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明 韋相貴 趙成龍 李派霞 谷良田 劉樹勝 張杰權 北部灣大學
當前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培養出的大學生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導致出現大學生找工作難,企業招工難的兩難局面。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結合區域發展需求,培養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綜合人才,更好的服務地方,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理論教學與操作訓練實踐性不突出等問題,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單一,滿堂灌現象十分普遍,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學生,造成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無所適從,“重理論、輕實踐”的考核機制不利于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1]。老師在課程設計上,為了方便考核學生和應付檢查,就盡量將考核評價簡單化,不注重學生的工程實踐過程,沒有做到工程實踐的過程指導,缺乏師生溝通途徑,讓學生沒有能很好加深對知識的掌握運用。培養出的學生往往筆試很厲害,路演活動時就會出現緊張焦慮,自主設計作品時就無所適從。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重在“應用”,應用型高校應根據地方發展特色,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創新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來,在實踐中得到創新突破。應用型大學首先要明白大學的使命,培養出的學生能夠直接為企業解決實際復雜的問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但是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認識不統一,加上學生眾多,實驗設備不足,教師實踐能力不強等原因,造成每個學生實際到實驗室操作設備的時間就非常少。比如一個班級40人,連續上4節工程實踐課,8臺機器設備,5人為一個小組,加上教師講課時間,每個人使用機器設備的時間平均下來不到1節課。有的教師干脆就是一講到底,使得課堂變得枯燥無味,沒有將學生的興趣引領到學習中來,讓學生思維沒有得到啟發,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培養。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不是單靠教師講授就能講授出來,是要靠師生真正去操作,去體驗整個生產加工制作過程,不斷的分析問題,總結經驗,重視實踐性應用,滿足生產需求,才能具備一定的工程解決能力,懂得分析市場需求,應用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高校的教學往往局限于書本教育,沒有考慮專業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讓學生感受不到行業文化,從而讓學生對專業失去興趣,對工作缺乏動力,這些問題成為傳統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瓶頸,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視[2]。課程內容設計是高校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課程內容直接影響到應用型人才的質量[3]。課程內容設計必須跟著時代技術的變革和當代大學生的特性而做出創新型改變,就比如畢業設計,畢業設計是檢驗學生在高校學習質量的重要方法,學生的畢業設計選題應從企業實際生產需求出發,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使其在完成畢業設計的工程中,具備職業崗位的技能,能夠解決企業所需要的技術創新。而不是簡單給定畢業設計選題,學生按部就班的參照原有畢業設計模板進行撰寫,扼殺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能力、創新能力,使得整個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不會自主的查找翻閱相關資料,更不會去企業了解實際的加工生產,從而學生在實際的學習工作中缺乏幸福感,體會不到工作的成就感。
培養人才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教師。如果一所高校沒有一支良好的師資隊伍,又如何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學生?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一是可以初步對應用能力不同的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對于欠缺實踐工程能力的教師,可以制定好教師能力提升計劃,分批次的安排到相應的企業去鍛煉,讓企業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工程人員來帶領,逐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二是引進高層次人才,通過高層人才來帶領教師快速成長。三是聘請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任教,進一步緩解師生配比問題,提升教學效果。四是做好雙師型教師晉升通道,才能進一步激發雙師型教師工作動力,從而更好地推動和促進大學生創新教育和實踐,才能高標準地完成工程應用型高校人才的培養[4]。
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首先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明確辦學理念,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知道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應用型大學培養的目標不是傳統學術型,而是以企業、社會需求為導向,了解人才需求,因需施教,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5]。以往的教材及課程已不能滿足當下教學需要,根據國內外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組織相關專業的教師進行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讓大家通過撰寫教材、改進課程建設,來進一步提高培養人才的邏輯思維,更新自我的教育教學觀念。在推進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的同時,可以聘請國內外一些行業專家進行指導,邀請一些企業工程師共同參與,將一些實際的工程案例加到教材中,讓教材具有實用性,學生可以了解企業里前沿技術。在課程建設上,可以建設一些慕課,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進行輔修,也可以通過慕課教學平臺選擇名師課程,同全國師生進行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學生了解本專業當前國內外發展現狀,有利于個人興趣的培養[6]。
改變傳統的教學上課模式,取消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教師不足,實驗設備有限,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小組模式,以項目驅動讓學生自行分析項目技術路線的可行性,對項目進行設計,項目方案的撰寫。聽取學生的設計方案后,對每個不同的方案進行指導,增加師生的溝通交流,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完成實驗的同時獲得成就感。對于高危專業的教學,可以先通過虛擬仿真、VR技術來進行加強學生掌握技術技能,提升思維邏輯后,然后再到真實的機器設備上進行操作。同時對項目實驗結果進行多元化的評價,讓師生、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探討,健全好應用型人才的評價體系,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問題、創新應用能力,也增強了班級成員的團隊協作溝通交流能力。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從多方位進行,逐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綜合應用型人才。第一,工程訓練與實踐基地建設協同推進,構建實踐教學新平臺,滿足對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理論講解、設備操作、技術指導,讓人才培養與專業學科建設相銜接,鼓勵師生利用好新的教學平臺應用到各類賽事中去,培養師生制作創新、技術研發和團隊合作能力。第二,創新能力培養與學科競賽協同開展,將課程建設與學科競賽相結合,通過賽課結合“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來加快推進人才培養,學生在大賽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行思考、分析、創作,在創作競賽的過程中得到了創新,堅定理想信念。第三,職業素養與綜合素質協同培養,構建創新訓練平臺、創客空間,通過創新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創新訓練、職業訓練貫穿整個本科教學過程,讓學生有自我認知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在創新活動中,讓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知識相互融合,讓學生的思路更加寬廣,更快掌握專業知識;在創業項目中,通過項目演練及實戰,讓學生具備創新創業能力,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通過思創融合、專創融合、科創融合,培養出具有創意、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第四,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協同傳授,結合學生創業就業需求進一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強化學生專業本領,讓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證書,滿足學生的個人發展,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為行業培養優秀人才。第五,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來進一步看到企業實際的加工生產需求,了解企業的發展、工藝過程、產品性能等,明白企業對人才需求,從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有助于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拓寬學生視野,也有助于企業的人才支持、技術研發,打通了校企雙向需求渠道。
根據地方高校實際情況出發,響應國家號召,與地方產業相結合,探索出相應有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策略,重視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讓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加豐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的應用型人才,加快推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