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策
(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務處,哈爾濱 150081)
2019年12月,突發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出現并迅速擴散,截至2021年4月,海外累計確診人數已達1.4億人,國內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下,疫情已得到有效抑制,但也累計確診10萬例。新冠肺炎疫情一經出現,立刻被我國確定為公共衛生一級響應事件,并立刻組建醫療團隊對其進行攻克,極大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取得了令世界震驚的成績。目前,我國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階段性勝利,疫苗也已完成階段性注射,為更加開放、包容的大國態度奠定基礎,展現出我國對待突發性公共衛生一級響應事件的中國力量和中國速度。再如2003年的SARS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具有潛伏周期長、群體發病、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大且難以短期有效控制等特點,一旦發生必然嚴重影響公共健康,給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家安全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要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尤其是現在的后疫情時代,我國率先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我們作為醫療工作者則需要不斷反思,審視醫院、醫療機構應急管理水平和應急響應處置能力,改善提升應急策略,若有緊急事件發生,既要做到“戰必勝、攻必克”,又要做到后疫情時代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能及時就醫。因此,完善后疫情時代醫院管理體系,既是對疫情的總結梳理,確保今后對可能突發的類似重大疫情做出快速響應,也是為后疫情時代患者順利就醫提供合理、可靠的保障,避免“一刀切”就醫現象,這對醫院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害性大、涉及面廣,會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安全及社會安全造成極大影響,因此,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預防和控制工作,而醫院和醫護人員作為預防公共衛生事件的主體責任單位和主體責任人,對所擔義務、責任義不容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衛生體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公共衛生領域的范圍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公共衛生機構在國家的支持下得到快速發展,公共衛生法制也逐步變得精細化。公共衛生體制的變革也使我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成功應對了多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體來說,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大致經歷了體系恢復發展和調整階段、體系改革階段、體系發展和完善三個階段。
各省市政府管理部門自2003年之后,逐漸建立和健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管理辦法和應急預案,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綜合醫院擔負著社會應急醫療救治職責,因此,綜合醫院面對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的應急響應和救治能力,對省市區域性整體有效防控疫情尤為重要,但在全面、系統、快捷、有效地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處理、應急處置和恢復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各級醫院內部的應急管理體系尚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大多為常規性的、單個模塊的應急管理預案,沒有進行系統化的整合管理和體系化建設,特別是對于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的聯動和及時應急響應體系不健全。如后疫情時期黑龍江省某綜合醫院出現的交叉感染情況,就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上述問題。由此可見,一旦面對突發重大疫情,各級醫院會出現應急不及時、信息不暢通、指揮調度不順暢、處置流程不規范、基礎能力跟不上等問題,影響突發疫情的防控救治。因此,建立全面的疫情防控常態化緊急預案迫在眉睫。
醫院通常都有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但應急演練多數按照事先設定的演練腳本或者預案進行,各環節參與人員多數抱有應付了事的想法,未能真正理解演練實質,使應急預案的執行流于形式。多數醫院的感染管理部門為非獨立部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醫院感染管理力度,不利于醫院應急預案工作的開展。再加上醫院感染管理部門的人員數量和結構配置不合理,人員在藥學、檢驗、公共衛生甚至管理類專業上有所欠缺,醫護人員注重“高、精、尖”技術鉆研,以及新醫療新技術拓展,常常忽視傳染病法規、無菌操作技術、消毒隔離、標準預防、一次性物品規范使用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此外,設置規范的負壓病房應對新發、再發傳染病始終是醫學界努力攻克的難點問題,尤其是遇到呼吸道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多數醫院沒有專業的醫療場所收治,可能造成疾病在收治、隔離與治療過程中得不到有效控制,從而引起疫情擴散。建議以此次疫情為契機,各醫院應重視負壓病房建設,當發現疑似傳染病患者,特別是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立即開啟負壓,最大限度地控制感染,及早啟用并整合發熱門診與隔離病房。各地應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安排,結合疫情發展趨勢綜合評判,及時啟用發熱門診。因各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多不具備相對獨立的患者通道和醫務人員通道,可以考慮將遠離院內人流的獨立樓宇改造為隔離病房,樓內采用隔斷進行區域分割,盡量滿足傳染病“三區兩通道”的硬件設置要求。
