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鑫
(湖北文理學院,襄陽 441053)
2020年12月26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我國首部流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以下簡稱《長江保護法》)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為什么要制定長江保護法?長江流域是一個獨特而完整的復雜巨型系統:地域上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面積廣;人口約4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3;工農業發達,產業規模巨大,城市系統密集且完整,各種利益復雜交織;有著獨特的生態系統,功能最為復雜;資源最為豐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各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最大,不同程度的文明形態并存;長江流域特殊性問題最為突出,許多問題在其他流域不會產生。
長江經濟帶是由九省二市,即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組成的帶狀區域。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計劃長江經濟帶在未來要以“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為基礎,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繁榮。
長江流域不僅是一個經濟社會大系統,也是一個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濕地生態系統。改革開放前,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模式粗放,過度依賴資源,對良好生態需求不斷增加,產業結構“偏重偏化”,生態供給呈下降趨勢。一味追求GDP的增長,不注重對污染的治理,使得長江流域經濟與生態關系緊張,污染狀況嚴重,環境承受能力達到上限。近五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長江流域各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如《長江保護法》的施行,讓環保監管趨嚴,將倒逼中小型企業進行不斷升級。
《長江保護法》中65 %的法律條文都是關于政府責任的規定。一方面,加強政府對環境的保護責任;另一方面,強調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作為純公共物品,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特征,因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必須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不足是指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是有公共物品屬性的,企業參與保護公共物品屬性的環境無利可圖,加上前期投入環境保護的資金數額巨大且回收利潤周期長,導致個人或企業不愿拿出資金投入進去。
長江經濟帶在如此大范圍的生態經濟整體建設,而地方卻基本呈現“謀一域”“一市獨大”的狀態,以保護當地經濟利益,這樣的局勢難以實現長江流域生態效果最大化。地方各自為政、缺乏統籌規劃是長江流域生態經濟發展暴露的突出問題。
補償機制協調性不高表現在多方面:流域補償認識不到位,一些企業及個人認為應該由政府進行“輸血式”補償,認為流域補償是上游對下游的利益索取;流域補償方式單一,主要是建設項目和資金補償,市場體系不健全,難以長期穩定運行;流域補償標準體系缺乏,不同地區間補償金額的需求差別大,且使用情況存在差異;流域補償保障機制不健全,跨省、跨部門協調機制缺乏,補償制度不成熟,沒有強有力保障。
一是厘清政府對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思路。近年來,長江流域人口數量和產業規模迅速不斷擴大,城市和工業多在沿江地區聚集,沿江各大城市群經濟發展和建設加劇了長江流域水環境的負荷,水量供需矛盾逐漸銳化。因此,必須注重中心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的交流協同治理,整合各部門類型相同的職能,避免重復環保工作,提高效率,切實提升治理成效;合理布局產業體系,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環保監管標準,大力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綠色發展。
二是加強市場培育。隨著人均收入不斷上升,我國內需市場不斷被拉動。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建設開放統一的市場,需要利用長江的黃金水道功能,建立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立共同的市場制度和共同的治理制度;以交通為突破口,打破各區域行政壁壘,加強市場培育,逐步建立統一的市場。
一是創新管理體制機制。《長江保護法》明確規定了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各政府的具體職責,理順了中央與地方、部門與部門、流域與區域、區域與區域之間的關系。《長江保護法》明確規定:建立流域協調機制,將“九龍治水”變為“一龍管江”,促進長江流域實現“龍頭”“龍身”“龍尾”協調發展,真正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支撐帶。探索流域生態治理省市際協同、多元主體協同、政府與市場機制協同模式。
二是建立各省市互動機制,協調多方利益。在長江經濟帶越來越受國家重視的前提下,共建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氛圍已初步形成,各省市陸續展開相關工作。但各省市互動機制缺乏,環保工作嚴重重復,導致事倍功半。所以,首先應完善各部門的工作職能,如長江主管部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其主要職能是對水資源以內的治理,而水資源之外的資源卻很少涉及。
一是加強生態補償制度的頂層設計。政府遵循“誰污染,誰付費;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進行頂層設計,即強化資源有償使用,改變資源低價和環境無價的狀況,形成合理的資源環境補償機制。理順部門間的法律法規,以避免在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法律打架”的情況。
二是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模式。通過對國內外生態補償模式實踐先進地區(如赤水河)的典型案例分析,從具體做法中總結主要方法,并重點分析不同地區生態補償成功的關鍵環節,為全國其他地區推動生態補償成功提供經驗借鑒。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生態經濟發展問題暴露無遺。而《長江保護法》作為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開拓了一條保護流域區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嶄新的道路。加快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經濟發展,即加快各種協調、管理、補償等制度的調整,并把重心放在建立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體系上,發揮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帶頭示范作用,這些舉措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等理念要求的表現。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加快長江經濟帶生態經濟發展,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