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新亞
(蘭州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社會心態是社會成員對現實社會的主觀反映,是社會發展中的精神現象。改革進入攻堅期,各領域的深刻變革已經觸動了社會成員的利益神經,社會心態彰顯了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混沌性,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治國理政的法寶,應該在社會心態培育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承擔重要使命。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存在“學院化、斷層化、內卷化、失語化”等現實問題和多重困境[1],在一定程度上疏離了社會成員的現實需求,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影響了社會心態的培育效果。因此,社會心態培育視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需要優化、轉型,以為社會心態培育提供話語支撐,從而創新社會治理的“心”路徑。
社會心態培育是一項復雜的任務,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話語傳遞來表達關切,以此維護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從這一層面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優化就是運用語言的藝術,指語言應當準確通俗、形象生動、風格多樣、變換語氣語調[2],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傳播理論的過程中所形成和展現出來的具有感染力的技能和技巧。然而,從目前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參與社會心態培育工作中還存在一定話語困境,影響了社會心態培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首先,社會心態培育話語具有濃厚的理論意義,難以與社會成員的認知水平相匹配。在社會心態培育工作中,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該更加具有現實意義,能夠通俗易懂,深刻理解。只有將高深的理論話語、晦澀的理論內涵轉換為社會成員喜聞樂見、容易理解的話語內容,社會心態培育工作才會有效開展。然而在現實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難以擺脫理論話語,“理論味”過于濃郁[3],抽象化、固態化、復雜化的理論話語難以真正被大眾理解,吸收,甚至引起了抵觸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心態的培育效果。其次,社會心態培育話語具有強烈的書本韻味,無法滿足社會成員的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進行社會心態培育時,依然難以突破書本與教材的藩籬,采用學術性、命令式的話語方式矯正社會成員的心態,忽視了社會成員真正的精神需求,拉大了與社會成員的心理距離。過分依賴書本與教材,社會心態培育話語難以得到創新與發展,話語內容逐漸與現實脫節,話語形式逐漸固化,進一步降低了社會心態培育效果。再次,社會心態培育話語容易走向單邊話語,缺乏與社會成員情感溝通和話語交流。所謂單邊話語,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社會心態培育過程中,沒有對自身和社會成員進行準確定位,混淆了社會心態培育主體性,導致在社會心態培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為話語的主要傳播者,忽視對社會成員的聆聽與理解。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在參與社會心態培育工作中,應轉換單邊話語,加強與社會成員的交流與溝通,讓健康社會心態在話語交互、情感交流中逐漸生成。
優質的話語內容、準確的話語形式、廣闊的話語場域是社會心態培育的關鍵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話語優化的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從政治話語轉向生活話語
從政治話語轉向生活話語,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社會成員的心理距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載體,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政治性和理論性是其鮮明特征。政治話語和理論話語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發揮了不可小視的作用,提升了社會成員的政治素養和理論素養。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社會成員的抵觸心理,降低了社會成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度。思想政治教育在參與社會心態培育的過程中,要謹防過度使用政治話語和理論話語,以免導致心態更加負面的危險態勢。在社會心態培育過程中,要將政治話語轉變為生活話語,充分考慮培育對象的差異性、層次性,將抽象的理論話語與政治話語轉變為現實的生活話語,體現濃郁的生活氣息,用大眾話語來調整社會成員的心態,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抽象論道,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成員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助力社會心態培育工作順利開展。
2.從控住話語轉向互動話語
從控住話語轉向互動話語,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社會成員的交流距離。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獨角戲”,而是要求全社會積極參與、積極配合的整體活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多表現出命令式、宣傳式、控制式的特征,要求受教育者必須達到何種要求,必須怎樣做,難以擺脫“必須”的話語困境。這些命令式、強制式的話語方式,具有不平等性和不對等性,忽略了話語客體的話語權利[4],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關系更加疏遠。由于培育對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終將培育對象看作平等的話語主體,充分尊重培育對象的話語權,認真聆聽培育對象的話語內容,變傳統單項式的灌輸為雙向互動交流,實現話語傳輸自下而上的轉變,從而實現社會心態培育的預期效果。
3.從蒼白式話語轉向深情式話語
從蒼白式話語轉向深情式話語,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社會成員的情感距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多傾向于政策宣介、理論灌輸及文本解讀,直觀的話語內容和蒼白的話語表達容易引起社會成員的抵觸反感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參與社會心態培育工作視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需要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融入理解、情感引導及情感共享,通過和藹的表情、溫和的聲調及語氣傳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培育對象的同情和認可,用情感的溫度來化解社會成員的偏激情緒,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從而引領社會心態的平和、積極、正向。
