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甜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 青島 266100)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嚴重危機的情況下,將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新的理論學說。學者們運用馬克思主義中的批判理論對資本主義與生態的關系進行了深刻反思,并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重新建構。萊易斯與福斯特作為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其理論體系及框架既有其相似性,又有不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進一步探討生態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的觀點和理論對于我們當前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啟示意義。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現代工業社會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加劇及現代生態學的興起,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阿爾多諾和馬爾庫塞等一批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相繼走上了探索馬克思生態觀的理論之路。[1]萊易斯和福斯特都屬于生態馬克思主義學派,但由于其個人經歷、所處環境、思考方式的差異,二人生態危機的探究方向、產生原因及解決方案等方面存在差異。
萊易斯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探究方向體現在控制自然這一理念上。萊易斯深入剖析了生態危機的根源后,進一步闡述了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控制自然”的觀念,并認為只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觀念,才能使生態問題得到解決。萊易斯認為,“控制自然”這一思想具備了現代形式。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并給社會帶來巨大社會生產力,“控制自然”這一觀念激發了人們改造世界的強大動力和信心,認為可以通過科學與技術進而實現對整個地球的統治,形成了一種“科學技術至上”的理念。在萊易斯看來,科學對控制自然的影響是潛在的,其控制自然的真正意義在于對人們行為的影響。[2]在資本主義環境中,技術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已成為一種控制力量;而資本主義社會更關注的是技術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生產力和金錢利益,從而導致科學技術演變為一種“控制自然”的工具,成了衡量人與自然關系的唯一標準。此外這種“控制自然”的觀念還表現在對人的控制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的控制進一步加強,也使掌握了科學技術的人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有著更強的生存能力。換句話說,人們掌握了科學技術就能不斷地從自然中獲取各種資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論是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人們都只看到了好的一面,而自動忽視了不好的一面。正是人們自古以來忽視了控制自然觀念的負面影響,才引發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危機。
福斯特與萊易斯的切入點不同,福斯特重新梳理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念后,探究方向集中在自然的資本化這一層面。福斯特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追求財富利潤的貪婪本性激化了自然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并且資本主義社會也無法消解自己引發的這場環境危機。在這一時期,有一些經濟學家以經濟學思維提出了以自然資源市場化的方法來緩解因人類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而造成的生態危機。在福斯特看來,對自然資源進行定價的行為等同于將生態資源納入市場體系假設自然資源可以經濟地量化。[3]這種方式造成了資產階級對自然資源瘋狂掠奪,使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取而代之是對利潤的爭奪。資本主義社會憑借科學技術或財富的優勢對本國范圍之外的資源進行合理侵占,為資本主義的掠奪其他國家資源、進行財富積累提供了合理解釋。福斯特認為,資本逐利的本性并不能使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態危機得到解決,科學技術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社會牟利的工具。由于自然資源在全球分布不均,資本主義掠奪、貪婪的本性使資自然資源資本化逐漸演變成了“生態帝國主義”思想。
萊易斯認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在需求與消費的異化上,并建構了一種生態幸福觀。萊易斯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把物質消費與人們的滿足感相聯系,人們用物質消費來填補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缺失是不正確的,人們必須轉變關于“滿足”的標準。人們滿足感的獲得應該是由生產活動而不是消費活動帶來的,人們為了獲得滿足感而大肆消費,往往會使工廠生產變得更為頻繁,工人的勞動強度變大,并且受到的剝削也會增加。在萊易斯看來,滿足的可能性將主要是生產活動的組織功能,而不是像今天的社會那樣主要是消費活動的功能。[4]那部分用物質消費活動來獲得滿足感的人通常只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并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這樣一來這種瘋狂的物質消費活動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萊易斯通過闡述需求與消費的異化觀念,鼓勵人們在精神上追求幸福和滿足感,倡導把這種“滿足感”的獲得回歸到生產領域而不是消費領域,由此形成一種“穩態經濟”的發展模式。
福斯特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踏輪磨坊”式的生產方式是造成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在資本主義社會,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使資本主義社會獲得大幅度發展。福斯特并不否認科技的創新在社會歷史上的巨大作用,但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一味追求利益,使科技創新迷失了方向。資本主義社會中“踏輪磨坊”的生產方式就是最集中的體現。在福斯特這里“踏輪磨坊”的生產方式指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地球生態環境不相協調,它主要是靠增加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其流通速度越快創造利潤的機遇就越多,并嚴重依賴資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技術[5],這種單純依靠能源資源投入和簡單重復的機械勞動而進行的生產活動,將會加劇對自然界資源的消耗,并將使生產廢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持續破壞。現實社會的壓迫、社會的不公平,使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成了生產工具的“踏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急于解脫卻無能為力。
