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樂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00)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進行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圍繞所需師資力量、專業設置及孔子學院的設置等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對當前的國際漢語教師師資隊伍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強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基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探討主要優化思路,一方面,有助于促進該領域相關理論研究的進一步補充與完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學實踐的優化。
目前,在學術層面關于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內涵還沒有達成較為廣泛的共識。一般來說,跨文化交際屬于交際行為的一種。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包括人與群體之間的交流。[1]跨文化交際主要是跨越差異,開展文化交流的總稱。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中,需要解決相關問題,其中包括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溝通障礙等。美國社會學家Kim(1998)指出,跨文化交際包括學生的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在交流對話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文化空間。因此,跨文化交際是一種語言文化應用的重要方向。
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主要是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發揮語言在文化溝通中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強調漢語交流的深層次是文化與文化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圍繞文化進行深層次開展。
漢語國際教育與跨文化交際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方面,漢語國際教育在教育內容的設置層面上就需要涉及跨文化交流的部分。這就需要在人才的培養方向及相關的課程設置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另一方面,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對于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也產生著一定影響,因此,漢語國際教育與跨文化交際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系。
為了更好地了解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當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及案例分析的方式對其進行梳理。
目前,我國圍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所開展的跨文化交際的課程設置及具體的能力培養內容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導致該專業的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課程資源比較分散,缺乏系統整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設置需要緊緊圍繞人才的培養目標,從而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整體來看,我國一些學校,尤其是在本科階段,圍繞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等方面的課程不夠統一、缺乏規范。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發展中進一步優化和改進。
受地域環境的限制,進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很多實際的交流場景較少。[2]這就需要學校積極地提供進行跨文化交際機會及營造良好的環境。語言交流需要建立在較為豐富的環境及載體的基礎上。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也需要建立在一種真實語境或者模擬的真實語境的基礎上。目前,一些學校圍繞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語境營造及必要的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依然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
目前,我國加大了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建設力度,無論是在師資的培養方面,還是在國際人才的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從教師現有的數量儲備及專業素養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一定的提升與發展空間。漢語國際教育,尤其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工作,需要以較為豐富及強大的師資力量為基礎。[3]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何,也會在一定層面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及交際能力培養。一些學校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資的配備及培訓體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直接影響了學生更好的提升。
漢語國際教育中,科學的評價體系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積極地進行評價指標及評價方法的優化,可以發現日常教學中的問題。當前的課程設置及評價體系,比較注重對學生相關文化概論及理論知識的考察,對學生具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相關實踐水平的考察,在內容及考察評價方法方面還不夠具體。
總之,在當前國際漢語教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在課程資源、交流環境、師資水平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也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當前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存在諸多不足,主要原因是: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尤其是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而言,只有以目標為導引,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及專業教學的輸出,才能夠實現理想的目標。從目前來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還缺乏以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的定位,影響了學生的綜合培養效果。
在對漢語國際教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全面培養過程中,教育投入扮演著基礎性的角色。目前,圍繞跨文化交際需要所進行的相關載體及環節的創建存在不足,與學校自身的投入不足密切相關,主要包括必要的人力資源投入及資金投入等。因此,在未來的漢語國際教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優化中,加大必要的投入力度,顯得尤為重要。
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是很多學校將外語學習作為重要內容,在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等方面都比較重視。在課程設置及師資力量的儲備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很大程度上與學校對外語教學過于重視有關;對文化交流及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重視不夠。
語言文化教學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過程,也是不斷總結經驗的過程。[4]相比較而言,我國一些高校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中,過于注重理論,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為了更好地滿足新時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求,立足現狀,分析原因,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今后的優化發展思路。
今后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及課程資源的優化中,首先,應該明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跨文化人才的目標定位。以目標為導向,對外語及文化等課程的課時比例進行分配,適當地減少外語課程,加大跨文化課程的比例。以此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課程比例的優化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在課程內容、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精簡及細化,從而有效地促進文化課程與語言課程的整合。
其次,注重課程資源的整合。注重教師的集體智慧,將課程內容做好銜接,打破課程之間的界限。另外,不斷地挖掘新的課程,將課程創新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最后,優化課程實施模式,包括具體內容和實施方法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注重綜合性課程的實施,尤其是通過教師自主創新,實現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主導的相關專業課程共同推進,以此來滿足新時期學生對課程層面的訴求。
在漢語國際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環境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實踐或者教學實習的機會,通過真實的場景來豐富學生的跨文化體驗。對于本校留學生進行混合培養,積極構筑學習伙伴關系,優化環境載體的搭建。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應該積極地與外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課外實踐機會,幫助學生營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氛圍。需要指出的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環境的虛擬和創設還需要以多元的教學方法為基礎。教師應該通過影視觀摩、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等方法來優化學生學習的環境,為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當前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教師自身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應該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技能。學校應該提供必要的載體和平臺,為教師進修及海外實踐創造更多的機會。教師要積極地整合自身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思維及相關的方式方法,推動教學效果,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夠在現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升。
完善當前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要發揮教學評價應有的作用與價值。[5]在今后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學校應該充分認識當前的課程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地優化評價方法、評價維度與指標等,將評價內容與跨文化交際銜接。通過發揮評價所具有的積極作用來滿足新時期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提升評價方法及評價結果的應用度,以此發揮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尤其是跨文化交際的影響作用。
今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培養,需要充分認識教師、環境、課程及評價的價值與作用。
我國漢語國際推廣力度的不斷加大,對現有的漢語國際專業學生培養規格及綜合素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一背景下,積極地提高學生的漢語國際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一個重要議題提上日程。本文主要分析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內涵及具體的不足和優化策略,希望能夠有助于促進該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