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在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做出的又一重大戰略布局。教育乃國之大計,教育不僅關乎國民素質的提高,更是國家在科技、經濟、技術等領域高速發展的有力保證。其中,“雙一流”建設是我國實現教育強國道路上的重要一環,是我國高等教育階梯式發展的重要跨越。建設“雙一流”大學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優良學風則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證。因此,構建優良學風是“雙一流”成功建設的重要環節。
高校學生的學習風氣,即學風,是高校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態度和校園學習氛圍的綜合體現;既包括學生個人對待課程、教師和學校的觀念,還包括整個校園的學習環境、學生群體對待學業的行為傾向。學風建設是高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永恒主題[1]。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發展、定型的重要階段,高校的學習風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影響學生“三觀”的形成;因此,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構建優良學風,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雙一流高校建設的題中之意。
進入大學后,部分學子繼續以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銳意進取、積極向上。也有部分學生不思進取、荒廢學業;他們學習態度不端正,貪圖享樂,把嚴肅的課堂紀律、考場紀律和科學嚴謹的學術規范當作兒戲;他們或沉溺于網絡、或追求生活享受、過分注重外在形象;或漠視課堂紀律,隨意遲到、曠課,或在課堂上玩手機、聊天、吃東西;更有甚者在課堂上“恩恩愛愛”;有的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課后不認真完成作業,抱著“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心態面對考試,甚至鋌而走險考試作弊;有的學生應付學業,作業、論文抄襲,實驗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屢見不鮮。不良學風會對自制力不強的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雙一流”高校建設中,必須重視不良學風建設,多措并舉,遏制不良學風。
高中階段智力、學習能力俱佳努力上進的大學生為何在進入大學后產生學習倦怠,以致出現學風不良現象呢?答案一是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二是學校教學管理不善,部分教師教風不良;三是大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國正處于重要的社會轉型期,經濟高速發展,衍生出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大學是大學生從象牙塔進入社會、從學生轉變為社會人的過渡階段,大學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觸社會;由于其心智不成熟、社會經驗不足、缺乏對社會的客觀認知,部分學生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浮躁之風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從而產生不正確的價值觀。
有的學生自大、浮躁,追求“短平快”的學習效果,忽視了學習過程中應有的刻苦鉆研;有的學生認為“讀書無用”,甚至放棄學業,過早進入社會;有的學生愛慕虛榮,當父母提供的生活費無法滿足自身消費需求時,便通過不正當貸款,或欺騙家人、師長、朋友以獲取借款;有的學生拜金、貪婪,認為“金錢是萬能的”,為獲取金錢走上犯罪道路。大學生處在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一旦形成了錯誤的觀念,就會影響其一生。
1.教學管理不善
高校教學管理是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基礎,是良好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學活動開展得好,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自然會專注于學習,因此,高效、合理的教學管理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構建優良學風。但部分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機械地理解教學管理工作,教學管理和教學安排忽視學科差異和學生興趣,無視社會實際需求,使學生學不到需要的知識,得不到有效的實踐訓練,導致其學習興趣低下,出現為達到學分要求而應付學習的局面。
除此之外,教學管理部門只追求不出嚴重教學事故,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監督力度不夠。任課教師對課堂紀律要求不嚴格,導致學生無視課堂紀律,出現上課隨意遲到、早退、曠課、在課堂上做與學習無關的事頻發。無規矩不成方圓,課堂紀律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何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2.教師教風不正
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產出與其職稱評定、收入待遇直接掛鉤,為完成更多的科研項目、拿出更好的科研成果,部分教師全身心投入科研,鮮有時間、精力鉆研課堂教學。有的教師照本宣科,多年不更新教案、不改進教學方法;有的教師對學生避而遠之,課后幾乎不與學生交流;有的教師讓在讀碩士代為上課、出考試題。這些“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造成教師對學生的專業引領作用缺失,弱化了教師對學生踏實學習、潛心學術的指導。
1.喪失了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
首先,進入大學前,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這是被社會、學校、父母設定好的人生路徑;進入大學后,部分學生十分迷茫,失去了學習目標。
其次,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很多大學生畢業后沒有養家糊口的經濟壓力,加之中學時期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填鴨式教育和生活上的管控,學生未形成獨立人格,缺乏對未來人生規劃的思考,對未來的迷茫使學生喪失學習動力。
2.學習態度不端正
很多大學生自嘲為“拖延癌晚期”“懶癌患者”,這是當今大學生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大學沒有高考壓力,沒有父母和中學時期的各種約束,這種相對寬松的環境使其沉浸在網絡和社交、娛樂活動中,忘記了作為學生的本分是學習。
