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格(教授/博士)劉曉艷(廣東金融學院 廣東廣州 510521)
財務分析類課程作為財會類專業的高年級課程,必須建立在學生已經具備比較豐富的會計專業知識基礎之上,即已經完成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并已考核合格。學習該課程的目的是在學生掌握會計報表編制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財務報表的理解,掌握運用財務報表分析和評價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方法,基本具備通過財務報表評價企業過去和預測企業未來的能力,以幫助企業提高決策能力;介紹基礎理論,分析典型案例,通過對案例中分類指標的分析講解,過渡到對報表的綜合分析,使學生樹立全局觀念,提升學生對報表的整體認識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大學本科階段,財務分析類課程的要求如下:明確財務報表分析的意義、內容、要求、程序和基本方法;能夠結合案例數據,完成資產負債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和項目分析;能夠結合利潤表的案例數據,完成利潤表的項目分析和綜合分析;能夠結合現金流量表的案例數據,完成現金流量表的項目分析、一般分析、水平分析、結構分析等;能夠結合財務管理課程所學知識,綜合案例數據,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等加以分類分析;能夠運用“杜邦分析法”“帕利普財務分析法”“沃爾評分法”等分析方法,對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但是在實踐教學中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對報表數據生疏,表現為基礎不牢;二是學生對分析方法運用不自如,表現為缺乏邏輯;三是學生對財務分析內容無法深入,表現為專用技術沒有掌握。這些問題影響了財務分析教學的效果,而現實經濟工作中對財務分析能力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傳統的財務分析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需要從創新能力培養的角度對教學方案進行重新設計,從加強財務基礎、培養分析邏輯和梳理專題方法的角度對財務分析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對財務分析教學改革的探索一直是財務管理類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很多高校教師從教學實踐的角度,闡述了對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徐芳奕、梁畢明(2015)針對財務分析教學“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孰為主”,提出了“需要授課老師根據實際進行權衡”的觀點。周雪峰(2015)認為應完善財務分析課程體系、課程考核要多元化。尹蘅(2016)認為在財務分析課程的貫穿式案例教學中,應選擇最新年度的某一個上市公司的年報作為案例的講解對象,并將這個案例貫穿在整個財務分析教學活動中。張桂杰(2018)認為教學團隊要應用實踐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李巧麗(2019)研究了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案例教學模式,即教學課件、微課視頻、案例作業、師生互動、學生間互動均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完成的教學新模式。林萍(2019)探討了對分課堂在財務分析教學實踐中的實施流程。周艷、林友諒(2020)認為基于MOOC的財務分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注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基本環節。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盡管財務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文獻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平臺等內容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是對財務分析教學活動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尚顯不足,這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間。
財務報表數據的形成機理是財務分析工作的基礎,對于靜態的財務報表,比如資產負債表其數據是某個或幾個會計科目的余額,并進行了相關的處理。本文以存貨和固定資產為例,探討其數據形成原理。
