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瑞琪 李 妍 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
數字化普惠金融是通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實現信息集中利用共享,有效降低金融服務門檻,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提升金融風險控制能力,即通過金融科技手段促進普惠金融的創新。數字化普惠金融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疫情之前,各商業銀行就已經在布局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大規模招聘金融科技崗位員工,努力推進數字化轉型。疫情期間,社區封閉管控,商業銀行多數物理網點被迫關停,開業的網點顧客也門可羅雀,銀行傳統的物理渠道功能難以發揮作用,促使金融服務加快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速度,由此來滿足非常時期的客戶需求,疫情讓商業銀行和金融科技的聯系更加緊密。與此同時,疫情促使人們逐步養成使用線上金融服務的習慣,很大一部分甚少使用電子渠道辦理業務的客戶,特別是中老年群體養成了使用線上金融服務的習慣,加之中老年客戶是財富積累較多的群體,促使銀行數字化轉型加速。后疫情時代,隨著形勢變化,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深度的融合,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大勢所趨。面對互聯網金融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雙重壓力,在監管部門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的政策下,商業銀行加速擁抱數字化浪潮,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積極支持小微企業疫后復工復產。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的沖擊前所未有,尤其是疫情大規模爆發地武漢的小微企業首當其沖。小微企業多活躍于民生領域,通過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活動產生經營收入,本身資產規模小,現金流儲備不足,在經歷武漢封城、閉店的數月里,不僅日常營業收入嚴重減少,自身還需承擔租金、人工、固定資產折舊等運營成本,收支狀況迅速惡化。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加之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疊加中美貿易摩擦、美元貶值等因素導致客流量、訂單量下滑,武漢小微企業生存受到威脅,出現關店潮,疫情的反復也加速了企業的優勝劣汰。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以來都是世界性難題,主要原因是自身的企業信用狀況不佳、內部管理不規范、金融需求信息不對稱等。疫情對小微企業的信貸融資有很大影響。一季度原本是商業銀行營銷旺季,銀行往往傾向于多投放信貸,但是2020 年武漢地區延遲復產復工,一些存量小微信貸客戶無法按期還款,企業征信受到影響,融資受到影響;此外,封閉管控下的經濟基本面受到壓制,一些小微企業因經濟活動減緩不愿白白承擔付息成本,新增信貸融資需求下降;更多的小微企業受封控影響,無法或無處辦理信貸融資業務。后疫情時代,小微企業要完全恢復正常經營還需很長時間,財務狀況尚未恢復正常,融資能力被進一步削弱,商業銀行受信貸風險和服務成本限制,推行普惠金融仍面臨諸多挑戰。
數字化普惠金融在破解融資難中,充分借助互聯網的信息通訊、計算機的數據處理、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技術,實現信息集中利用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金融風險控制能力,讓融資弱勢群體享受到便捷、正規、安全、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很好地詮釋了金融科技的初衷和目標。一是破解時空限制。疫情下,面對數量成千上萬、地點高度分散的小微企業,商業銀行更需高效的渠道支撐,特別是遠程服務渠道,使客戶通過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等終端渠道獲得金融服務,不再受限于物理網點的營業時間、輻射地理范圍,最大幅度覆蓋小微企業。二是破解信息壁壘。小微企業信用狀況不佳、缺乏抵押物的劣勢,在大數據時代通過信息集中利用共享迎刃而解。商業銀行通過獲取小微企業用電、用水、納稅等數據,有效判斷不同企業信用等級、核定授信額度,突破信息不對稱困境。三是破解成本陷阱。商業銀行用傳統方式辦理小微企業貸款單筆金額小,成本相對高,絕對收益小,通過數字化普惠金融產品,可以實現自動審批,減少人員、資源占用,與此同時通過風險精準識別進一步減小不良貸款的成本壓力。隨著長尾客戶增加,科技投入的邊際成本亦會大幅度降低。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也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隨著經濟轉向“重啟”,復工復產的小微企業急需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與此同時,政府和監管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武漢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梳理了本市各部門出臺的42 項政策文件,涵蓋社保、稅收、金融、降成本等方面。