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價值,必須要基于用戶認知,而不要基于我的認知
市場、公關、品牌、營銷是向外生長的價值,其作用機理在外部,不直接干預用戶行為,主要是通過影響用戶認知,進而影響用戶決策,改變用戶行為。
許多企業更注意內生價值,更多看向企業內部,總琢磨內部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常意義上,企業都習慣向內用力,用力到內卷。但我們可以看到,最近幾年崛起的一些新消費品牌,如喜茶、奈雪,如飲料的元氣森林,都是在市場營銷、品牌公關上用力而成功。他們不是勝在成本控制好、定價低,而是勝在贏得了用戶認知。
美團之前有個Slogan,叫“美團一次美一次”,拍片子做投放說,“你總要吃一次飯,約一次會,看一次電影……美團一次美一次”。這種語言,要讓人信服、信任,很難。后來,美團外賣做品牌升級,icon從“一碗飯”變成了袋鼠,Slogan變成“美團外賣,送啥都快”,只強調一點,就是“快”。點個外賣,快點拿到就是核心問題,并由此界定了和競爭對手的競爭差異。利用袋鼠“袋子大、物品多、跑得快”的既有認知,能形象表達新訴求。
反觀餓了么,Slogan這幾年一直在變,2016年用的“叫外賣,上餓了么”,2017年改為“餓了,就要餓了么”,2018年改為“餓不餓,都上餓了么”,2019年改為“好而不貴,有滋有味”,2020年改為“愛什么,來什么”。在樓宇投放時,投過“餓了別叫媽,叫餓了么”。餓了么是否知道用戶真正關心什么問題?
讓人費解導致外向價值不彰的例子很多,比如后來和58合并的趕集網,用過“讓趕集至少幫你一次”、“趕集網、啥都有”,當當網用過“敢做敢當當”……
這些溝通,并不是基于“你”(用戶),而是基于“我”(企業自己)。
外向價值,必須要基于用戶(你面對的溝通者)認知,而不要基于我的認知。必須要站在用戶角度,調動他們大腦中已經存在的認知——畫出他們腦海中關于你的認知,并跟你要主打(也能打)的訴求連接起來。
通過品牌認知、競爭認知、產品認知、用戶認知,四個維度的認知梳理,繼而發現核心問題;通過品類分化競爭分析,鎖定心智競爭對手,繼而確立競爭轉化策略;通過品類名、品牌名、視覺錘、信任證明、打動口號,繼而完成一套認知組合;通過明確功能價值、極致價值、超預期價值,繼而獲得持續認可。
向外價值與向內價值不同,不是今天壓了成本明天賬上能算出錢來,價值釋放需要一個過程。拿最直接的廣告投放來說,轉化也有個反應過程。面對廣告投放,受眾大致會有以下心理歷程:Attention(注意)—Interest(興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和興趣是欲望和行動的前提。一般廣告投放多以傳遞產品信息、折扣優惠信息激起受眾興趣,從而促進購買(轉化)行為產生。但受眾產生興趣和實際購買行為之間有一定的時空距離,當受眾興趣減弱后,實際購買行為發生的概率會大大降低。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經常看到蘋果、京東、天貓等知名品牌,也要經常持續投放,以獲得注意與興趣,繼而產生欲望達到行動目的。
一個用戶,引起其注意、產生興趣、產生欲望、完成行動,再有效的投放內容,沒有3次—5次的觸達,都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所以,與直接的廣告投放相比,品牌的建立、公關的效果,都在積累中完成,是潤物細無聲的。
內向價值與外向價值并不相悖,借助市場營銷、公關傳播的力量,向外突破、創新和創造,總能發現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