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梅
(上海大學,上海 200000)
隨著大數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普及,在企業會計領域,通過應用大數據使得總分公司財會部門連接在一起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會計和報告管理方式也逐漸流行起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FSSC)是指將企業或集團分散在世界各地、適用于不同法律規則、不同會計體系的實體經濟會計業務放在同一個“共享中心”中來完成。通過財會業務集成化處理,增加了財會業務的處理效率,方便了報表中處理勾稽科目業務人員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保證了會計記錄和會計報告的標準規范性和結構統一性。
有賴于“共享中心”的出現,原本冗余的總公司—分公司層層向下的財務部門管理模式銷聲匿跡,不再需要在每一個分公司和辦事處設立會計部門,從成本角度來說,節省了系統成本和人工成本。雖然這種“財務共享中心”模式益處多多,但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規定;此外,構建一個完善的財務共享中心需要較多的前期成本投入,中小型企業若是強行“共享”反而得不償失。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觀察到,熟練運用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且從中獲益較多的大多是位列“世界500強”名單之上的企業。有關數據表明,在2018年之前,有近三分之二的“世界500強”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財務共享中心,隨著這股潮流的引進,我國的一些大中型企業也隨之建立了財務共享中心。不得不說,“財務共享中心”是每一個積極尋求上進的企業財務模式的必經之路。
在理論與實踐共同發展的背景下,針對“財務共享中心”模式,理論界的學者也展開了各式各樣的理論研究。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顧洪菲做了實證研究。她從數據結構、數據量及數據處理方三個方面分析了大數據對審計及審計效果的影響。與此同時,她還從分析學的角度出發,以使用者的體驗來闡述,講明了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數據方法。丁璐認為,大數據和云計算對審計產生了長足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數據和云計算間接促進了大數據審計的產生與發展。具體來說,她是以地稅征管審計為實例,從審計數據的取得、組織方式及審計數據分析三個方面分析了大數據對審計的影響。從文獻中可以看到,國內已有研究的學者大多還囿于傳統財務核算模式,在核算模式下分析大數據審計,針對大數據時代的審計進行探討,只有少部分學者是在財務共享模式下對大數據審計方面進行研究。因此,在財務共享模式下分析大數據審計對傳統審計流程的沖擊和影響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大數據背景下財務共享模式中審計的改變進行探討,包括財務共享模式下審計的基本特點、財務共享模式對審計的具體影響、大數據背景下財務共享模式審計流程的構建。首先,闡述研究的背景、來源、目的、意義,以及國內研究的現狀;其次,闡述在財務共享模式下審計的基本特點;再次,詳細闡述大數據背景下審計流程的構建,包括審計數據的預處理和實施的具體流程;最后,總結全文,總結在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共享模式審計受到的影響,得出結論。
在大數據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大數據審計主要依賴于計算機技術對數據的整合與分析,此外,數據挖掘和云計算技術的發展,也為大數據審計的應用做出了長足的貢獻,為我國審計人員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方法,產生了新的實踐內容。在實踐中可以總結出如下特點:第一,審計范圍大大增加。通常來說,審計過程中需要運用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針對報表中的重點項進行合理性測試,例如,通過企業的流水線數量和設備數量來估計企業產能,進而推算企業年產量和年銷量之間的合理性。應用大數據技術的審計則可以基于所獲數據,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每一個重點項進行測試。第二,內控了解與控制測試之間聯系更加緊密,節省審計時間,提高審計效率。項目勾稽關系直接展現在數據之間,數據較集中,從而簡化了審計證據收集的程序。第三,降低了檢查風險。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審計數據自動抓取、無縫抓取,從一定程度上杜絕了數據造假和舞弊的可能性,極大降低了檢查風險。
在大數據的應用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就是大數據的預處理。大數據預處理可以分為三步:大數據采集、大數據清洗、大數據存儲。
首先,是大數據采集。在以大數據為前提的背景下,大數據采集是首要的。在進行財務共享模式下的審計時,審計數據有三種需要特別注意的來源:一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基于云會計AIS結構模型,云平臺直接對企業數據進行抓取,數據中有傳統審計中重點的財務數據,也有其他業務模塊中的審計相關數據。二是其他業務系統(包括外資企業中使用頻率最高的SAP FI/CO模塊),包括ERP、SCM及CRM等系統,系統架起了多模塊之間的橋梁,如生產、銷售、采購等模塊。三就是外部數據,包括社交網站關鍵詞抓取、行研報告等。這些原本龐大的工作量在云平臺數據采集下有序完成,使得審計數據采集更加透明,減輕了審計人員的工作量,一舉解決了手工作業的不良影響,即可能存在重大舞弊,從根源上提高了審計的數據質量。
其次,是大數據清洗。完成第一步數據采集后,需要對采集的數據進行清洗,從而管控相關數據的質量。通過檢測、篩選等剔除謬誤數據,解決數據中存在沖突的部分和同類數據方向不一致的問題,減少數據偏差。
最后,是大數據存儲。數據清理之后,在時效內將其進行集中管理和分類存儲,將剩余統計數據分類處理后在數據庫中存儲。這對審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必須建立自己的審計數據倉庫,以便數據能隨時取用。
大數據審計和傳統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在流程上不盡相同,審計目標卻是一致的,都是對管理者經營成果的檢驗,力求證明或證偽實際經營成果與報表成果的相關性。大數據審計實施具體流程有如下五大步驟。
第一步是確定審計目標。大數據平臺對數據的預處理過程會對審計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識別和評估財務共享中心系統產生的審計風險對后續數據的分析處理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在此階段,同時對財務共享中心系統的可信程度進行判斷,從而確定審計風險的重要性水平。
第二步是識別與評估審計風險。相較于傳統審計,大數據審計風險中占比最重的就是云平臺的可信程度及數據有效程度。因為云平臺數據聯系的緊密性和相關性,大數據背景下的審計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在數據收集及清理時期有不規范的情況,不良影響將在后續審計過程中被放大。為對云平臺審計數據處理過程進行風控,需采取保障措施,如可以建立云平臺后臺監控預警系統,或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審計過程中的平臺數據風險進行評估等。
第三步是制訂和完善審計計劃。大數據下,財務共享模式的審計范圍比傳統審計更加廣泛,主要是在審計時間劃分和審計范圍分配方面需要引起重視。
第四步是審計程序的選擇與執行。在目前大數據的環境下,財務共享模式審計的程序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數據的分析、形成審計疑點和建立中間表。執行審計程序的過程中,應當對各類審計大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儲存等進行全過程監督。
第五步是出具審計報告。在執行完審計程序的同時,也要與稽核對象的管理層和所有者進行溝通,在提出有效建議的基礎上就形成的審計結論出具審計報告。
本文在對比傳統審計模式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在大數據背景下財務共享模式審計發生的改變,同時探索了審計流程的建立。就目前來說,眾多企業都通過云計算技術及大數據技術實現了財務共享模式的成功運用,解決了跨國跨地區公司之間冗雜的財務工作的流程簡化問題,提高了企業的管理運營能力,但也因此給大數據時代下的審計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力求與新時代的需求相適應,通過審計流程的科學改進更好地發揮獨立審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