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欣 王俊杰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 南京 211200)
當下,小學班主任管理方式存在一定問題,影響學生和教師的發展。本研究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相關政策,分析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為在小學班級管理中落實5C核心素養提出對策,為班主任完善班級管理提供參考。[1]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形成可持續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等綜合素質,是學生未來知識學習和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本研究通過分析培養核心素養目標和當下班級管理策略之間的關系,為小學班級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為小學班主任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可能性,豐富不同研究視角下班級管理的研究成果。在實踐中,本研究提出一個以5C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小學班級管理改進策略,引導、幫助小學班主任制定有效的班級管理計劃。
核心素養即美國“21世紀學習合作組織”(簡稱P21)提出的建立“21世紀核心素養5C 模型”,分別為文化理解與傳承、審辨思維、創新、溝通、合作。[2]劉妍、馬曉英等[3]認為,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可以從文化的理解、文化的認同、文化的踐行這三個維度闡釋。馬利紅、魏銳等[4]認為,審辨思維可以從質疑批判、分析論證、綜合生成、反思評估這四個維度闡釋。甘秋玲、白新文等[5]認為,創新素養可以從創新型人格、創新型思維、創新型實踐三個方面闡述。康翠萍、徐冠興等[6]認為,溝通素養可以從同理心、理解的深度、表達的有效性三個維度闡述。徐冠興、魏銳等[7]認為,合作素養可以從未來愿景認同、當下責任分擔、同伴協商共進三個維度闡釋。小學班級管理是在小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以促進教師教與學生學為目的輔助性管理行為,班級管理的有效推進,有利于維護教學秩序。
首先,班主任缺少與學生的溝通。當下,在很多小學,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因此,學生排斥老師,師生溝通出現障礙,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其次,班主任缺少與家長的溝通。現階段家校合作主要形式為教師單方面將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計劃傳達給家長,家長按照老師要求落實,家長處于次要的配合地位,家長不能真正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等方面的問題。最后,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之間缺少溝通。因學科的差異,班主任缺少與各學科老師的交流,各學科之間沒有綜合課程規劃,整體作業量大,作業難度參差不齊,削弱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情緒低落,給班級管理帶來諸多隱患。[8]
首先,班級活動缺乏創新性與實用性。當下,很多班主任將德育活動邊緣化,班級活動難以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其次,小學班主任常規管理多為單向模式,即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樹立了教師權威,架空了班干部。降低了班級活力和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加大了班級管理的難度。最后,班級管理缺少合作。學校教師大部分是以學科或年級劃分,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教授不同科目,交流機會較少,且溝通渠道單一,會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期。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缺少與任課老師的合作,導致在班級管理中缺少團隊感。
首先,培養目標不明確。目前小學的培養目標為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審美能力、勞動技能等核心素養被忽略,教育實踐無法展開,不利于培養全面綜合發展的學生。[9]其次,道德教育手段強硬。在班級授課制模式下,班主任通過強調學生對道德規范的服從來管理班級。部分班主任在傳遞道德觀念時有強制性,忽視了道德的感染性,導致學生對德育的反感。最后,班級管理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為了提高效率,讓學生更好地遵守課堂紀律,老師是課堂的中心。此外,在有限的小組合作中,老師對于分組和學生分工沒有科學規劃,對小組合作不能適當指導,因此使學生無法通過小組合作有效解決問題,不能從中理解合作的價值,提升合作技能。[10]
首先,教師配置過少。在我國普遍實行的班級授課制模式下,老師與學生之間呈現一對多的局面,教師很難與每位學生充分交流,導致學生無法及時向班主任老師反饋問題。其次,教學質量考評標準的固化。目前,國內教育以學生成績、升學率作為教師教學質量的主要考評標準;因此,教師更為注重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輕視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首先,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缺少與本班任課老師的合作。受分科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工作中彼此獨立,一些任課老師認為班級管理是班主任的工作,與自己無關。[11]對于班級管理,老師間缺少協同管理,任課老師無法給班主任提供有效的班級管理反饋,導致班級管理效果不理想。其次,小學班主任對班內小組合作學習理解淺薄,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合作形式不能根據任務相應調整,分組與合作形式缺乏科學性,這都造成了小組合作效果不理想。
隨著時代的進步,培養目標也在不斷發展,由于當下中小學教師缺少對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理解,難以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常規管理模式僵化。一部分教師陳舊的思想觀念及有限的創新能力,只關注學生成績,而忽視了班級活動的德育功能,班級活動和管理形式化,片面追求學生成績,忽視提升素質能力,導致了班級活動教育能力的弱化甚至缺失。
首先,教師普遍缺乏正確合理的管理策略,班級管理方式僵化。其次,隨著社會發展,教育培養目標的改變,從前盛行的班級行政管理模式也不再適應當下教育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更強的參與性、更平等的對話、更高效的治理。教育以培養能更好地反思創新、更快地融入適應、更多地跨界交流的人才為目標。這就要求班級管理開闊學生思路,因材施教,使其具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
首先,小學班主任管理模式單一。一是遴選機制不夠完善,不能以學生為本。如班委的遴選不夠民主,由班主任直接任命,沒有體現作為班集體主體學生的意愿。二是缺乏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導致無法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體核心領導力量。三是尚未建立協作聯動機制,老師和學生無法真正實現共建共享、教學相長。其次,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不全面。筆者調查發現:教師僅僅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未能得到全面發展。[12]對于課后練習,老師為了提高學生應試能力,很少布置與生活結合的開放性習題,忽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最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單一。為了更好地培育學生的素養,教師應該采用有針對性的獨特且規范的方法。當今學校的青少年很少有機會進行不同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缺少相應的培養體系。
首先,班主任要加強與學生溝通。班主任應以亦師亦友的身份進入學生的生活,與學生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交流、溝通,如讓學生輪流寫班級日記。其次,加強與各任課老師的溝通。通過不同學科老師對同一學生的評價,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定期與班級任課老師開展針對本班學情的教育教學座談會。最后,班主任要更加關注與學生家長的有效溝通。面對學生的問題,家校通力合作,如可以定期進行線上視頻家訪。
一方面,教師應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教師應該不斷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最大限度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如教師可以針對小組活動寫詳細的教學計劃和總結。另一方面,加強班主任管理下的學生間合作。小組合作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班級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生自身合作能力,如可以為學生開設小組活動課。
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將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與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結合,對師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另一方面,要大力開發德育課程。中小學的德育綜合課程應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目標,建立課程體系。德育課程可以特色地方文化和學校文化為內容,對豐富傳統文化的解讀,如用向上的傳統詩詞作為校訓,引導校風建設。
第一,健全班干部選用和評價制度,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班主任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提供平等機會,發揮學生特長,體現學生個體價值,如定期召開班委民主評議會。第二,班主任要做好班干部的引導工作,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引導班干部對班級事務和工作自查、反思與總結[13],如建立清晰的規章制度與紀律。
一方面,要更新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師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智慧班級管理、建設,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的管理。[14]教師可以采用電子簽到簽退、線上作業布置等方式,讓班級管理更加智能、高效。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提升自我,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將先進的理論與實際情況結合,定期參加教師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