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雄彬 唐晚桂 李國明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1)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促以市場為導向、深度融合產學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變革逐步進入良好發展階段,而這時卻出現了供需不平衡、創新緩慢、服務質量低、評價體系不到位、成果轉化資金不足等現狀,制衡了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本文基于產教融合大背景,研究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有利于產學研用合作與交流,進一步使科技成果產業化,使科技成果更具創新性,進而使科技與經濟互相融合。
近些年,政府為促進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而發布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法〉若干規定》《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等相關文件,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根據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2020年建立特色國家技術轉移體系;第二階段,根據以往狀況,2025年建立更全面、涉及范圍更廣、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更高的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因此,政府充分賦予產教融合與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權限。相關文件的的頒布,使研發工作能在更有利的條件下開展,增強高職管理類科研人員對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
在當前世界經濟波動的情況下,企業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成了競爭市場的決定要素。傳統的老觀念“重效益輕創新”制衡企業的發展,企業作為技術最主要的需求者,其相關產業的增長依靠當前正在上漲的消費結構驅動,消費現狀的不同,包容力加強,給科技成果轉化帶來了獨特條件。[1]作為科研成果創新重要場所的高職院校,具有人才集聚和基礎研究能力強的獨特優勢,其科技成果所產生的社會生產力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實現校企的“互融共進”,可以滿足企業發展需求,提升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高職院校對國家的創新體系構建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起著重要的作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轉化直接影響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職院校雖有著眾多科技創新人才和高超的創新技術,但其出現的超負荷教學和不健全的科研管理體制、職稱評審制度及資金匱乏等問題束縛了高職院校管理類科研成果和區域經濟的高度融合。[2]因此,高職院校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尤為重要,緊密聯系企業需求,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科技和人才有機結合的作用,能夠有效促進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更好地供給和服務企業的生產與發展。
在產教融合環境下,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人員,在國家政策方面已允許相關工作者可從科技成果帶來的利益中抽取50%左右的收益,放松了政策要求,增強了工作者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對于科技人員兼職的要求,且讓對此科技成果付出努力與汗水的其他相關工作人員也可以享受到收益。當前國家為增強科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增加了對科研人員貢獻的獎勵和支持,提高了科技成果收益,放寬了國家政策。因此高職管理類科研教師要根據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的趨勢和現狀,分析科技發展的方向,從而抓住機遇,開發出一條新時代科技發展的道路。
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程序十分煩瑣。高職院校的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需要多個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即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資金、人力、制度等有效保障、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交流合作、政府與社會對此的支持等。一是高職院校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利益分配制度,科技成果轉化后的使用及收益等屬高職院校和個人共同擁有,轉化后產生的利益會按照比例給予個人;二是高職院校應設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運行部門,高職院校、政府和企業三者之間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起促進和優化的作用。[3]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不僅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社會和政府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外部環境也有激勵和協調的作用。
當前,高職院校管理類科技成果產生了多種問題,降低了成果轉化的效率,例如在轉化過程中信息錯誤、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一應加強以政府為主導的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共同體建設,以項目為紐帶(主要有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承接國家的科研項目、社會與企業出現的技術問題等重大課題),同時建立線上線下的信息服務平臺,增大服務力度,根據當地區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立特色轉化園區;二應根據后臺成果轉化監控系統平臺,對轉化過程產生的問題及時分析并解決,實時關注成果轉化項目進程,及時規避風險。
