對性地設置這些院校的教學方針,以及開設哪些課程,陳云投入了大量心血,使得這些院校建成后于延安時期培養了大批優秀干部。這些干部不僅參與到革命隊伍中,也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各項建設事業的骨干。陳云曾于中央黨校擔任三年校長,并親自給學員講授黨的建設課程,廣受學員好評,一批批學員從中受到啟發。“陳云同志講黨課,善于把許多深奧的道理和復雜的問題,用簡明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深入淺出,幽默風趣。”陳云以身作則,以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言行,深刻影響著周圍的黨員干部并給各大院校的一批批學員留下了一個共產主義者應該有的面貌,使其在之后的學習和工作開展中能夠以共產主義者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
陳云認為,對黨員的教育培訓,首先要從思想上抓起。當時,一大批抱有家國情懷的青年奔赴延安,一時之間黨內小資產階級思想濃厚,黨員經常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些新黨員極大部分是散漫的小資產階級的成分。他們為追求真理,愿意為共產主義奮斗,加入了共產黨,我們歡迎他們。但是,他們之中的許多人還帶著濃厚的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和習慣”。對于如何克服這種錯誤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陳云認為應對新黨員的思想意識加強教育。“共產黨人只有自覺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成為堅定的、清醒的、有作為的馬克思主義者,成為合格的共產黨員。”共產黨人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引,用其基本理論、方法、觀點來武裝頭腦,才能克服黨內非無產階級思想,才能“為他的信仰的實現而奮斗到底。”為此,陳云提出共產黨員應善于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寶貴武器來與自己的錯誤思想作斗爭,共產黨員不僅要檢查他人的錯誤,更要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批評,在自我批評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僅是個人,也是一個政黨進步的重要武器,當思想偏離正確軌道時,黨員應有意識用這個重要武器來進行自身的思想斗爭,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大批黨的干部在進行教育與培訓的過程中,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干部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從而更加堅定了黨內無產階級信念,增強了黨員黨性。
黨在百年的歷史洪流中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優良的作風,密切黨群關系即是三大作風之一。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不僅倡導此優良作風,并且是這一思想的踐行者。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成長中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我黨取得革命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后,通過廣泛發動人民群眾,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在中國最終立穩腳跟,建立了新中國。經實踐證明,密切黨群關系,是我黨在歷經多次勝利和失敗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經久不衰的優良作風。在革命年代,密切黨群關系不僅能夠鞏固黨的組織,而且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反動勢力的革命隊伍里來,是中國共產黨戰勝強敵的力量源泉。陳云曾在中共中央西滿分局會議上作報告就提出群眾工作是“改變敵我力量對比”的主要方法。“要站得住腳,就得有群眾。”“沒有群眾,一定失敗,死無葬身之地。”陳云指出,“群眾工作的好壞,是測量黨組織的鞏固程度的標準之一”。
當時,中國共產黨正領導著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斗爭,中國共產黨已經在人民群眾中取得了非常高的政治威信,但陳云并沒有停留在表面的現象中,而是進一步強調,這并不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完全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所有的支部都應該努力成為人民群眾的核心。在強調各級干部特別是支部工作者必須加強群眾工作的同時,陳云特別注重通過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切身問題來發動群眾,形成“熱烈的群眾運動。”此外,對于群眾工作的方法,陳云也尤其強調,減少形式主義,“少去開那些開不成的會,多用些時間到民眾夜校或類似這樣的組織中去接近民眾”。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陳云深刻地認識到共產黨與群眾聯系的是否緊密是關乎黨存亡的大事,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在中國建設改革的歷程中,陳云對群眾工作的重視一如既往,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首要位置。新時期學習陳云在延安時期的群眾觀點,對于當下深刻感知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防止黨員腐化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陳云參加黨的革命和建設長達70年之久,黨建理論與實踐基本貫穿于陳云工作的一生,延安時期是陳云黨建思想形成、發展以及在后期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其在這一時期提出的許多黨建理論仍為現在所沿用,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以延安時期為起點,在結合當時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對陳云的黨建思想進行更加深刻的研究,對于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黨的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