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冰 李能飛 胡 陽
(1.天津商業大學國際教育合作學院;2.天津商業大學會計學院 天津 300134)
企業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以遵循會計準則為基礎,通過對企業業績信息披露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調控,以達到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就開始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展開研究。近年來關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有兩種比較成熟的解釋:一是美國會計學者William·R·Scott(2011)所提出的,盈余管理是指在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運用適當的會計政策,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二是美國會計學者Katherine Schipper所認為的,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目前,盈余管理主要包括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兩種方法。應計盈余管理是指通過運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方法,以改變應計項目盈余,該方法往往用于并未發生實際的交易事項,因而不會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實質性影響。真實盈余管理則是通過企業發生的實際交易事項,進而改變企業相關財務報表,該方法會對企業當前和未來的經營業績產生直接而重大的影響,甚至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產生影響。
我國學者在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學者主要通過借鑒西方研究方法,利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進行實證研究,并初步構建企業盈余管理基本理論體系。在實證研究中,盈余管理大多以某一特定動機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因而本文試圖對我國近年來企業盈余管理動因研究的文獻進行回顧和梳理,并進行文獻述評。
企業進行盈余管理行為的動因有很多方面,本文通過梳理現有文獻發現,主要存在資本市場、管理層報酬、債務契約、避稅以及政策五個方面的動因。
資本市場動因是指企業管理層為實現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增發新股、配股、發債、避虧摘帽或影響公司股票價格等目的,以期從資本市場募集更多的資金、獲取更高額的資本回報、達成收購目的、達到證券分析師或投資者預期而進行的盈余管理。
資本市場的企業盈余管理存在惡性和良性兩種盈余管理形式。惡性企業盈余管理往往打破會計政策底線和商業底線進行會計操縱,因而只能滿足企業管理層一時的利益訴求,但終將難以逃過法律的制裁;而良性企業盈余管理則嚴格限定在會計政策和商業底線范圍之內,它通過適度的盈余管理向資本市場傳遞收益穩定的會計信息,從而達到穩定和提升企業股價及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之目的。良性盈余管理包括會計、財務、運營和戰略四種實現手段。會計盈余管理是指運用公允價值、壞賬準備計提、研發支出資本化和預計負債等方式進行盈余管理。財務盈余管理則是通過籌資、投資和分配等財務活動的合理安排使會計報表呈現預期結果。運營盈余管理是指通過交易方式、定價和企業合并等運營模式的適當安排,使會計報表呈現預期結果。戰略盈余管理則是通過戰略統籌規劃,同時輔以會計政策選擇、運營模式選擇和財務安排等多種手段實現盈余管理。
林智章和黃興孿(2019)認為,上市公司IPO期間存在為順利實現上市而進行盈余管理調控的動機。張巖(2018)研究發現,公司在啟動 IPO 程序之初主要通過應計盈余管理調控財務報表。隨著 IPO 等待時間的延長,公司的盈余管理將逐漸趨于真實。蔣秋菊和李丹蒙(2018)認為,連續分紅公司存在利用應計項目和真實活動的盈余管理實現利潤平滑的動機。如果當年盈余較上年有所增加,則連續分紅公司會進行更多的負向盈余管理,其中國有控股公司表現得更為明顯。
管理層報酬包括顯性的薪資報酬與名聲和社會地位等隱形的非貨幣性報酬。管理層報酬與企業經營業績密切相關,而會計信息則直接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管理層報酬動機是指企業管理層在追求高額報酬利益的驅動下,為獲取超額薪資報酬或更多隱形非貨幣性報酬而進行的盈余管理。
溫日光和汪劍鋒(2018)認為,當上市公司從同行業的業績預告中感知行業競爭壓力后,有可能在其對外披露年報時,通過運用盈余管理向上調整預告業績,以降低投資者對管理層的業績預期所形成的壓力,從而確保自己的薪酬不受影響。Zahn Bozanic等(2018)研究發現當企業面臨的前瞻性不確定時,企業管理者公布的預測性報告較少,并且主要公布非預測性報告。這樣可以避免定量預測,也不會暴露公司的盈余管理動機,從而影響他們的工資薪酬。
債務契約是指企業經營者代表股東與債權人簽訂的用于明確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文書,其目的是確保企業能按時償還債務。債務契約動因是指企業為達到降低財務指標波動性的目的,提高債權人對公司償債能力的信任度,從而減少甚至避免上市公司發生違約目的企業盈余管理。
