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彤彤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7)
關于副詞“倒”,已有的很多研究都涉及其反預期用法,如吳中偉和傅傳鳳(2005)認為,副詞“倒”隱含著某種對立面的存在——非預期或不認可的情景[1],周紅(2006)認為,“倒”的基本語法意義標識實際與在語義前提下推斷出來的預期不同[2]、孫穎和郭繼懋(2011)將副詞“倒”的基本意義概括為“顛倒”,即兩個相反語義背景下的預期在實際中發生了“顛倒”[3]。以上研究都充分關注到了副詞“倒”所具有的反預期性。《現代漢語八百詞》(以下簡稱《八百詞》)中給出了副詞“倒”的七種意義或用法,分別是:①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反而,反倒;②表示跟事實相反;③表示出乎意料;④表示轉折;⑤表示讓步;⑥舒緩語氣;⑦用于追問或催促。[4]以上七個義項中,從字面上看前五項都能夠較容易地與“反預期”相關聯,而最后兩項看起來似乎與“反預期”的距離較遠,那么能否對以上七個義項做一個統籌性的解釋,陸方喆(2021)將其統籌到反預期的框架之中,并從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的角度進行了分析[5],分析較為細致,將《八百詞》中的⑥、⑦兩個義項分析為關注聽者主觀性的具有交互主觀性意義的表達,具有較大的創新性。
我們認為,可以用“反預期”來統攝并解釋副詞“倒”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用法,而副詞“倒”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表現或者說語義的側重點的不同是由于其所關涉的預期主體、預期類型等不同,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預期實現的上下文語境或語篇模式上,較少聚焦于從預期主體,因此本文將從副詞“倒”所關聯的預期主體出發,對其所具有的反預期性進行分析,并同時分析副詞“倒”在關聯不同預期主體時所體現的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本文所用語料均來自《八百詞》中所舉例句,將同時證明《八百詞》中所給出的副詞“倒”的七大義項都可以用“反預期”來解釋和統攝,“反預期”義貫穿于副詞“倒”的不同用法的始終。
在該類別中,“倒”加在當前事實句中,所對應的是《八百詞》中的第①個義項,即“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如:
(1)妹妹倒比姐姐高。
(2)多年的老朋友,他倒跟我客氣起來了。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認為“姐姐比妹妹高”“作為多年的老朋友沒有必要客氣”,但當前事實是例(1)和例(2)中的“妹妹比姐姐高”“他跟我客氣起來”,并用“倒”來標識當前事實與情理預期的相反。該類別中的預期信息是常情常理信息,社會公眾熟知度較高,預期內容不隨具體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屬于無定預期,因此預期信息也如例(1)一樣常常隱去。
跟“與常理預期相反”不同的是,該類預期的預期信息是從上文中推出的,是由上文信息決定的,是有定預期,所對應的是《八百詞》中的第④和第⑤個義項,即“表示轉折”和“表示讓步”,如:
(3)房間不大,陳設倒挺講究。
(4)質量倒挺好,就是價錢貴點兒。
例(3)和例(4)在形式上分別為轉折句和讓步句,都是對同一所述對象的不同方面的描述。例(3)中上文“房間不大”引出所述對象“房間”負面屬性傾向,而“倒”的使用則改變了這一預期,所關聯的是房間在“陳設”方面的正面屬性傾向即“陳設講究”。例(4)中上文“質量挺好”是從正面描述所述對象,而前句的“倒”則暗示后句是從負面對所述對象的描述。我們往往會根據上文內容對下文內容做出預期性認識,一般來說,所述對象在某一個方面是積極的、正面的,一般我們便會預期該對象在其他方面也是積極的、正面的,而所述對象在某一個方面是消極的、負面的,同理也會預期該對象在其他方面也是消極的、負面的。
轉折句和讓步句的區別在于,轉折句中“倒”加在當前事實句中,讓步句的“倒”加在預期觸發句中,同時二者還可以相互轉換,如:
陳設倒挺講究,就是房間不大。
價格貴點兒,但是質量倒挺好。
從以上例子中還可以看出,副詞“倒”都是出現在對所述對象的積極、正面屬性的描述的小句中。只是轉折句和讓步句在語義上的凸顯有所不同,轉折句中的表達重點是轉折后句,往往是突出所述對象的正面屬性,讓步句的表達重點同樣是后面小句,突出的則是所述對象的負面屬性。
該類別為當前事實與交互性場景中的聽話人或敘述場景中的被述者的預期相反,預期信息是由聽話人或被述者引發,說話人在用副詞“倒”表達當前信息與聽話人或被述者預期相反的同時,還帶有對于聽話人或被述者所持有的錯誤認識的批評、責怪的預期。該類型對應于《八百詞》中的第②個義項,即“表示跟事實相反”,如:
(5)你說得倒簡單,你試試看。
(6)他想得倒容易,事情哪有這么好辦!
