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珍 惠 波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連云港市文創產業以江蘇省“‘紫金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以下簡稱“文創大賽”)創辦為契機,經過六年培育,逐步構建完成符合自身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業體系。以該項賽事為“孵化器”,江蘇省內各地級市文創產業得以加速發展;因此,分析“文創大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連云港市近年來文創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原因。
“文創大賽”是江蘇省繼“‘百家金陵’畫展”后,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賽事。該項賽事以“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為宗旨,強調設計原創性、時代性、生活性及貼近人民需求的設計理念。賽事采取“1+N”動態模式,即“文創產品設計綜合賽+專項賽”,主辦方可依據不同時期江蘇省社會文化需求與產業發展需要,調整各項分賽事設計主題、范圍及“專項賽”賽事類別。譬如,2020年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完成之年,且該年國內面臨疫情挑戰,因此首次將健康生活類、防疫醫療救援設計類歸入“文創產品設計綜合賽”作品征集范疇,而“建筑及環境設計賽”和“公益傳播設計賽”則分別以“健康家園”和“我的小康”作為賽事主題,并首次新設“工業設計大賽”助推江蘇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投入打造,賽事模式創新,使該項賽事輻射面與影響漸趨擴大,據統計,僅2018—2020年三屆賽事就收到全國投稿作品64589件[1-3],成為打造“文化江蘇”的重要舉措。
“文創大賽”對于江蘇省內各地級市,尤其是中小型城市文化產業驅動作用較為明顯。以連云港市為例,該市位處江蘇省蘇北地區,雖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厚,但與國內其他中小城市相類似,受限于人口體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區位性質及人才集聚水平等因素,該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省內一直較為滯后。如2016—2018年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統計表明,在此期間,該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在省內地級市中一直位居末位,其中文化制造業企業單位數與營業收入也一直位居省內地級市后列。[4]為對接“文創大賽”和促進區域文化產業轉型發展,該市自2015年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十余部門首次舉辦“‘創意連云港’文化創意創業大賽”。歷經六屆培育與發展,該市2020年作品入圍省“紫金獎”數量位列全省第三。[5]以賽事為契機,經過對地方文化資源,尤其是地方非遺資源的深度挖掘、凝練與轉化,該市逐漸形成了以“西游文化”為核心、包含“水晶文化”“鏡花緣文化”等的城市文化品牌體系,并通過發展東海水晶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及市、區縣兩級“文化+”平臺培育,逐漸形成了政府部門、高校、文化企業、金融創投、非遺傳承人等人才合力,初步構建、完成了符合該市實際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連云港的文創產業發展有目共睹,從一個小小的賽事成長為一個成熟的體系,其產生的成果不僅僅是幾件產品、幾件器物,還為這座城市發展、社會文化的塑造,貢獻了諸多有用價值。”[6]
考慮到作品來源數量及數據準確程度,僅以“文創大賽”第五至第七屆(2018—2020年)獲獎作品為對象進行分析。
“文創大賽”第五至第七屆賽事共評選出金、銀、銅獎304項,獲獎率0.47%(統計不含優秀獎和大學生創業創新獎);其中連云港市在該三屆賽事中獲得金獎1項、銀獎5項、銅獎10項,合計16項,獎項占比為5.3%。考慮到該市文創產業基礎薄弱及“文創大賽”賽事面向與投稿數量,該市獲獎數量及含金量值得肯定。另外,該市三屆金、銀、銅獎獲獎數逐屆穩步增長,這既說明該市對于“文創大賽”的重視和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該市文創產業發展穩步上升,這體現在該市文化產業在此期間所獲得的成果數據中。2018年該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首次位居全省第一,2018—2019年兩次獲評江蘇省“文化發展速度先進地區”。2019年,該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22.6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2%,占GDP比重從全省第12位上升至第9位。
連云港市“文創大賽”獲獎數量增加、產業穩步發展,源自該市文創產業的準確定位及找準了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徑。借助于“文創大賽”契機,通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該市逐步轉變觀念,立足于自身實際,通過打造“文化+”平臺,逐步形成小規模化、差異化與特色化發展理念,以挖掘自身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為主,輔之以柔性引進方式,逐漸摸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并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分析該市三屆“文創大賽”所獲的金、銀、銅獎及優秀獎合計63項的獎項分布可以發現,“文創產品設計綜合賽”“‘老字號’企業定制設計賽”“公益傳播設計賽”分別為44項、9項、6項,分別占比69.8%、14.3%及9.5%(2018年1項獲獎文創產品為服裝設計《海上云臺玉蘭韻》,因當年未設置該賽事,因此歸入“服裝創意設計賽”);其他四項分賽事獲獎數為0—2項。數據表明,該市所獲獎項分布極不均衡。通過具體分析發現,獲獎作品類型多集中于茶餐具、箱包、飾件和城市伴手禮等較小物件的形象與形制轉化,而家具、服飾、工業產品設計類較少,設計科技化、智能化的含量較低。以上數據可以部分反映該市產業結構存在一定不足:第一,工業產品、建筑與環境、服裝設計獲獎作品較少,獲獎作品類型說明該市文化產業結構不均衡,企業規模與設計原創性較弱,科技與智能型企業欠缺;第二,獲獎作品類型反映該市文創產業與除旅游業之外的第一、二產業關聯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落地。