萊易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發展模式雖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生產力的提高,但從總體來看,這種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工業發展并不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發展模式。由此,萊易斯倡導建立一個“較易于生存的社會”,并把社會公正和人口穩定作為這個社會建立的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萊易斯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榨取工人階級剩余勞動價值的情況,因此他認為增加工人階級的收入,讓工人階級能夠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十分重要。同時,萊易斯也看到了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的總體需求不斷擴大,對自然的索取和利用只會更多。基于這個原因,使人口數量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顯得刻不容緩。萊易斯高度重視人的需求對自然界的影響,在他所建構的理想社會模型中,希望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營造一種鼓勵人們參與勞動的氛圍,這樣一來,人們的需求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最大限度地解決。在經濟方面,萊易斯認為要想就改變生態環境,僅僅改變人控制自然的觀念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進一步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議一種營造新的需求結構,注重經濟發展量的提升。
福斯特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往往希望通過技術創新來改善環境,但技術并不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的環境危機,只會隨著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而加劇環境危機,因此,福斯特強調從根本上進行社會的變革。他指出“新陳代謝”理論是以自然為基礎,將自然、人、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復雜概念,既有生態含義也有社會含義。但資本主義社會的單一索取的生產生活方式違背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也破壞了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物質循環、轉化,從而造成了“新陳代謝斷裂”。對此,他認為“解決資本主義生態破壞的唯一出路就是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可這要求與資本主義的利潤邏輯徹底決裂。”[6]技術是沒法幫助人們擺脫資本主義社會的環境危機的,只能寄希望于構建一種新型的社會經濟制度。福斯特認為,只有從生產關系層面進行變革,才能對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進行合理調節,而馬克思所強調的社會主義制度能從根本上實現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從而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的局面。
福斯特與萊易斯的思想觀點都在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中產生了廣泛影響。盡管他們的思想多多少少都帶有烏托邦理想色彩,但許多觀點對于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態環境保護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示意義。過去的中國為了實現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近幾年,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提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論述,提高了人民群眾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
不論是萊易斯還是福斯特,都看到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轉移現象。從前的中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技術條件缺失,引入了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轉移來的產業,這一舉動極大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但如今,中國的經濟和科技水平都在不斷增長,這就需要通過立法來完善制度,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比如,在全社會扶持科技產業、對企業生產的排放進行指標限制、對外來污染型產業進行篩選等措施。完善制度建設可以給只顧利益而不顧發展效益的人一些提醒,從而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
萊易斯與福斯特將生態危機的產生歸因于異化理論,但要明白科技不是萬能的,要對科學技術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科學技術本身并沒有對錯,關鍵是如何對科學技術進行合理利用。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對社會發展也具有雙重作用。就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來說,要使科技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讓人民群眾共享科技成果。在科技的使用過程中,既要加以規范,又要防止被技術奴役,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萊易斯與福斯特都強調了道德倫理的引領作用,也只有從思想觀念上對生態環境加以重視,才能使人們的行為方式得到改變。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自古以來就有“天人合一”、勤儉節約的理念,這就需要我們挖掘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價值:開發利用資源要合理,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個人消費觀上引導人們理性消費,綠色消費。此外,要充分利用媒體、學校、報刊等機構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使保護環境的理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扎根。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萊易斯和福斯特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為生態馬克思主義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敲響了警鐘。目前,人類對自然的不斷掠奪已經造成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面對這種局勢,僅僅依靠科技創新是不能擺脫的。萊易斯與福斯特從當時的社會發展環境和理論出發,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構想。人類生存的環境只有一個,如何在這個環境中既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又保護生態環境,值得思考,探索。當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初具成效,但也不能松懈,要繼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吸取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帶來的經驗教訓,更好地構建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