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梅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州 510520)
醫藥行業是我國的朝陽產業,同時,醫藥行業是直接關系到人民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健康行業。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將促進醫藥電子商務跨界融合與發展,加速我國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
我國醫藥電商的發展經歷了萌芽期(1998—2005年),初創期(2005—2009年)藥房網、金象網等首批醫藥電商出現,探索期(2009—2015年)互聯網經營資格認證及天貓醫藥館平臺試點,以及快速發展期(2015年至今)醫藥電商從“互聯網+藥品”到“互聯網+藥品+醫療”的領域拓展。
我國2020年B2C(business to customer)含互聯網醫療藥品的規模約520億元,同比增長44 %,占中國整體藥品市場的3 %。醫藥O2O(online to offline)規模約90億元,同比增幅為120 %,當前已有超10萬家藥店加入O2O,且門店仍持續加入。以第三方平臺構成的O2O格局基本形成,美團、餓了么占據醫藥O2O市場90 %的份額。
對于網上銷售藥品,國家的管制政策由緊到松,從允許銷售非處方藥到處方藥的逐漸放開,從互聯網藥品經營企業A、B、C資格認證及持證經營到資格取消及放開,從互聯網藥品經營試點到大力發展醫藥電子商務,推動“互聯網+醫藥、互聯網+醫療”發展。由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醫藥電子商務推進的變化,可見國家對醫藥電子商務的日益重視、支持及加快推進發展,對醫藥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障礙逐步清除,形成“互聯網+醫藥+醫療健康”的發展趨勢,構建智慧醫療,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大健康需求。
從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醫藥電子商務推進的變化可知,我國醫藥電商的發展經歷了萌芽期(1998—2005年),初創期(2005—2009年)藥房網、金象網等首批醫藥電商出現,探索期(2009-2015)互聯網經營資格認證及天貓醫藥館平臺試點,以及快速發展期(2015年至今)醫藥電商從“互聯網+藥品”到“互聯網+藥品+醫療”的領域拓展。
2020年上半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51 501億元,同比增長7.3 %。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3 481億元,同比增長14.3 %,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25.7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已達25.2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醫療保健支出增長迅速,如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322元,同比增長8.1 %,其中,醫療保健支出876元,同比名義增長10.6 %。
1.互聯網應用普及,人們網上購物習慣已養成
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 %。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9.32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49億,占網民整體的79.7 %;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47億,占手機網民的80.1 % 。
2.網民對在線購藥及在線醫療習慣的養成
2019年,阿里健康自營活躍用戶數為2 700萬;2019年,康愛多總注冊會員6 196萬,總購買用戶5 317萬;2020年,京東健康年活躍用戶數達8 980萬。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達2.76億,占網民整體的29.4 %。
3.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對醫藥大健康產業需求增加
數據顯示,到2020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64億,占總人口的18.7 %。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占13.5 %,我國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階段,我國將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老年群體。除西藏外,其余各省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均超過7 %,其中12個省份超過14 %。聯合國定義,超過7 %為老齡化社會,達到14 %為深度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33年,中國將有30 %以上的人口超過65歲。2060年,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當前退休的人群為60后及70后,是中國社會財富的主要集中者,是市場的主要消費力量,會極大推動銀發經濟。
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5G新技術支撐推動在線醫療發展。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智慧醫療、AI診療等新技術優勢,相關在線醫療企業不斷在智慧醫療領域進行拓展和探索。
國家對醫藥電子商務發展管制政策由緊到松,但當前醫藥電子商務仍存在問題。
