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要: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小學階段就能夠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未來學習任何科目都會占有很大的優勢。然而,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然面臨很多困難與問題,這必定是一項長期的艱巨工作。基于此,本文將圍繞問題化學習,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展開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化學習;應用
前言:
在語文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之一。閱讀能力和學生的識字量、理解力以及思維邏輯性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如何解決教學工作中的難點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探索更為優秀科學的教學方式。
一、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重視閱讀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日后的學習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但是對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選擇怎樣的閱讀文本,困擾著很多一線語文教師。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已經具備比較基礎的閱讀能力,但是真正對這部分學生設計的閱讀文章并不多,所以幾乎每一篇課上講解的閱讀文章都需要精心教學。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可以給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仔細發現問題,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的閱讀能力,用一個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加深思考。
例如:以《猴王出世》這篇文章為例,作為一篇自讀課文,文章中實際上包含很多值得討論的問題,但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考能力不夠完整,以至于學生發現不了這些問題,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察覺到文本中的問題與障礙。比如課文中“一朝天氣炎熱,與猴群避暑,都在松陰之下頑耍”一句,“頑耍”與小學生熟知的“玩耍”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讀幾遍這個句子,想一想在這個句子中有沒有奇怪的地方?很快學生就會發現句子中“頑耍”一詞與他們日常的認知不同,借助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講解“通假字”這個知識點,并且引導學生去課文中尋找更多通假字,如“我們今日趕閑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耍子去耶!”,“耶”字也是一個通假用法。通過這樣的引導,能夠在小學生心中播下善于發現問題的種子,為學生日后自學其他部分的知識奠定思想基礎,方便未來學生學習工作方面運用這種方法與思維,更好地指導生活實踐。
二、運用遞進式的提問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經歷了幾年正規的語文閱讀教學,按理說閱讀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開展更加高階的閱讀教學,但實際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遇到篇幅較長的文章,或者閱讀難度較大的文章時,依然會犯很多錯誤,理解不到位,閱讀不夠細致,甚至在規定的時間內都無法完整閱讀一篇文章。面臨這些情況,分析當下的教育教學現狀,我們可以發現當下小學生生活在一個碎片化信息的時代。接受長篇文本的機會比較少,如果貿然給學生提供篇幅較長的文章,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綜合來看,這是學生學習信心和閱讀信心不夠完備導致的情況,所以在教學閱讀技巧或引導學生理解閱讀文本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遞進式的提問方法,遇到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先從簡單的問題開始提問,讓學生一步步探索出問題的答案。
例如:《紅樓春趣》這篇文章的篇幅就比較長,而且文章中出現了一些小學生不會接觸到的高難度詞語。而且文章中蘊含的價值觀和中心思想也相對復雜,所以很多學生拿到這篇文章的第一想法就是自己肯定讀不會。為了掃清這種心理障礙,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認真閱讀,通讀1到2遍之后,學生對故事脈絡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接下來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難度較高的問題,比如在這篇文章中,“紅樓春趣”主要體現在什么方面?這個問題難度較大,且需要學生對文章有比較全面的理解,為了解決這種大問題,可以通過提問一些小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比如在這篇文章中,一共出現了幾個人物?每個人物分別具有怎樣的性格?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件怎樣的事情?你最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請說出理由。最后把問題引導到“這篇課文圍繞什么樣的線索,講述了哪些人在哪個地方發生的哪些事?”讓學生將之前的幾個答案串聯起來總結出最初問題的答案。當學生能夠流暢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時,教師可以給予其必要的鼓勵和肯定,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將一個復雜的問題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快速解決復雜問題的辦法,形成這種思維,不僅有利于學生考試時取得高分,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這種拆解難題,細分處理的思維模式。
總結: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存在教學乏味、內容枯燥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而問題驅動式學習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可強調學習目標問題化、學習評價自主化,給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從而有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石新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驅動式學習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44):25.
[2]田凡.談小學語文學科問題化學習方法[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