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顧言午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89)
新時期,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豐富的信息傳播渠道,在給青年了解外部世界、接觸社會帶來更多機會的同時,也給青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健全的人格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現如今,青年接收信息之豐富、渠道之多樣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青年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還不夠健全,面對層出不窮、良莠不齊的“信息轟炸”,可能會出現對其中部分不當觀點、言論不加批判就輕信盲從的情況,滋生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或是通過技術手段“翻墻”,瀏覽境外不實資訊,對國家體制、意識形態、民主問題產生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正因如此,高校共青團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抓好基層共青團工作,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贏得青年信任、得到青年支持,交出一份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育人”答卷。帶領廣大青年堅定的聽黨話、跟黨走,培養和發展一批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的“時代新人”。[1]
同時,大學是青年成長的搖籃,參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共青團組織的使命,是一項需要長期干、埋頭干、扎實干的偉大工程。
思想政治引領工作是高校共青團的主責主業,其內核是立德樹人。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高校“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應始終圍繞高校人才培養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扎實推進對廣大青年的正確引導。
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做好思想引領工作,需要把握好思想引領工作的三個維度。[2]第一個維度是理論維度,也是思想引領的核心維度。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引導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不移跟黨走,首先必須引導廣大青年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第二個維度是價值維度,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培育青年,幫助廣大青年在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三個維度是實踐維度,實踐育人是思想引領工作外化的具體形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想認識的塑造也離不開實踐。青年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新時期的高校共青團組織需要為服務廣大青年的成長成才搭建好更多的實踐平臺,構建完善的實踐育人工作體系,鼓勵和推動青年人在生動的實踐中發現真理、檢驗真理,收獲成長。
各級團組織作為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的主體,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斗堡壘和主要陣地,是落實、推進、創新思想引領工作的主力軍。[3]一直以來,共青團組織都是極富戰斗力和生命力的組織,但在過去一段時間出現了一些“四化”問題,當前,共青團組織處于改革再出發的新時期,在推進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的過程中,要持續深化共青團組織的改革,堅持自我革命,鞏固改革成果,堅持從嚴治團,煥發出各級共青團組織的生機活力;要強化責任擔當,培養一支政治堅強、信念堅定、具有創新能力的團干部隊伍,以“主客體共育”“雙向發展”為主要邏輯,在幫助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加強思想引領的同時,促進共青團干部隊伍的建設和發展,真正做到為培養忠誠可靠的黨的后備軍而努力。
作為高校思想引領工作的客體對象,“00后”一代更加注重個人奮斗,他們興趣愛好廣泛、思維觀念活躍、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想要做好對這一群體的思想引領工作,需要充分把握“00后”群體的特征,打破過去的思維、慣例,在思想引領的過程中更注重客體的個性需求,“潛”入他們內部,積極產生“共情”。在內容設計和方式策略上多下功夫,用更靈活多樣的方式“投其所好”,讓新時代的新思想、新理念,走進青年的心靈深處。
高校共青團組織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仍面臨著諸多困境,特別是在解決主客體矛盾、創新機制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會落入“經驗主義”的桎梏,陷入工作困境,可以大致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組織建設渙散、責任意識不強
高校共青團組織思想引領工作的主體是團組織和團干部,團組織的建設關乎共青團工作實效的發揮,而不少高校基層團組織也存在著組織班子搭建不牢,組織生活開展不好,團干責任意識不強等情況,直接導致了部分團組織根基不牢、運行不暢。此外,不少高校專職團干部配備不達標,團干部的構成中兼職團干多,專職團干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提升高校思想引領工作的實效,無異于逆水行舟。
2.客體身份認同感低
基于部分團組織自轉能力不足、團員青年對共青團組織了解不足等原因,不少團員青年對自身團員身份缺乏認識,對于“共青團員”這一光榮身份缺乏認同感,對共青團組織缺乏歸屬感,對身邊的青年群體缺乏親近感。