秦璇和方軍雄(2019)通過雙重差分模型分析,檢驗出違約程度高的公司會在違約曝光前就采取負向盈余管理,并且在曝光后,公司的負向盈余管理程度加大,因而證明盈余管理傾向與債務違約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李詩瑤等(2020)認為上市公司債務違約風險與盈余管理呈顯著負相關關系,上市公司債務違約風險越高,則債權人的外部監督作用越強,就越能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賈巧玉和周嘉南(2020)認為無論企業是否存在債務契約和股利約束,一旦當期利潤和留存收益無法實現預期股利目標,企業就會運用盈余管理夸大業績,以避免現金股利下降。債務契約與股利約束并沒有加劇管理層的這一行為,反而具有一定的公司治理作用。
避稅動因是指企業為謀取利益最大化,在國家會計制度允許范圍內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進行的盈余管理。梁煊和徐璐(2019)通過研究驗證了關聯交易會引發上市公司的避稅行為,并且稅收征管會減少上市公司通過經營性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蘇宏通(2019)檢驗出當公司增加所得稅、減少增值稅項目的盈余管理時,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公司需要在達到盈余管理目標的前提下,避免盈余管理帶來的稅收成本。劉艷(2020)通過分析數據發現,稅收規避與企業債務融資能力之間呈顯著負相關,即業務能力越強的公司對于避稅的盈余管理動機越少。
政策動因是指企業為避免政策成本或欲獲得政府補貼而進行的盈余管理。趙玉潔和劉敏麗(2018)通過對公共事業類公司高管的研究發現,政府補助與公司滯后一期的負向盈余管理程度顯著正相關,公司通過負向盈余調控來提高其獲得的政府補助金額。陳德球和陳運森(2018)認為政策的不確定性對一些具有政策關聯或依靠地方政府的政府依賴型企業的盈余管理影響非常明顯。王湛(2019)等學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發現隨著監管政策的日趨完善,受政策影響的企業盈余管理行為逐漸減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日趨謹慎。劉欣蕊和周愛民(2020)研究發現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與銀行盈余管理行為呈顯著的正相關性,當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處于上升階段時,銀行更容易進行盈余管理行為。與國有上市銀行相比,非國有上市銀行更容易進行盈余管理。
本文通過對近三年來國內外企業盈余管理動因研究文獻進行回顧和梳理發現,隨著資本市場發展的不斷深入,企業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資源優化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盈余管理愈來愈成為會計領域里的重要研究課題。企業管理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利用盈余管理調節企業會計信息,這既是企業經營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政府監管部門、廣大投資者和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共同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企業盈利能力與盈余管理動機呈顯著負相關性。企業實行盈余管理動機較多,但以在資本市場募資或獲利、提高管理層薪酬、履行債務契約、避稅和獲取政府補貼等動機為主。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較為復雜,這種復雜性可能表現為企業在同一時期存在多種動機,且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隨著國內外學者對盈余管理動因研究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研究模型與計量方法也更加廣泛地運用到企業盈余管理研究工作之中。企業盈余管理方式一般較為隱蔽,因而既要加強和完善政府補貼全過程監管,促進企業盈余管理規范化,有效預防企業“騙補”,努力避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又要建立健全企業會計監管制度,不斷深化完善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努力營造更加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投資環境。
綜上,當今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盈余管理是不會完全消除的,需要根據目前我國的市場形勢,不斷完善解決措施。加強企業盈余管理動因研究,對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企業會計監管制度,規范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善和深化公司治理,切實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相關監管機構也應該引起高度重視,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