當前,網上購買處方藥仍未完全放開。同時,醫保支付制度受到藥品醫保嚴格監管的限制,網上購藥無法使用醫保支付。醫保結算僅授權于線下實體藥店,限制了部分消費者的線上購藥,不利于提升消費者線上購物體驗,阻礙了醫藥電商的發展。
一是藥品作為特殊商品,具有治病救命的安全性要求,在醫療領域具有特殊屬性。患者生病用藥需要及時性及專業性,線上購藥及醫療服務難以及時解決急病。同時,我國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于公立醫院,絕大多數就醫場景都以線下為主,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線下醫療”的不可替代性。
二是線上醫療存在安全隱患。首先,互聯網電商只是一個技術工具和平臺,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醫和藥的專業性,只有真正切入“醫”這個環節才稱得上醫藥電商。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在醫生準入、處方審核、信息追溯上制定了相當嚴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有很多不規范的操作,安全指數相對較低,線上就醫安全難以控制。其次,若在線上醫療期間發生安全事故,患者、醫生、線上平臺責任不清。
三是用戶的就診習慣及技術問題短時間內難改變。患者與醫生通過手機或電腦進行醫療行為,需要更多診療技術配套發展,同時需要相互之間的信任,較與醫生面對面的溝通更為困難。此外,對于中老年人而言,熟練掌握線上醫療操作流程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為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老年群體提供配套服務,正逐步成為我國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將推動醫藥電子商務發展轉型。
老年消費群體對健康的需求主要體現在治慢病、治小病、治未病等方面,具體表現為患者服務類領域、醫療服務類領域、醫藥服務類領域、醫療保健類領域。
具體產品種類:一是慢病治療產品類。老年消費群體中,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腫瘤等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慢病藥物的需求量是最大且固定的。二是保健類產品及食品類。隨著健康養生觀念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健康意識提高,維生素、魚油、鈣片等各類滋補保健類產品需求有所提高。三是家庭監測護理類器械產品。例如,針對疾病方向的血壓計、血糖儀,針對護理方向的助聽器、呼吸機、制氧機、輪椅等,以及保健枕、足浴盆、拔罐器等保健類器材。
我國醫藥電商跨界融合發展,已形成“互聯網+醫藥流通+醫療服務”全渠道多模式發展,具有提供專業醫藥醫療服務的基礎能力,形成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健客網、康愛多、1藥網、藥房網、八百方、好藥師、360好藥等眾多網上藥店,線上銷售額占比逐年上升。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醫藥電商僅占據1.5 %的市場份額,到2019年占比已突破10 %,醫藥電商發展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
面對以慢病藥物、養生保健品、家庭監測護理類器械為購買主體的老年健康產業,加強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可采用4U的業務模式,即customer(顧客)、value(價值)、word of mouth(口碑)、trust(信任)的結合。以顧客需求為中心,以顧客體驗及產品價值為核心,依據體驗和價值激發口碑,形成基于信任的分享,即銷售基于顧客的體驗價值及信任,顧客關注產品給予的體驗感而判斷其價值及購買。
因此,基于4U理論,線上線下融合,醫藥健康企業在“線上”重在把市場流通渠道打通及引流,在“線下”重在價值體驗與服務,形成全覆蓋服務網絡,達成物流即時配送和服務,加強C端服務能力。60后及70后退休人群,有更強的經濟能力,對產品及服務質量要求更高,也愿意為高質量、高價值產品及服務付費,形成信任消費。
1.線上醫藥電商企業可融合眾多醫藥零售藥店,形成健康體驗店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醫藥電商企業應樹立以健康、長壽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優化品類結構、開展慢病管理、提供專業藥學服務,以滿足老年人口對健康管理服務的需求。網上藥店可結合線下藥店開設新型智慧藥房(體驗店),提供專業醫療健康服務專區,到店顧客可進行“微”體檢、“微”復查、“微”診斷,如個人身高、體重、心電、血氧、脈率、血壓、體溫、血糖等詳細數據的獲取。結合顧客以往病史及用藥等情況,結合網上醫療服務,協助顧客動態了解及管理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時通過專業醫藥體驗,讓顧客感受到服務價值,產生信任及購買欲,從而留住客戶,形成老用戶。如八百方的慢病管理中心,經過多年專業服務,已有220多萬慢病老用戶。
2.線上醫藥電商可進入居家智慧養老服務領域,提供定制健康服務
由于當前老年人群的增加及家庭結構的縮小,老人居家養老成為發展趨勢。如何為居家養老的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及服務,醫藥電商企業可拓展居家智慧養老服務領域,為居家養老人群提供定制的健康服務和健康管理,打造沒有圍墻的私人養老空間。如老人居家安全管理、老人居家慢病管理、老人居家健康管理等,依托大數據及精準客戶畫像,提供專業化、定制化、個性化養老健康管理,讓老年人“老有所依”。
我國醫藥電商已初步形成“互聯網+醫藥流通+醫療服務”全渠道發展,抓住老齡化人群的巨大健康需求,基于4U理論,實行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醫藥O2O發展策略。從網上銷售藥品到提供專業指導與服務,圍繞老齡化人群健康需求,重視顧客的產品體驗與口碑,形成信任購買,構建以專業健康服務和醫藥產品銷售一體化為主的醫藥新零售,是醫藥電商未來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