3.主客體供需不匹配
當前高校學生主要是“00后”,面對思維活躍、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的群體,如果還用過去一套說教顯然不能滿足需求了,傳統的、生硬的工作內容和形式很難奏效。此外,對處于不同成長階段、不同層次、具有不同特點的團員青年以“一鍋燴”代替“因材施教”的現象也仍然存在。
1.模式固化、機制不健全[4]
以往,共青團組織在推進思想引領工作的過程中,有時存在只是“蜻蜓點水”浮于表面,或是信奉“唯效率論”,大小思想引領活動集中辦、扎堆辦,存在一些只要完成上級指標即算是落實了工作的現象。也存在少數團組織將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活動以強制要求、與評價評優掛鉤的形式向下傳遞的情況,這就導致了部分青年在接受思想引領過程中大多抱有“完成任務式”的心態,認同感低,不能切身體會活動對于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有些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不少高校以開展“青馬工程”為主要手段進行思想引領,雖卓有成效,但也還存在培訓體系不完善、培養范圍有限、對學生需求和特點把握不到位等問題。
2.內容形式單一、缺乏新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兼主任王義軍曾指出,“物質利益是青年發展的基礎和最基本的需要”。除了精神價值的引導之外,也不能忽視青年的現實需求。漠視了思想引領客體的個人發展需求、審美需求、物質利益需求,再多的思想引領工作也不能“深得人心”。
在提升思想引領工作實效的過程中,形式與內容同樣重要。而不少高校的共青團組織在開展思想引領工作時大多延續過去的經驗,缺乏對當前服務對象的成長需求和特點的評估和調研,采取的形式也以理論講座、團日或是主題教育活動常見,內容枯燥,甚至千篇一律,這種“填鴨式”的說教形式難以受到廣大青年的喜愛。“00后”更追求“新鮮感”和“儀式感”,缺乏參與感和互動性的思想引領方式并不易被青年一代接受,有時只會事倍功半。
1.網上共青團建設跟不上節拍
相對于共青團組織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言,網上共青團的建設整體處于較為滯后的狀態,對于青年思想動態、興趣點、變化規律的掌握總是跟不上青年的變化速度。[5]即使整體平臺建設情況比較好的,精品、原創的資源也并不多,照搬照抄的情況反而較為普遍。
2.新媒體的運用利弊共存
在當下這個信息時代,要想做好思想引領工作,必須運用好網絡新媒體。但伴隨著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我們的主流思想也在被各種網絡輿論沖刷,一些消極、片面的信息難免影響青年人,共青團組織的思想引領工作無疑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網絡環境亟須進一步創造。
面對新時期高校共青團組織思想引領工作中面臨的諸多困境,想要切實提升思想引領工作的實效,方法總是會比困難多。
新時期共青團組織的思想引領工作需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遵循青年成長和思想教育的客觀規律,把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和發展需求,注重普遍要求和分類指導相結合,針對不同專業、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積極構思想導師、朋輩導師、實踐導師“三位一體”的導師制,充分利用好校內外導師資源,通過提升思想引領工作的針對性,切實增強思想引領工作的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推進共青團組織思想引領工作的過程中,網絡平臺和新媒體技術是不可忽視的有力平臺和技術依托。通過網絡新媒體技術手段,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數字化、圖片化、視頻化的呈現,如H5、SVG交互等手段能夠很好地提升參與的趣味性,給青年學生提供更多“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以生動的形式、干貨滿滿的內容提升青年的參與感與滿足感,從而獲得廣大青年的肯定和喜愛。還需要逐步整合、完善網絡平臺建設,建立網絡評論員隊伍,提升對于網絡輿情研判的能力,充分發揮網絡思想引領的正向作用。
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要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濃厚氛圍,以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手段,讓思想引領煥發青春活力。結合學校的校風學風,立足于學生的專業特色,結合社會熱點、傳統節慶、重大歷史事件等節點進行精心設計,用漫畫、圖解等更加活潑的方式對相對枯燥的理論內容進行“包裝”,以“音樂學”“歌舞學”等更具吸引力的形式改變思想引領活動沉悶、枯燥的狀態,吸引更多青年主動參與,做到“潤物細無聲”,以更加靈動的方式促進思想引領作用的發揮。
高校共青團組織提升引領力,要充分發揮基層團支部這一共青團組織的最小細胞和戰斗堡壘的作用,堅持從嚴治團,進一步規范組織建設,彰顯共青團員的先進性,從而增強青年團員、團干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此外,在推進共青團組織思想引領工作提升實效的過程中,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強,且更加穩定的團干部隊伍,強化其責任意識、主體擔當意識。高校共青團要不斷完善“青馬工程”培養體系,做好總體設計和具體實施,建立健全學生骨干培訓計劃,不斷擴大覆蓋面,充分發揮團員、團干部在廣大青年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引領更多青年堅定理想信念。
新時期對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思想引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需要我們不忘初心,不斷用我們黨的新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積極創新,竭力滿足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需要,真正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