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肇州縣永勝鄉人民政府鄉村振興發展服務中心,肇州 166400)
其實,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模式已經被應用到很多行業,比如教育行業、房地產行業,“互聯網+”模式主要是指利用互聯網給實體經濟或者傳統產業加入網絡的元素,使其滿足用戶的需求,從而保障該行業的穩定發展。所以,在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下,農業也要科學利用互聯網,創建互聯網與農業結合的新發展模式,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雖然現階段我國一些地區也存在著“互聯網+”的趨勢,積極探索嘗試了將互聯網與農業結合,但由于沒有做充足的調研和準備,在互聯網的驅動下,成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地區比較少。所以,要想推動“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了解其具體的發展現狀。我國農業的發展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第一,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農產品的銷售是農業發展的最大阻礙。因為很多優質、寶貴的農產品出自農村地區,那里的人們可能不懂銷售方面的知識,只追求在本地區自產自銷,但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入,本地區的農產品需求量驟減,農民自產自銷的模式已經行不通,所以很多農戶的農產品出現堆積現象,不能很好地銷售出去。雖然現今社會網絡比較發達,但這些地區的人們對互聯網的概念還不清晰,而且沒有專業的互聯網銷售人員進行協助,所以互聯網技術很難發揮作用。第二,農產品的質量問題。由于農產品的種類繁多,且農副產品的類型更新速度快,相關的政府食品部門也未更加細化地規定每種農產品的標準,所以有一部分道德缺失的企業利用政策和互聯網的漏洞生產、銷售質量存在問題的農產品,當顧客收到的農產品的質量和商家表述的質量不符時,顧客就會對我國的農產品質量產生質疑,再次購買農產品時要使用較長時間判斷產品的好壞,久而久之,顧客就會厭倦這種購買方式,轉而購買具有明確標準、存在質量問題較少的進口產品,從而嚴重影響我們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第三,農業的生產問題。農業經濟發展的起步就在于農業的生產環節,它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的發展速度。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我國有些地區還是使用傳統的生產模式。農業的生產技術不更新,會大大減少農業對市場的供應量,既不能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也不能提高農業的報酬率,從而影響農業經濟利益。因此,我國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還需要繼續普及和創新。“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既有傳統觀念過重、未結合互聯網的老問題,也存在農業結合互聯網之后產生的新問題,所以“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的發展還存有很大的空間。
推動互聯網在農業中的發展,農產品的銷售問題是關鍵。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量,需要先提高農民的互聯網意識。生產農產品的農戶存在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農戶懂互聯網,也了解互聯網銷售的優勢,但他們因為沒有專業技能,所以不愿意輕易嘗試新事物;第二種情況是農戶只懂得如何生產農產品,對互聯網和農副產品的加工技術毫無了解。因此,針對這兩種情況,政府可以向一些出產農產品的村莊提供技術、知識和資金的援助。首先,對于第一種情況的農戶,政府可以派一些專業的互聯網銷售人才駐鄉提供技術培訓和資金補助,鼓勵有想法的農戶利用互聯網平臺銷售自己生產的產品。其次,對于第二種情況的農戶,村委會可以定期組織專業人員去慰問他們,并向他們講述新時代下新技術發展農業的優勢,讓他們慢慢接受促進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最后,政府還可以呼吁大型農業企業在一些鄉鎮上設立分部,既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難題,又能讓農戶真實地感受到互聯網帶給農業的好處,逐步改善他們陳舊的觀念,提高他們的互聯網意識。
隨著國家對鄉村振興和農業的關注,“智慧農業”的發展模式出現。“智慧農業”是指采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分環節提升農業的科技水平,實現對農業的精細化管控,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智慧農業”不僅在銷售環節利用互聯網,而且融合互聯網和農業技術建立了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在該模式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管理與銷售都將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比如:在生產環節,加強播種和施肥的機械化作業;在加工環節,提高農產品加工的智能化水平。此外,“智慧農業”還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和人們對產品的反饋,即在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銷售后,“智慧農業”會依托互聯網技術,建立農產品訂單追蹤系統,定期回訪,記錄用戶對農產品的評價,以避免用戶因農產品質量問題而流失。“智慧農業”的實現將是我國農業的一大進步,所以政府要想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快速完善“智慧農業”的發展模式,并強化“智慧農業”的普及,將“智慧農業”的發展模式推廣到全國的各個地區。
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高速發展,依托于電商平臺的各個行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并且,現代人們的購物方式也逐漸轉向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因此,農業經濟若想發展,也應當關注電子商務,積極建立農村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一方面,政府可以組織大型的電商平臺,開設專屬于農產品的銷售模塊,既方便了農戶經營網絡店鋪,又讓顧客能夠清晰地獲取各類農產品的信息,從而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量,保障農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勵軟件開發人員,依據農戶的實際情況開發一款農村專用的電商平臺,以此解決我國一些地區農產品滯銷的問題,讓一些不太了解信息技術的農戶,也能通過專用的電商平臺銷售自己的農產品。此外,建立的農村電商平臺還可以包括農戶與大型連鎖超市的供貨交易板塊。因為有些農產品不能向偏遠地區發貨,所以只關注電商平臺會忽略不易保存的農產品。在農村專用電商平臺上建立該板塊,既保障了不易保存的農產品的銷售,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超市農產品的質量,實現雙贏的局面。因此,農村電商平臺的建立需要以兩個方面為導向,第一是顧客對農產品的需求,第二是確保大部分顧客能使用。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已成為21世紀的主要特征。各個行業要想長久發展,需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新模式,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人們的需求。農業作為國家的基礎行業,穩定發展應是其追求的目標,因此互聯網和農業的結合發展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相關部門應當依據“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從農民的互聯網意識方面、“智慧農業”的普及方面,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方面,提升我國農業的智能化水平,積極推動農業的經濟發展,為國家的持續進步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