1.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話語智慧
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智慧,為社會心態培育話語內容添加生氣。蒼白的話語內容加重了社會成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誤解,其視為“洗腦式”教育,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認同度。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應該與時俱進,注重創新。社會心態培育功能視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對象既是普通大眾,也是思想極端、心理負面的“危險人物”,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要更加適合大眾所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積淀,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形式。是道德觀念、人生價值、品德精神的結晶,是社會心態培育的寶貴素材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參與社會心態培育時,應該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內容,為社會心態培育的話語內容添加生氣。
2.學習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話語藝術
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話語藝術,為社會心態培育的話語內容增添底氣。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尤其以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話語藝術為主要代表的話語體系,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現代性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藝術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善講故事、用俚語、引經典。[5]如,用“治大國如烹小鮮”來解釋自己的治國之道、用“沉睡的獅子”來比喻中國的崛起、用“老虎蒼蠅一起打”來表示反腐倡廉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技巧和藝術,為思想政治教育在開展社會心態培育的實踐活動中提供了啟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喜聞樂見的、社會成員容易接受的話語來培育社會心態。
3.大膽借鑒網絡正向流行語
大膽借鑒網絡正向流行語,為社會心態培育的話語內容增添活力。科技的快速發展推進了網絡媒體的普遍運用。現階段,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是網絡居民,其通過微媒體、短視頻等渠道接受著網絡媒體的信息。網絡媒體也成為社會成員的發音器,各種網絡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成員的心態凝結。思想政治教育在參與社會心態培育時,可借鑒網絡流行語中積極的、正向的詞語,如用“奧利給”“點贊”來鼓勵社會成員;用“硬核”“后浪”來闡釋國家與個人發展;用“躺平”“佛系”來告誡社會成員要奮斗努力等。大膽借鑒網絡流行語,為社會心態培育的話語添加活力,從而有助于積極社會心態的實現。
1.充分利用網絡空間
充分利用網絡空間,拓寬社會心態培育的話語傳播廣度。“互聯網+”、5G的發展,將社會成員推向了網絡利用的巔峰。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現,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名規模約為9.89億,且處于持續上漲的趨勢,其中手機網名占比為99.8%。[6]同時,開發與供應的各種APP,如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更是抓住了社會成員的空虛寂寞心態,迎合了社會成員的廣泛需求。由此可見,將網絡空間作為思想政治話語傳播的場域已經成為必然。在社會心態培育活動中,我們應主導網絡,將其作為社會心態培育話語傳播的重要場域,通過議題設置、編輯內容、傳播方法等掌握網絡場域,借助網絡媒體來傳播社會心態的話語,擴大社會心態培育的受眾范圍,從而引領社會心態的正向走向。
2.立足于多元文化場域
立足多元文化場域,打開社會心態培育的傳播界限。進入新時代以來,全球化發展更加迅猛,世界已然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整體。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各國經濟的發展,也實現了各國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交融、交鋒,多元文化場域逐漸形成。在多元文化場域,思想政治教育參與社會心態培育,其話語傳播需向外借力,通過多元文化來培育社會成員的健康心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堅持科學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的原則,堅持歷史繼承與開放發展的原則,堅持主導陣地與多元主體協調共生的原則[7],通過借助西方優秀文化來回答和解決當下負面社會心態,打破社會心態培育的話語傳播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需要提高警惕,謹防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異質文化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和話語傳播的沖擊,進而導致社會心態更加消極負面。
3.走向開放流動的話語傳播場域
走向開放流動的話語傳播場域,加大社會心態培育的傳播力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場域和空間主要受限于空間地理,以課堂教學、講座培訓等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效果收效甚微。全體社會成員的心態培育需求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需要走向更加宏大開闊的場域,從封閉場域走向開放場域。如,廣告牌、宣傳冊、公眾號等載體,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社會心態培育功能的話語傳播場域,從而進一步加大社會心態培育的話語傳播力,擴大社會心態培育的受眾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社會心態的復雜性日益凸顯,理性與感性共生,積極與消極并存,不僅影響了社會成員的身心健康,也影響了社會治理的順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抓手,應該在社會心態培育過程中不斷優化話語體系、話語內容和話語形式,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成員,助力社會治理,從而為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凝心聚力、鑄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