(一)存貨項目數據溯源。存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銷售或耗用而儲備的資產。存貨的種類包括材料存貨、在制品存貨、商品產品存貨。材料存貨涉及的會計科目有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在制品存貨涉及的會計科目有在產品、自制半成品;商品產品存貨涉及的會計科目有產成品、外購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材料采購成本包含買價、運雜費、途中合理損耗、入庫前整理挑選費用、負擔的稅金及其他費用。不管材料是按實際成本計價還是按照計劃成本計價,月末材料存貨是按照實際成本計算得到的余額。在制品存貨由生產成本和自制半成品兩個賬戶月末余額之和反映在制品存貨(也稱廣義在產品存貨)的實際成本,生產成本賬戶反映產品生產消耗的直接材料、生產工人工資以及水電費、折舊費等制造費用,月末余額反映未完工的在產品實際成本;自制半成品賬戶核算企業有多個生產步驟時,對已完成一個或幾個生產步驟尚未制成商品產品而送交半成品倉庫收發的中間產品(如毛坯、零部件)的實際成本,月末余額反映半成品庫結存的自制半成品的實際成本。商品產品存貨則按照庫存商品賬戶的余額反映商品產品存貨的實際成本。“材料存貨”實際成本、“在制品存貨”實際成本和“產成品存貨”實際成本一起組成“存貨”成本進入“資產負債表”。需要強調的是,各類存貨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金額是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后的余額。掌握了數據形成原理后,可以通過存貨明細表做進一步分析,比如材料存貨的周轉天數表示材料從采購到被領用的時間,用以衡量材料存貨利用效率;在制品存貨的周轉天數表示材料從領用到完成生產過程的時間,用以衡量生產工藝效率;產成品存貨的周轉天數表示從生產完成到銷售的時間,用以衡量銷售工作效率。
(二)固定資產項目數據溯源。固定資產的形成方式有投資者投入、企業購入、自行建造、租賃、以補償貿易方式從國外引進和接受捐贈等方式;對需要安裝才能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要先計入在建工程,待安裝完畢,連同安裝成本一并計入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有直線法(個別折舊率、分類折舊率)、加速折舊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固定資產原值減去折舊等于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凈值減去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等于固定資產凈額,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的金額就是固定資產凈額,固定資產修理的費用一律計入管理費用。學生如果對固定資產數據的形成原理不清楚,那么在財務分析時取數時就會遇到問題。
(三)數據溯源的教學安排。類似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長期負債等報表項目的數據溯源問題在財務報表分析中大量存在,所以厘清數據形成的原理非常重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報表,在財務分析時按具體分析的要求取數。在教學設計時,在講解比率分析、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時,對報表數據形成的要點先進行適當的介紹,培養學生對報表數據的感覺,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財務分析專用技術方法。
(一)數據比較的方法。在財務分析中,數據比較是基本的方法,一般來說有趨勢分析和對比分析。趨勢分析說明某個企業、行業自身的發展變化情況;對比分析說明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行業以及行業與社會平均值之間的對比關系,一般來說對比分析可以明確指標分析標準,并據以做出相關判斷。
(二)數據比較的標準。
1.數據標準講解。數據比較的標準是必須明確的問題,在比較分析時,標準問題要在方法講解時及時補充。通常將一般企業指標與行業優秀企業指標進行對比時,優秀企業是比較的標準,一般企業通過與優秀企業比較產生的差距來明確本企業存在的問題;企業指標與行業指標對比時,行業指標是比較的標準,企業指標通過與行業比較產生的差距來明確企業在行業中的水平;行業指標與社會平均指標對比,社會平均指標是比較的標準(可以通過中國統計年鑒計算或用滬深300指標),行業指標通過與社會平均比較產生的差異來明確行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狀況。
2.數據標準查找。數據標準的查找需要授課教師進行引導,舉例說明,再啟發學生去尋找。目前數據標準的查找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中國統計年鑒或各類專業統計年鑒,在校生可以到所在學校的圖書館查詢相關總體或行業數據,通過計算得到標準指標值(注意通過中國統計年鑒計算的標準值,其標準是中國規模以上經濟總體的平均值或行業平均值)。另一個途徑是上網查找,現在大多數證券公司網站或金融專業網站,都能提供相關信息,本文不再贅述。
數據比較是財務分析的基本技術,必須讓學生明確其方法和標準,培養學生財務分析的意識和基本觀念。
