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輝
十堰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湖北十堰 442000
由于低壓配電系統安裝調試工程,對電氣系統運行、用電安全性影響較大。施工企業應保證低壓配電系統的電氣設備及附件的安裝質量,遵循技術要求與操作規范開展施工,以此維護低壓配電系統施工質量安全。施工企業應做好低壓配電系統調試,確保電氣設備運行良好,以此保證低壓配電系統運行穩定性與安全性。
根據有關資料報道匯總可知,現階段高層建筑低壓供配電系統方面,大部分安全保護裝置均有著一定的設置缺陷。系統漏電事件頻頻出現,沒有從根源處進行合理測控,造成觸點火災事故屢見不鮮,使群眾人身及財產安全面臨極大威脅。在漏電保護方面,受大量因素影響,高層建筑電氣接地難免產生一些問題,從而容易造成非常惡劣后果,譬如人員觸電、電氣火災等。為降低這類故障的發生率,預防出現重大損失與惡劣后果,漏電保護器逐漸獲得人們青睞,應用越來越廣泛。然則實際情況中,由于選用不合理等情況存在,導致其功能常常無法體現出來,不僅如此,還可能失去應有的作用,進而導致配電安全隨之面臨威脅[1]。
目前,在國內高層建筑電氣設計與施工作業階段,電氣接地質量不達標常常可見。由于供電系統未采用切實有效的接地措施或違背標準規范接地,往往導致一些重大安全問題,一方面不能使主要電氣設備得到合理保護,另一方面會有更重大安全事故,乃至引起設備破壞與人身傷害事件,釀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因此需要得到更多關注。
為了科學地控制低壓配電系統安裝操作,應加大組織管理力度。派遣專業的低壓配電系統安裝操作技術人員,確保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能夠明確自身職責和任務,全面控制好低壓配電系統安裝質量,確保安裝操作的順利性。科學規劃低壓配電系統安裝質量控制方案,做好安裝技術指導,全面監督和記錄安裝操作實況。此外,注重低壓配電系統安裝操作人員的安全教育與技能培訓,建立長效質量控制與監督管理機制,注重低壓配電系統安裝的組織管理。立足實際情況,做好科學規劃。在裝設低壓配電系統時,全面檢查設備的性能質量,同時,科學管理和使用資金,降低低壓配電系統安裝操作成本,維護施工企業經濟效益[2]。
在調試低壓配電系統二次回路時,應當斷開開關柜開關,防止調試過程發生安全問題,對調試人員安全造成威脅。在調試操作時,準確測試系統內部各元件設備,及時發現絕緣性能不達標、元器件損壞與電纜接線錯誤等問題。完成上述檢查后,再閉合開關柜開關,檢查指示燈運行情況。當低壓配電系統二次回路內包含晶體管,且存在集成電路等電子元器件,技術人員可能需要應用萬用表和示波器來檢測調試。為了確保調試工作的順利性,在調試前,需要模擬檢測調試工作,以此確保調試工作的順利。
隨著電力系統日益成熟,實際運行階段,由于電氣設備性能不斷增強,承載的電力負荷逐漸增加,所以對系統安全性與穩定性有了更高標準與要求。對于系統整體而言,漏電斷路器的存在有著必要性,通過合理設置漏電保護功能能進一步預防火災事故,搭配合理接地保護情況下,將盡可能增強低壓配電系統安全性與穩定性。在選擇相關產品時,必須充分掌握其漏電保護性能,借此選定最合理的型號,才能為電力系統穩定運行提供更大保障。高層建筑中的電氣設備,在電力系統運行期間需要承載的設備較多,負荷量也隨之增大,因而,高層建筑電氣設計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高層建筑電力運行時,漏電斷路器的存在能夠從間接層面上實現對事故的避免。從某種角度來說,漏電短路是低壓配電系統漏電的二次防線,能夠有效實現對接零、接地的保護。無論是設計配電系統,還是提高用電安全性,都需要重視漏電保護器。所以,要結合高層建筑的實際情況,合理篩選漏電保護器,明確其安全額定的標準,用相對準確的數字對每個環節展開篩選[3]。
在低壓配電系統中,信號設備能夠及時預警和報告系統運行故障,屬于低壓配電系統的核心設備。信號系統運行狀態,會直接影響低壓配電系統運行安全性,所以,必須做好檢測與調試工作。在調試信號設備時,應斷開信號設備相關聯的電氣設備,以免在調試操作中出現意外,嚴重威脅操作人員安全。在調試操作時,首先,檢查信號設備外觀完好性與元器件絕緣性能,檢測信號電纜連接的可靠性。在調試操作時,還應檢查指示燈的狀態,關閉其他電路后,觀測電流輸入情況,同時,對信號裝置工作狀態進行調試,使其一直能工作在正常狀態。
總而言之,隨著時間不斷推移,社會發展不斷加快,高層建筑越來越多,高度也會越來越高,而電氣設計作為整個建筑工程中不可忽視的工作,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出現哪方面問題,都將給建筑整體造成負面影響乃至嚴重后果,故而本課題必將引起更多關注與重視。然而受時間、個人能力等因素限制,本次研究并不完善,還有許多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低壓配電系統作為高層建筑電氣設計關鍵一環,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一旦設計不合理,很容易引起一系列重大安全問題,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通過本次研究與探索,能夠給低壓配電系統設計提供一些有用建議與意見,為使其安全性、穩定性得到更大程度保障,后續工作、學習階段,我將以本次研究成果為基礎,綜合最新科技與方法,促使系統運行更安全、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