例(5)是對聽話人預期的反駁,聽話人預期“簡單”,說話人用“倒”否定了聽話人的預期,又用了祈使句“你試試看”進一步增強了反駁語力。例(6)被述者“他”的預期“想得容易”,并用“事情哪兒有這么好辦”這一反問句予以反駁,同時帶有對于被述者“他”所持預期“想得容易”的批評與責怪的語氣。
當前事實與說話人的預期相反,又可以根據“當前事實”的不同分成兩類:一類是客觀事實,對應于《八百詞》中的第③個義項,即“表示出乎意料”,如例(7),另一類是聽話人的行為做法,預期信息為交互性語境中聽話人的具體行為做法,對應于《八百詞》中的第⑦個義項,即“用于追問或催促”,如例(8)和例(9):
(7)有這樣的事,我倒要聽聽。
(8)你倒去不去呀。
(9)你倒說句話呀。
例(7)中說話人不相信當前事實即“有這樣的事”,“倒要聽聽”表示說話人對于當前事實與自身預期不符而帶來的想要一探究竟的行為,“倒”常常就加在后續句,即說話人對于當前信息與自身預期不符后的行為表現句中。
他人的行為做法與說話人的預期相反,則不僅表達自己的預期,同時還欲調整他人行為使之與自己的預期一致。這里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追問,如例(8)針對他人“你去不去”時應給予回答卻沒有給出回答的行為,并進而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預期給予明確的回答“去/不去”,《八百詞》中“用于追問”即是聽話人的應答行為與說話人的預期相反帶來的,另一種則是用祈使句表達要求,如例(9)中說話人預期聽話人應該“說句話”,但是聽話人的所為沒有如說話人預期的那樣“說句話”,故說話人使用祈使句“你倒說句話呀”要求對方調整為與自己預期相一致的做法即“你說句話”,《八百詞》中“用于催促”的用法也是基于他人的行為與自身預期相反帶來的。
當反預期主體為說話人時,“倒”往往加在由反預期所引起的后續行為句上,如例(7)中“倒”并沒有加在當前事實句“有這樣的事”中,而加在了由反預期性事實所引發的“我要聽聽”的后續句中。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當前信息與說話人預期相反”這一類中,由于“反”的是說話人本人的預期,故說話人對于當前事實與預期相反的情況的反應是最為激烈的,同時也更想要知道事實為何如此,如例(7),或想改變當前事實,使之與自身預期一致,如例(8)和例(9)。
此種類型與前面四種類型的不同之處在于,該類型不涉及當前信息,即客觀現實性信息,而是凸顯不同預期性主體之間在預期上的差異,交互性很強。具體又可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如例(10)指出不利之中的利,不好之中的好,一種是如例(11)表達與對方相反的意見。該類用法對應于《八百詞》中的第⑥個義項,即“舒緩語氣”,如:
(10)借這個機會去看看老朋友,倒也不錯。
(11)這個牌子的自行車比那個牌子好?那倒不一定。
例(10)前面可能是一個對于聽話人而言不利的場景,比如“去一趟距離遠”,說話人在“倒”所在小句中指出不利中的利——“借這個機會去看老朋友”,例(11)是在副詞“倒”所在小句提出與對方相反的意見——“那不一定”。該類反預期表達體現的是交互性語境之中聽說雙方之間在預期立場上的不一致,“倒”的使用體現出說話人注意到了聽話人在預期上的不同,體現了說話人對于聽話人預期的關注,體現出一定的交互主觀性。《八百詞》中的“舒緩語氣”的解釋便是說話人關注到了聽話人持有的與自己不同預期的體現,通過副詞“倒”將聽說雙方所持預期的相反性明示出來,避免直接說出說話人的不同預期所造成的突兀與尷尬,因此也有了“舒緩語氣”的解釋。