監管部門也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各商業銀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回歸金融本源,通過金融紓困落實“六穩六保”,特別是以數字化支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復工復產,以實際行動為實體經濟讓利。一是疫情后快速響應號召,發展線上服務,為小微企業提供低利率普惠貸款,自動延長貸款還款期限,創新服務方式,實行綠色通道線上審貸放貸,將金融活水引流向小微企業,努力疏通普惠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根據小微企業生產資金需求特點,開發出納稅企業信用貸款、小微企業抵押快貸、供應鏈交易貸款等一系列貸款產品,推出移動申貸渠道,提供24 小時不間斷融資服務,提升小行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可獲得性。三是對納入紓困專項資金支持名單企業新增貸款100%貼息;對湖北省內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性貸款,在現行基礎上利率下調0.5 個百分點,大力支持企業保經營、穩發展,攜手抗疫共渡難關,保障企業穩定發展。中國建設銀行近年來探索借助線上大數據分析模式,通過打造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的“五化”普惠金融服務新模式。通過“建行惠懂你”APP 實現“一分鐘”融資、“一站式”服務、“一價式”收費的“三一”小微企業信貸模式。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2020 年克服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為小微企業增加“小微快貸”“信用快貸”“個體工商戶經營快貸”等全線上大數據信用貸款產品供給,實現網上自助申請、系統自動審批、隨借隨還,切實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全年為省內近萬家小微企業成功發放抗疫專屬貸款“云義貸”超100 億元,為省內萬余戶小微企業辦理延期歸還貸款本金,涉及貸款金額超100 億元。
在經濟與社會的大變革中,疫情就好像是一劑催化劑,促使云端會議、遠程辦公、直播帶貨、在線教育等線上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線上新型消費日益成為新的潮流。以人工智能、大數據、5G 網絡為代表的新興數字化技術為這些新商業生態的迅速萌發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在后疫情時代,為了適應客戶需求,商業銀行需要加速擁抱數字化浪潮,擴大與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監管也應該與時俱進,及時投入創新業務的主動監管中。
新冠疫情深刻改變銀行業務的辦理方式,傳統服務渠道將難以滿足客戶需求,小微企業線上融資成為新趨勢。商業銀行應加大金融科技運用,通過數字化加強非接觸式金融服務渠道建設,積極開拓非物理網點金融場景服務,圍繞小微企業綜合金融訴求,推動小微金融服務線上化,使小微企業客戶足不出戶既能享受面對面服務。一是提升線上體驗。客戶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登錄營業廳,就能與銀行職員實時互動,辦理全部業務,銀行服務入口將無處不在。二是加大數字普惠產品開發力度。打破物理區域限制、精準采集數據、智能分析識別,適時、及時地推出線上融資產品,讓客戶上手操作更便捷、解決融資難題更迅速,打造小微企業銀行融資首選渠道,拓寬普惠服務群體。
后疫情時代,商業銀行很難依據不完整的生產、銷售數據及財務數據判斷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應發揮數字化在精準獲客、貸款審批和風險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豐富外部數據信息來源。尋求政府央行、稅務電力、中小企業協會、互聯網平臺等外部渠道大數據,結合小微企業經營管理場景,基于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精準篩選目標客戶。二是構建數字化審批體系。搭建評估模型,通過大數據思維綜合運用客戶數據,系統自動評估、審批,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貸款投放效率。三是實現智能風控。整合商業銀行內外部信息資源,建立數字化風險預警系統,通過賬戶行為、工商司法、負面輿情及其他外部信息指標設置預警紅線,對觸及紅線的,系統自動發出預警信號,有針對性地防范風險。
政府和監管機構應進一步支持數字化普惠金融,達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目的。一是建立數據信息開放共享機制。通過政府主導的信息共享平臺,與金融機構共享小微企業基礎信息和工商、司法、稅務等綜合信息,并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數據對接到平臺。二是加強金融監管。防止數字普惠貸款流入到與貸款用途不相符的房地產和民間借貸等高風險領域,防止不良中介機構誘導小微企業套取銀行信貸資金導致不良貸款,背離政策導向。
小微企業要借助此次疫后復產復工的優惠政策,主動擁抱數字化時代,提高數字金融知識水平,有意識積累自身信用信息,管理好企業經營大數據,充分運用銀政優惠政策、銀行普惠產品助力企業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