在本科階段財務分析教學中,對財務報表進行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的分析不是專題分析,只是某方面能力指標的分析。專題分析是就財務表報表的某個項目進行相關的分析。
(一)講授專題分析技術。進行專題分析的項目,一般來說是通過前述比較分析發現問題的某個項目,對于某個項目的分析要充分運用項目分析技術,來獲得可靠的研究結論。本文以應收賬款和固定資產為例,講述專題分析技術及要求。
1.應收賬款專題分析。應收賬款分析有一般性管理和專題分析兩部分。一般性管理內容包括應收賬款的功能、成本、政策和日常控制(信用評估、監控等)等幾方面,是專題分析的基礎。在一般性管理的基礎上,要進行應收賬款的專題分析。應收賬款專題分析包含三部分:一是應收賬款的合理性分析:二是應收賬款合理額度的技術性分析:三是應收賬款管理績效分析。
所謂應收賬款的合理性分析,是指應收賬款凈額占流動資產總額的比率以及應收賬款凈額占主營業務的比率是否恰當,通常根據需要運用行業平均指標或社會平均指標來判斷該指標是否合理。
所謂應收賬款合理額度的技術性分析,包含賒銷標準對比分析和應收賬款的額度分析。賒銷標準對比分析相對簡單,即比較增加賒銷額取得的收益是否大于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如果收益大于機會成本就合理,如果收益小于機會成本就不合理。應收賬款的額度分析則要復雜一些,需要借助流動價值法來進行專題分析,流動價值是指資本中用于流動資金循環周轉的價值,它在數量上等于營運資金加凈資產的平均數。其原理是,企業賒銷和企業的流動價值有較密切的關系。企業的財務狀況好壞決定了企業的賒銷程度。營運資金充足,表明企業自我支配資金的能力強,讓客戶占用資金也無關緊要。但當企業賒銷達到一定額度而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難以維持時,企業不得不另外籌措資金,包括向銀行貸款,增加新的負債,從而帶來風險,這時企業就需要考慮賒銷與自有資本(資產扣除負債后的凈資產)之間的關系。其具體做法分為五步:第一,確定財務狀況比率系數和綜合分值;第二,計算流動價值;第三,確定流動價值賒銷率;第四,計算可以提供的應收賬款數額;第五,比較應收賬款的實際數與可提供數,從而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議。
所謂應收賬款管理績效分析主要是指應收賬款的回收期和周轉率分析,已經不是簡單的比率計算了,要包含應收賬款回收期精確計算法、應收賬款提成管理、單個客戶多筆交易應收賬款精確回收期的分析、多個客戶應收賬款精確回收期的分析、提供現金折扣條件下應收賬款精確回收期的分析等多種情況的專用技術運用。
2.固定資產的專題分析。固定資產的專題分析包括:固定資產總量變動分析、固定資產利用效果分析、固定資產與長期資本適應比率分析、固定資產成新率分析和固定資產投資率分析等內容。固定資產總量變動分析的主要指標就是采用幾何平均數表示的企業固定資產的遞增率,其遞增率要與產值、利潤和銷售收入增長率相匹配。固定資產利用效果分析采用固定資產產值率、固定資產利潤率、固定資產利稅率,其指標數據可以進行趨勢分析。固定資產與長期資本適應比率是指固定資產與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的比率,表示企業固定資產與長期資金來源之間的關系,比如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2018—2019年固定資產與長期資本適應比率累計達到106.8%。這表明,其中6.8%是動用短期資金來源購置固定資產的,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固定資產成新率分析分為固定資產賬面成新率、固定資產實體成新率。固定資產賬面成新率是用固定資產賬面凈值除以固定資產原值,表示固定資產賬面成新情況;固定資產實體成新率是用固定資產實體剩余效能除以固定資產實體重置效能,表示固定資產效能狀況。固定資產投資率是指某年度固定資產增加額除以該年度工業增加值,表示該年度固定資產投資占工業增加值的比率。通過以上分析可對固定資產各方面狀況有一深入細致的了解,從而對固定資產管理提出更加專業的建議。
3.專題分析教學要點。對于專題分析技術而言,很多技術是本科教學階段學生還沒有掌握的,要有重點的介紹,并通過實訓的形式讓學生領會運用。
(二)引導學生探索新的研究專題。引導學生展開新的專題研究的關鍵是讓學生對報表數據感興趣,愿意就某一方面進行專題研究,需要對學生的專題研究進行啟發,比如貨幣資金專題分析、交易性金融資產專題分析、衍生金融資產專題分析、存貨專題分析、合同資產專題分析、開發支出專題分析等熱點項目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學習專用的技術和方法,開拓衍生新的財務專題研究,比如應收賬款與應付賬款的資金占用與使用研究等,啟發學生研究思路,拓展財務分析的新專題。
財務分析課程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隨著會計準則的演變還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具體的研究方法,還要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開拓關于財務分析的新視角,借鑒其他學科發展成果創新財務分析方法,讓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有所提高,以取得良好的教學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