從“獲獎單位/個人”分布來看,政府部門與政府控股企業獨立或合作獲獎17項,占比27%;民營企業獨立或合作獲獎11項,占比17.5%;個人或團體獲獎35項,占比55.5%。另外,該市兩所高校江蘇海洋大學、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師生獨立或合作設計獲獎25項,占比39.7%。如以該市所獲16項金銀銅獎數據統計,兩所高校獨立與合作獲獎11項,占比高達68.8%。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該市設計人才分布特點為:第一,設計人才分布與投入不均衡,高校、政府及政府控股企業設計人才與投入占比較高,民營企業設計人才不足或參與意愿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市加強人才合力的必要性;第二,高端設計人才集中于兩所高校,其他地方院校參與度低,這應該也是該市政府部門與兩所高校共建文創研究機構的原因所在;第三,民營企業獲獎集中在酒業企業和小微傳媒企業,水晶企業作為地方文創產業龍頭企業僅有1項,反映了該市文化龍頭企業較少,且帶動能力不足。
獲獎獎項分布情況充分反映了連云港市作為中小城市的文化產業特點:產業結構不均衡、企業規模較小、龍頭企業少且帶動能力不足、產業關聯度弱、設計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等是制約該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原因。中小城市對于自身文化、人才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特色化發展,但中小城市要想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以形成地方支柱性產業,還必須在人才吸引力、地方經濟水平及產業結構等方面加速發展。
該市三屆所獲的63項金、銀、銅獎和優秀獎中,作品題材內容或制作工藝取自非遺文化資源的約40項,其中與西游文化相關聯的16項。譬如三屆“文創產品設計綜合賽”獲金、銀、銅獎的9項作品中,以“西游”為設計理念的包括“歸來”“西游旅行套裝系列”2項,以“大運河文化”為設計理念的則為“文潤江蘇”文創產品設計1項,其他運用非遺制作技藝設計的包括榫卯結構、蘇州宋錦、金箔制作、扎染和水晶制作等5項,占比89%。由此可見,非遺是該市文創產品設計的主要文化資源。事實上,這也與該市通過挖掘、轉化以非遺為代表的文化資源,構建以“西游文化”為核心,包含“水晶文化”“鏡花緣文化”等城市文化品牌體系相吻合。
以非遺等地方文化資源為文創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是保證連云港這樣一個中小城市自身文化產業特色、構建地方文化產業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基于非遺的文創產品設計應該在形象設計和形制轉化上,更多地與工業產品、建筑與環境、服裝、影視廣告等結合,在提升設計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多地融入科技化、智能化現代技術,避免將文創產品設計僅僅作為地方旅游產業附屬,以充分融入現代居民生活,最終保證文創設計產品落地生根。“實際上,從連云港文創領域的發展來看,也經歷過這樣一種從‘非遺’到‘文創’的關系轉換過程……從‘作品征集—集中展覽—轉化落地’這樣一個固定發展體系來看,雖已初步成熟,但仍缺乏一種有突破性的、有特色底蘊的創新延展……現在連云港市把文創的落腳點放在‘西游’上面,就可以借此機會,將本土各類非遺作品和產品與之深度結合,進行二次創作加工。同時也可以走出去,將其他地方文化資源、非遺資源,與之結合起來,更好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增強對消費者的黏度。”[5]
“文創大賽”作為政府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賽事,對于區域內城市尤其是連云港市這樣的中小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帶動作用明顯。通過賽事培育,該市逐步構建完成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的“文化+”兩級平臺。通過平臺整合,集聚各方面人才以形成人才合力,深度挖掘與轉化以非遺為代表的地方文化資源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體系,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實際、具有地方特色和差異化競爭力的網狀文化產業體系,這為國內中小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有效路徑。但該市受限于城市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發展不均衡和關聯度較低等現實因素,該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仍存在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由此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以此重要性看來,類似連云港市的國內中小城市文化產業發展任重道遠,必須立足于創新、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