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渴求更進一步,推動著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深入,建設小學數學高年級有效教學系統勢在必行。本文基于對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問題的解析,以此為導向,針對性地就小學數學高年級有效教學策略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問題;有效策略
引言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建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備受關注。數學學科本身抽象性的知識特性,無疑對小學生是一種挑戰,傳統應試教育格局下,教法單一、評價刻板等問題突出,影響了學生的從動信心,實際收效不盡如意,未來仍有較大的優化空間。
一、解析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問題
作為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學科,數學教學對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創造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科學精神等有著積極的影響意義,是其更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時至今日,以素質教育為綱領,在新課程改革的帶動下,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不斷推陳出新,整體工作結構發生了裂變,在發展學生的層次上取得了顯著收效。但就客觀實際而言,我國當前階段的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尚未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籠罩,部分教師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仍舊強調以教學為中心,組織方式方法單一,理論性知識占比過高,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成長個性,無法激發他們的積極從動心理,繼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著手打造小學數學高年級有效教學體系勢在必行,未來面臨著較為沉重的任務,需從課程設置、教法組織、評級機制等方面切入,提升學生的綜合發展水平。
二、探討小學數學高年級有效教學策略
2.1優化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載體,以素質教育理念為牽引,關注學生的能動釋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通過耦合興趣提升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勢必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擺正自身角色定位,即教學引導,主動并加強教研工作,梳理學生的思維成長模式,了解他們的認知規律及興趣趨向,合理重置課堂生態,豐富資源支持的同時,創設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動學生能動情緒。例如,西師版小學數學《圖形的平移、旋轉與對稱》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事先準備一些剪成不同圖形的卡紙,包括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等,并通過平移、旋轉,觸動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聯想,發起“你看到了什么”的提問,并借此輸出“軸對稱”等概念,完成理論知識的形象化轉變,有助于加深學生的主觀印象。隨后組織“你能組合成什么樣的圖形”活動,有效引出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如《多邊形面積的計算》。
2.2創新教法組織
高年級小學生正值心理發育的驟變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明顯增強,抽象思維能力同步發展,表現出了較強的求知欲,但是自控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注意力分散。要打造小學數學高年級有效課堂,需暗合學生的身心發育規律,創新教法組織,協調好師生交互關系,增加整個教學過程的趣味性,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以西師版小學數學五年級《倍數與因數》一課為例,教師首先要認真梳理教材,善于抽離其中的重點,明確教學目標,繼而針對性地設計課堂實踐活動。如,3的倍數有哪些特征,可以百為基數,在詳述相關理論之后,組織“報數”游戲,即讓學生按照順序從1開始報數,當遇到3的倍數時則要說“過”,否則被淘汰,游戲繼續進行,完成知識灌輸的同時,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隨后還可進行加強訓練,面向未被淘汰的學生升級游戲,隨意說出一個數字,由其判斷是否為3的倍數,并給予獲勝者獎勵。
2.3完善評價機制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高年級小學生的個性日益顯現,他們在思維、認知、興趣等方面的差異逐漸增加,擁有特長的學生相對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進生壓力,他們容易陷入低落情緒、自卑心理,最終阻礙了其發展。素質教育關懷下,小學數學高年級有效教學“一視同仁”,重視每位學生的均等發展與最大成長。為此,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至關重要,幫助教師更好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癥下藥”,為之開具“個性化成長處方”,從而達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日常表現,有機地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組合起來,包括課堂參與度、回答問題頻率、課后復習效果等,充分肯定他們所取成績的同時,及時發現其中不足或短板,善用積極心理學,引導他們持續改進,使之終身受益。對學生的評價,要注重話語表述的客觀性、精準性、通俗性以及積極性,用“你真了不起”、“你會更加出色”等詞句,振動學生的積極心理。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高年級有效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現階段仍舊面臨著重重障礙,在具體組織實踐中,應以素質教育理念為先引,優化課程設置,并通過教法創新、評價完善,關懷學生的積極心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雪峰.小學高年級數學復習課有效教學的三個途徑重點分析[J].才智,2019(22):80.
[2]王春丹.小學高年級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索[J].中國新通信,2019,21(0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