通過上面分析也可以看出,“反預期”性可以說貫穿于《八百詞》副詞“倒”的所有的意義和用法中,而副詞“倒”在不同的環境中關聯不同類型的預期主體,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表達“反預期”義。
沈家煊(2001)指出,“主觀性”是語言的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句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跡。[6]反預期體現了當前事實與預期信息之間的相反關系,或不同預期主體預期信息之間的相反關系,而預期信息是預期主體主觀認識與立場的體現,故副詞“倒”在反預期表達中便帶有了主觀性,同時由于副詞“倒”所關聯的預期主體的不同,在主觀性表達上也存在差異。
常理預期由于具有社會規約性,社會共識性程度高,說話人的預期在通常情況下也都是和常情常理預期相一致的,因此主觀性較之個人預期而言相對較弱。上文預期相對于常理預期而言是有定預期,預期信息不具有社會共知性而受到上文具體內容的影響,故較之常情常理預期主觀性較強,由于有具體的客觀信息的明示,因此也有較為明顯的肯否傾向性,故主觀性較之個人預期相對較弱。聽話人/被述者預期相對于說話人具有主體不可控的性質,因此主觀性上可以說是弱于說話人的預期,而說話人預期則反映了說話人針對當前條件得出的主觀性的認識判斷,主觀性較聽話人/被述者的預期更強。而聽話人預期與說話人預期相反這一類由于涉及交際場景中兩個不同的預期主體,不涉及當前客觀事實,故主觀性最強。因此,副詞“倒”的主觀性強弱如下:聽話人預期與說話人預期相反>當前事實與說話人預期相反>當前事實與聽話人/被述者預期相反>當前事實與上文預期相反>當前事實與常理預期相反。
吳福祥(2004)指出,“交互主觀性”是指說/寫者用明確的語言形式表達對聽/讀者“自我”的關注,這種關注可以體現在認識意義上,即關注聽/讀者對命題內容的態度;但更多的是體現在社會意義上,即關注聽/讀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7]。由于說話人是交互性行為中的自主性參與者,而聽話人是交互性行為中的共同參與者,因此當預期主體為說話人且預期內容涉及聽話人時,預期表達具有交互主觀性。當聽話人的客觀行為與說話人預期相反時,說話人試圖通過言語行為調節聽話人的行為,促使聽話人的行為符合說話人的預期內容,而當聽話人預期與說話人的預期相反時,說話人也會使用“倒”來明示這一“相反關系”,表達對聽話人預期的關注。以上都是通過“倒”這一具有反預期意義的副詞,表達對于聽話人的當前行為或預期的關注,是副詞“倒”的交互主觀性的體現。
反預期的用法貫穿于副詞“倒”的用法始終,在不同的語境中關涉的預期主體有所不同,可以是當前信息與常理預期相反、當前信息與上文預期相反、當前信息與他人/被述者預期相反、當前信息與說話人預期相反、聽話人預期與說話人預期相反,以上五種語境中“倒”的反預期義所體現的主觀性越來越強,并且在聽話人的現實行為或聽話人預期與說話人預期相反時還體現出較強的交互主觀性,體現了說話人對于聽話人當前行為或預期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