近年來,高職管理類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受融資難等問題的制約,轉化率長期處于低谷。成功解決科研成果轉化的融資問題,將有效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促使經濟局勢好轉,激勵科技研發進步。一是建立基金發展風險投資市場。政府完善、監督投資市場的運作模式,運用市場和企業的模式增強市場對科技項目引導能力;二是更新金融產品及服務體系。學習國內外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并依據相關政策建立政策性銀行、科技支行,充分考慮了高科技企業在資產帶來的收益和虧損、貸款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特點,增強金融的優質服務,以此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三是健全綜合性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加強對科技金融服務各方面協調、合作、交流等工作,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高效運轉。
對科研成果提供專業化轉化服務的中介機構是高職院校、院所與有需求的企業單位之間溝通的橋梁。相對于我國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巨大需求,科技服務機構在專業和隊伍建設上存在明顯不足。[4]一方面,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亟須大力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隊伍并建立專業服務機構,構建高效轉化的科研成果信息平臺。引領建立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專業化服務機構,鼓勵各單位積極參加并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工作機制。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各界發揮作用與相關轉化機構的支持,并培養打造運行靈活、服務能力強、專業人才云集的技術轉移機構。
“政產學研用”是“政府主導、市場引導、企業主體、學校為主”的四位一體綜合協調創新互助渠道,實現了多方面積極參與,構建了高效率的合作機制。政府層面:政府應發揮政策引導和綜合協調管理作用,處理好多方的凝聚合作,使企業和高職院校成為參與主體,實現“政產學研”的高度融合;企業層面:企業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科研基礎設施和應用實現創新的重要孵化基地,應發揮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優勢,促進企業單位創新平臺的延伸,提升企業自身的綜合競爭力,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更多優質崗位;院校層面: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科研人力資源和教育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及學術人員的培養,并與該區域經濟結合,開展全方位、服務社會的綜合辦學模式,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學校課堂與社會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方法。
鼓勵高職管理類教師與企業直通,成為市場真正的參與者。建立“教師+平臺+企業”直通渠道的核心是向市場轉化,由研討理論轉變為實際應用,由行政化轉向市場化,從理論向實踐過渡,使“產學研”結合。[5]高職管理類教師應深入了解市場規則,否則會產生多個問題:第一,高職管理教師不參與其中,將不能得到市場所產生的利益,以此會喪失研究市場的積極性;第二:科研成果在沒有企業的參與下會降低轉化效率;第三,高職管理類教師面對市場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分析并解決,科技成果的創新也會減弱。總之,科研人員只有真正走進市場,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價值和技術價值,才能發揮市場的作用,體現其高價值。
一方面,科研成果轉化共同體實質上是多個影響層面協調下的合作聯盟。如學校、政府、企業三者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政府處于主導地位,擁有很大的決定權,但政府部門多,對于科技轉化難以達成共識,易造成轉化斷裂,導致其他主體難以適應。[6]另一方面,在高職院校和企業融資機構方面,需要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法律乃至經費上的大力支持。高職教育管理類的科研成果轉化工作要以人們需求為導向,把人群反饋的信息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向,高職管理類的科技成果主要服務于企業。成果轉化共同體中各主體要相互聯系、合作、共享;因此,需要形成“學校+政府+企業”三者相互支持的融資渠道,促進多元主體的協同作用,從而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共同推動成果轉化,實現技術創新的目標。
當下,高職院校的很多科研成果轉化尚未成功,亟須創立一個專業公共的、可容納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專業品牌,打通國內外的信息渠道,讓我國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得以全面、廣泛地傳播到社會各界中去,使其精準地蛻變為社會生產力,蛻變為國家經濟的核心驅動力。第一,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及科研院所級的科研技術成果新聞發布會制度,隨時向社會各界人士和企業發布最具時效性的科學研究成果,這有利于形成中國高職院校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品牌,保障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從而增加市場轉化的成功率。第二,聯合高職院校科學研究成果的傳媒公司,開拓新的高職院校科學研究成果宣傳渠道(例如:報紙、雜志、廣播、新媒體網絡),準確鎖定群眾,通過有關的新聞、會議、論壇等途徑傳播,逐步建立平穩的、接收目標明確的媒介溝通路徑,確保傳播效果最大化。第三,開辟自己的、特色的、專業的傳播路徑,例如專業化的高職院校科學研究成果的影視作品、專業化的網站、專業化的報紙雜志及專業化的論壇等。
為了提升科研成果轉換效率,打通其轉化過程中的堵點,本文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研究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動力及策略,探索形成符合高職管理類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渠道。研究成果的啟示主要有:一是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讓市場在科技成果創新資源的配置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二是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有利于高職院校、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高職院校率領科研人員及其科研院對科技、經濟等重大課題展開研究。三是建立以市場為主體、以企業為載體的研究方向、結合產學研的創新體制,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的科研技術的增長,鍛煉高職學生的科學研究水平,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新的創意,升級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