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欣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收獲了豐碩的教育成果,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突出的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矛盾,導致大學生的就業環境競爭愈發激烈。面對這種不良局面,我們應該站在勞動經濟學的角度深入剖析當前的大學生就業供求形勢,明確造成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失衡的主要影響因素,從而為突破大學生就業困境提供充足依據,下面我們就針對這個問題展開細致研討。
縱觀我國大學生就業供求現狀,不難發現崗位供求關系非常緊張。站在勞動經濟學的視角下進行分析,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攀升。隨著各高校連年擴招,我國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也連年增長,進而導致大學生的就業率明顯下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是非常突出的。據教育部統計,預計未來五年內畢業生人數將以每年50—80萬遞增,這將導致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進一步失衡。
隨著我國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以及沿海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發達城市和相對發展緩慢的城市、鄉鎮之間的經濟水平差距不斷加大。在發達城市的就業市場中,有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薪資福利待遇,受這些條件的吸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也隨著經濟發展方向而改變,他們畢業后更傾向于選擇在大中城市尋求發展空間,進而形成了大學生涌入發達城市的洪流,人才過于集中必然會導致勞動市場需求飽和,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
立足于勞動經濟學視角分析我國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可以看出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大學生自身對勞動市場的認知過于片面。首先,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在就業觀上都存在一些不良問題,“一步到位”是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通病,他們普遍認為到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及大型企業就業才是理想中的工作,而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薪酬待遇低、發展空間狹窄,在這種思想認知下,很多大學畢業生寧可在家待業,也不愿意去中小型企業進行自我磨煉和積累經驗。其次,還有一部分大學畢業生的自我認知出現嚴重的偏差,他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一味地追求輕松且高薪的職位,一方面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工作經驗極度匱乏,另一方面又沒有付諸與期望薪酬同等的努力,勞動經濟的現實環境往往和大學生的理想期望相距甚遠,進而增大了大學生的就業阻力。
自我國第一批擴招大學生走向社會以來,我國勞動市場的人才需求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從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龐大的畢業生人群也以逐年遞增的趨勢涌入就業市場。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中國的市場經濟也未能幸免的,隨著金融危機的襲來,我國各地區的經濟呈現衰退形勢,用人單位為了縮減人力資源的資金支出,不得不裁員或者減少人才招聘,勞動市場已經不可能再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一方面導致勞動市場的人才足球萎縮,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進一步惡化。
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環境也逐漸回暖,在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背景下,很多人都認為大學生就業供求的緊張關系可以得到緩解,但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不但沒有得到改觀,反而越發嚴峻起來。從勞動經濟學的視角看待這一現象,其實非常容易解釋。經濟的復蘇幫助各用人單位逐步走出困境,用人單位進入穩定發展期,在以往市場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用人單位現有的人力資源都可以滿足運行需求,那么市場環境改善后用人單位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量也不會明顯擴大,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量有限,可以提供給大學畢業生選擇的崗位就有限,面對每年大批量的高校畢業生,勞動崗位自然是供不應求的。
從本質上來講,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是大學生求職與用人單位招聘之間的雙向匹配,立足于勞動經濟學視角分析我國大學生的就業供求關系,可以發現無論是大學生本身還是用人單位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匹配誤區。首先,是用人單位方面的問題,目前大多數用人單位的招聘選材都非常刁鉆,他們在招聘時更傾向于選擇經驗豐富的復合型人才,應屆畢業生在他們眼中是不“吃香”的,甚至很多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門的管理人員都明確表示——雖然目前單位內部的精英骨干都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大學生,但是招聘人才時我們不會選擇應屆畢業生。聽起來非常殘酷,但是從勞動經濟學角度分析,用人單位做出這樣的決定也無可厚非。展開來講有兩個原因:第一,應屆畢業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用人單位想要應屆畢業生在崗位上快速成熟起來,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成本,同時還要承擔大學生隨時可能跳槽的風險,與其如此,不如把培養資金用于提高薪酬標準,直接招聘更有經驗的人才。第二,目前我國主要大力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用人單位更需要高精專人才,而大部分應屆畢業生都屬于應用型人才,供求類型不匹配,用人單位自然不會選擇應屆畢業生。其次,是大學生方面的問題,近年來,雖然我國各大高校輸出的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大學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呈下降趨勢,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并沒有努力鉆研專業知識,也沒有積極開展實踐鍛煉,雖然拿到了畢業證,但是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都非常薄弱,為了應聘成功他們通常會拿出一份漂亮的求職簡歷以得到用人單位的信任,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表現出種種不足,進而導致大學生群體在勞動市場的整體形象受損,難以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在勞動經濟學視角下分析我國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不難發現高校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高校是為勞動市場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其應用的教育模式是否科學,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就業供求結構。近年來,很多高校為了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導致熱門專業的人才過剩。但是勞動市場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類型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即便是熱門專業,單一化的人才輸出也終將致使市場需求飽和,熱門專業畢業生扎堆,勞動市場崗位不足,冷門專業畢業生匱乏,用人單位招不到人,這不僅造成大學生就業供求結構失衡的不良局面,也體現出高校在教育體系中對大學生就業導向的規劃缺失。
上述我們立足于勞動經濟學視角剖析了中國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各種原因浮出水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加以解決。首先,高校應該深化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精神,積極更新教育模式,結合勞動經濟和社會市場的發展需求重新調整高等教育發展導向,開設的專業課程、應用的教學內容應該隨著勞動市場的需求變化進行動態調適,從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與勞動市場的適應性。其次,高校還應該積極調研勞動經濟形勢,實時掌握勞動市場環境的變化情況,將專業教學與社會發展方向緊密結合起來,按照勞動市場的崗位需求科學設置專業,對于一些就業空間狹窄的專業課程,高校應該考慮減少招生人數,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學生面臨結構性失業,另一方面也能妥善消除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中存在的矛盾。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就業渠道狹窄,除了勞動招聘市場之外,學生幾乎沒有其他的擇業機會。面對這種不良局面,高校不妨積極開發和利用校友資源,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首先,高??梢越⑿S研畔贤ㄆ脚_,畢業校友手中如果有一些招聘資源,可以發布在信息平臺上,為剛畢業的學弟學妹們提供更多的擇業機會,校友提供的招聘資源通常質量比較高,能夠有效解決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其次,高校還可以結合大學生專業特色、校友資源、教師資源開辦具有針對性的小型招聘會,不但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求職形式,也能幫助學生早日找到理想的工作、實現自我與社會價值。
良好的就業觀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具備的精神品質?;诖?,各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應該負起責任,積極為大學生實施科學的就業指導,一方面可以完善大學生的就業觀,另一方面也能從根本上緩解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的緊張氛圍。比如,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可以定期開辦講座,從社會經濟學視角帶領學生了解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環境,引導學生對自身能力進行客觀的定位,樹立明確的就業目標,不但可以促進學生正確就業觀的形成,也能幫助大學生更順利的適應未來的就業環境。
綜上所述,在勞動經濟學角度分析中國大學生就業供求關系,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大學生陷入了就業困境,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多、畢業生集中涌入發達城市、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學生、用人單位、高校方面存在的問題等等。面對這種困局,高校應該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為大學生實施有效的就業指導、優化教育模式、拓寬就業渠道,從而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