因此,醫院需建立疫情防控常態化緊急預案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各類應急管理預案,這將對防控和阻擊疫情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受時間和條件限制,應急管理預案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定的缺陷,需在總結前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體系設置、應急預案啟動、保障人員、物資調配、人員調整、各部門協作等重新進行歸納、總結和整理,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支撐。
轉變醫院領導層對于疫情防控內部控制的認識,建立良好的疫情防控內部控制環境,狠抓疫情防控思想不放松,不能再停留在制度建設的表面工作上,應當從實際出發,明確目標,踏實有效,為了能夠切實起到指導作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積極主動、科學嚴謹地制定有序、高效的疫情防控內部控制制度體系。醫院要單獨設置疫情防控部門,做好醫院各部門和各崗位之間的溝通協調,加強全員培訓,形成內部疫情防控獨有的風險控制體系,培養內部疫情防控精英團隊,守護醫護人員和患者的生命財產安全。
對科室內,首先,應調整各科室年度計劃與預算。建議醫院結合自身科室結構下調醫院整體年度醫療服務收入預期,在新的收入預期下,控制整體收支平衡,調整固定資產投入、日常運營成本和人力資源投入等。其次,充分考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對醫院不同科室的影響,調整各科室年度目標計劃與資源投入,合理設定科室年度運營目標。最后,充分考慮防疫工作帶來的影響。針對當前和今后持續抗擊疫情的工作任務要求,結合疫情期間醫院經濟運行所受到的階段性影響,全力做好醫院現金流管理與防控物資調度管理。
對科室間,應以積極響應國家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為總原則,依據醫院制定的疫情防控協調有效管理方法,相互協調、相互幫助。盡管各科室的業務范圍及職能屬性存在差異,也因此會表現出主動性、被動性等特點,但治病救人的原則沒有改變。醫院內各科室根據業務需求互相協作、配合支持,這是保證各科室疫情防控協調有效管理工作質量的前提。
對醫院,醫院疫情防控協調有效管理需全局協調醫院的各項任務和目標,其不是獨立存在的,并且任務或目標的完成時間和順序上相互交叉,這就需要協調科室與科室、科室與醫院之間的任務關系。醫院疫情防控協調有效管理控制和協調各個科室的有序活動。醫院疫情防控協調有效管理關心的不是各個科室或者醫務人員之間的協同配合,而是如何能夠確保各個配合過程達到最優,或者讓整個配合過程按計劃完成。這樣可以避免科室的資源浪費,將資源優勢集中起來以滿足后疫情時代醫院的整體需求。
首先,醫院應當明確認識到一部分突發事件主要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只有不斷強化工作人員的防范意識和危機意識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醫院應當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對醫療儀器的檢查與維護,重視各種藥物的搭配,最大限度避免傳染病的蔓延。其次,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醫院應當動員所有工作人員,將群體的力量注入預防、預測及事中管理中,只有在每一個工作人員的心中深深植入危機意識,才能夠確保醫院化解突發事件和控制突發事件的能力得以提高,使醫院能夠控制突發事件擴散。最后,醫院應當不斷地向工作人員灌輸危機意識,定期對醫院工作人員進行危機意識再教育,確保每一名醫院工作人員都能夠意識到預防突發事件的重要性,提升醫護人員的整體素質。
醫院的各個部門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各部門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其在處理應急突發事件過程中的關系應同樣緊密。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醫院應急突發事件管理成熟的體現就是擁有一套完備的危機管理組織體系,這同時也是評價醫院應急突發事件管理水平的標準。由于偶然性、突發性是突發事件的特征,這對醫院應急突發事件管理體系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只有保證應急管理體系的完整性及有效性,才能夠徹底發揮出應急突發事件管理工作的作用。醫院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成立專門負責應急突發事件的管理部門,要事先向工作人員明確各個部門所肩負的責任,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就探討出可行的應急措施及預防策略。
綜上可知,后疫情時代的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的、沒有硝煙的戰役,為鞏固和加強我國取得的來之不易的勝利,醫護人員仍需保持高度警惕,時刻完善醫院的管理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保障醫護人員、患者及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認真吸取和總結后疫情時代疫情反反復復零星出現的經驗和教訓,促使醫院加強和完善管理體系的建設,提升醫院管理水平,守護一方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