3.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許多學校開始探索、實施學分制培養方式,這也淡化了傳統的班級概念。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課,在不同的課堂上和不同的同學一起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使班集體對學生個體的管理功能變弱,要求大學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中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加強,以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缺乏自律能力的學生,容易沉溺于網絡,拿著父母的錢享樂,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因此荒廢學業。
為了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的學習、生活方式,應充分利用校內外媒體資源,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團員和學生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引領校園精神文化,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凈化校園風氣。學生只有身心健康陽光,才能積極向上,主動抵御社會不良之風的侵蝕。
教風與學風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學風離不開優良的教風。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要結合各學科實際,制定切實有效的教學評估體系,創新教師考核方式。構建各學科的教學督導團,由教學督導團與學生定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態度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指導,增加教師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師職稱評定中的比重。在制度上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切實扭轉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回歸教育本質,將著力點放在課堂教學上。
制度上有約束,政策上需要引導。通過教學競賽、教學方法研討等活動,激發教師教學活力;與外校開展學科教學合作,邀請專家、學者分享教學經驗與心得,派教師外出學習、交流,多措并舉,激發教師授課、創新教學方式積極性。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大有裨益,創新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引導學生找對學習方法,愛上學習,在專業學習上少走彎路,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從而激發濃烈的學習興趣。
內因是主導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建立優良學風、提高學習主動性,學生的內動力至關重要。大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盡早明確學習目標和人生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規劃職業生涯的意識、主動探索職業發展路徑、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2],從而激發學生活內動力,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從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學習知識、培養技能。明確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扭轉不愿學習的現象。
新生入學時就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清使命,端正態度,勇擔重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盡早轉變學習方式,認識到大學學習生活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鉆研的韌性。
除此之外,可通過優秀學生學習經驗交流會,組織專家、名師講座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通過社會實踐、生產實習、學科競賽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理論學習與實際結合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理論學習熱情和實踐能力提升。
嚴格的紀律是保證優良學風的外部條件,是形成優良學風的有力保障。嚴格課堂紀律、嚴明考試紀律、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嚴格執行各項校紀校規,堅持違規必懲,加大各類學風不良現象的懲處力度,讓嚴肅的紀律保證良好的學習風氣。
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由輔導員一肩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三全育人”的“三全”之一就是全員育人。因此,除了年級輔導員,還應配備班主任,將學生按成績、興趣方向等分組,并配備學業導師,由年級輔導員、班級班主任、學業導師三方共同管理。輔導員著重抓思想引領,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與家長聯系,學業導師做好學業管控和指導;多管齊下,精準管理,助力學風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事、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素質青年人才的培養關乎國民素質的提高,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21世紀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創新性、思想正派、責任感強的專業人才,人才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依賴學校教育,學校優質的教育需要良好的學風保證。古往今來,正是良好學風讓眾多百年名校一路輝煌,人才輩出。
大學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定型的重要時期,是專業知識積累的黃金期,是從學生到社會人的重要轉折期。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大學,優良的學風是高質量教育的前提。大學學風建設工作不僅僅是學生工作部門的職責,也是全校各相關部門的工作[3]。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學工、教務、保衛等部門多方聯動的系統性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思想引領、環境保證、制度建設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