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 201306)
高等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時,他強調要做好這一工作,就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同向同行,以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同志的講話充分說明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政治理論課固然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但它的教學時數畢竟是有限的,且單純的理論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使得其他的課程特別是專業課程成為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課涵蓋內容廣泛且課程眾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兼顧思想政治工作,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互補充、協同發展。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思政建設更加必要。很多專家學者就課程思政問題進行了研究,高德毅和宗愛東(2017)認為應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高燕(2017)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和解決路徑進行了探討;陸道坤(2018)針對專業課思政建設中的若干核心問題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解決的思路建議。這些研究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由于計量經濟學涉及多門課程知識,其學習需要具備一定的數理知識為基礎,因此屬于比較難學的課程。這就使得其教學重點更多地被放在了理論方法和上機操作上。所以,目前的教學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課程方法的運用上,能夠理解并學會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最好的教學目標。但是,其對課程思政建設顯然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或者說在教學設計中課程思政建設還沒有成為另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
以理論和方法作為主要內容進行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設計并非沒有任何思政建設基礎,課程在講授時,不乏思政建設的元素。計量經濟學就是對宏微觀經濟領域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數量分析,分析后可以揭示出國內外各種經濟問題中的基本規律,而稍加設計,從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中外對比的角度等都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客觀事實更清楚的認識和對未來發展更準確的判斷。當然,也可以通過學生比較熟悉的微觀層面,如研究大學生消費支出與學習成績的影響因素等,來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內容雖然在平時的教學中大量涉及,但它們沒有從課程思政建設的角度被系統化地整理和提煉,而實際上思政的元素卻是大量存在的,課程思政建設還是具有較好的基礎。
推進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改革,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教學案例選擇,二是課程相關概念和知識點含義的引申及拓展。思政教育首先考慮的可行方案就是在案例的設計和選擇上,以往的教學依托大量案例進行,而多數案例可以直接轉化為思政建設的素材,所以在案例準備上需按照思政教育的要求進行系統的設計和整理,并對案例所蘊含的思政意義進行必要的解釋與講解。同時,要在不影響課程既定的理論和方法的情況下有目的地從思政建設的角度出發專門選擇一些相關案例。對課程的相關概念和知識點的含義要進行一定的拓展,使之起到價值塑造的作用,這種課程思政的方式有一定的難度,結合課程外的一些知識對相關概念進行聯想,主要是通過形像化講解的方式輔助學生對各知識點的理解。此外,在日常的教學中,結合近期發生的時事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解讀也能夠取得不錯的思政教學效果。
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思政建設主要是課堂的思政建設,其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首先是增加教學案例的思政特性,這是保證課程教學全過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手段?;旧嫌嬃拷洕鷮W所有的分析方法都需要借助案例來講解,所以在案例的選擇、設計、分析和解讀上就有更多詳細的工作需要完成。比如結合課程講授的內容和方法,設計系統性比較強的案例,這既能夠完成講授課程相關分析法的目的,又能夠對案例進行深刻解讀?;蛘?,不進行系列性案例的選擇,而是在能夠完成課程理論和方法講授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選擇一些相互之間內容聯系不大、但包含各種經濟問題且能夠進行思政解讀和思政要素提煉的案例,這樣的案例選擇能使學生從不同的案例中接受到不同層面的思政教育。當然,案例既可以教師提供,也可以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和選題,以布置作業的形式由學生完成搜集和分析工作,這種案例教學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思政教育效果也會更強。但前提是教師在布置任務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的存在,設定的作業要求要詳盡且考慮到的思政關聯性,否則學生完成質量將大打折扣。
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第二種方式就是有選擇地對課程的某些概念進行適當的正面拓展。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概念非常多,基本上都是概率和統計的,其本身比較抽像,因此難度很高,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概念,課程學習效果必然大受影響。所以,讓這些概念生動形象起來,并賦予這些概念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讓這些概念與特定的思政案例的學習相結合,那么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將更加深刻,思政教育的作用也能夠更好地體現。具體來講,可以考慮與積極的生活態度相關聯,形像化解釋概念的含義和使用,比如方差的概念在課程中多處出現,并且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果將之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且講解這些差異的價值,讓學生認識到差異不可避免,但各具特色又各有價值,這不但便于學生理解且對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作用。此外,將課程中重要的概念與正在發生的經濟活動或新的經濟現像相結合也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其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且有助于學生認清經濟問題。
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可以考慮按如下路徑實施:即根據課程的章節設計,適當選取雙變量模型案例、多變量模型案例、虛擬變量模型案例、多重共線性模型案例、異方差模型案例、自相關模型案例、聯立方程模型案例,從而在完成課程教學內容和保證教學效果的同時實現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這也是比較簡單合理的方式選擇,首先它不破壞課程的理論體系和結構框架,其具體內容與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每章內容特別是案例部分更容易融合進思政要點。其次,無論采用前文哪一種案例設計思路,案例內容都能與教學內容很好地融合。再次,即使部分案例內容沒有被賦予思政教育的使命,但它對理解課程理論必不可少,對此可以保留,這絲毫不影響課程思政建設工作。
計量的課程思政建設需通過課堂思政和課后思政兩個環節來完成。課堂思政應占大部分比重,而課后的部分主要是鞏固和提升課堂思政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計量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需要課上的理論學習與課后的上機實踐兩方面的配合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課堂的教學以理論和方法講解為主,這些理論和方法的講解依托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進行,在課堂教學中可融入對祖國的熱愛、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客觀認識和對健康的生活觀念的認同,可用中國經濟發展的實例解讀中國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可借助與學生相關的案例,如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因素分析、人的壽命與健康生活方式的關系,鼓勵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課后的實踐主要指上機實踐,但這并不是機械地完成習題,可以結合習題分析和解答過程,引導學生從題目中獲得“正面的”的感悟?;蛘咴谔囟ǚ秶难芯壳疤嵯?,鼓勵學生自行搜集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從問題的選擇到數據的搜集,從模型的建立與分析到研究結論的得出,進行的總結和啟發,這都能很好地從實踐的角度完成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而且,在教師適當引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的課程實踐來進行課程思政,能使課堂理論教學與思政相互補充、相互配合,這有利于課程既定教學內容的學習和掌握。
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主要是對原有課程教學的改進和提升,課程思政不等于將專業課程變成了政治課,課程思政是在正常課程教學中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結合進去,將健康的、積極的、正面的認知融合到課程的知識點中。所以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思政應該是在正常的教學框架和教學內容中有機地融入思政要素,而不是在思政的框架下穿插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思政不能改變原有的教學框架和知識點的結構。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是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是對相關概念、方法的含義和應用的進一步引申和發展,是貫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的必然選擇,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應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相互割裂。
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在課程思政改革中理應擔負起重要的職責,并在思政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本文在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具有充分認識的前提下,結合了該課程思政建設的客觀基礎,提出了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思路,并指出了具體的建設策略,即通過增加教學案例的思政特性,從中提煉思政元素,將一般的教學案例直接變成思政案例,或按思政改革要求補充新的教學案例。此外,將課程中某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通過形像化和“正面性”的解讀也可以使學生在理解課程內容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在提出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和策略后,本文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和實施方式進行了探討,研究認為,應該在正常的教學基礎上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其中,利用好課堂和課后兩個環節,充分發揮課堂的理論講授、課后的上機實踐和作業環節的不同作用,讓學生聽得懂、理解透、能實踐,這有利于真正將思政教育的理念以課程思政的方式貫徹下去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