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羅卿
(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在每屆學士學位論文答辯時,答辯組老師講得最多也是最核心的問題莫過于論文中存在的邏輯問題與結構問題了,因此這里以社科類專業大類招生以來親身指導的學士論文中存在的邏輯與結構問題為例,談一些粗淺體會。由于論文的結構形式多種多樣,這里主要以具有通常結構形式的論文為例,即在一篇學士學位論文中通常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相關理論、基本內容、存在問題、原因分析與對策建議。下面就談談近幾年來此類結構形式的學士學位論文的邏輯與結構問題。
在一篇學士學位論文中,基本概念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常常關系到整篇論文的邏輯與結構,因此精準選擇基本概念,準確界定核心概念極為重要。
在通常情況下,一篇學位論文有兩至三個基本概念,但核心概念只有一個。有些學生在一篇8000字左右的學士學位論文中列出了五至六個基本概念,這樣就造成了中心問題不突出的問題。基本概念中必須有一個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內涵是整個論文要闡述的必不可少的內容,而基本概念主要是起著邊界的作用,就是幫助核心概念圈定外延的邊界。比如論文題目是:墨子的政治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學生在論文中常常將基本概念確定為:兼愛、非攻、尚賢,等等,如果這些是基本概念的話,那么他在下面正文的分析中就會常常偏離政治哲學這個主題。基本概念應當是:政治、政治哲學,其中政治哲學是核心概念,它決定了此文的內容是政治哲學而不是倫理哲學、社會哲學等。政治是基本概念,它圈定了政治哲學要論述的內容不能超越政治的邊界。
在確定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之后,要精準界定每個概念。有些概念有多種意識,必須指出在你的論文中只指哪些意識而不包含哪些意識,并簡要說明原因。比如論文題目是:桂林市婦女參政問題研究,基本概念是:參政,核心概念是:婦女參政。先界定通常情況下的參政是什么意識,然后在界定核心概念時,同樣要先說明在通常情況下婦女參政是什么意識,但你可特別說明,比如說,你寫的婦女參政特指女性在政府部門做領導,不涉及別的參政內容,當然你要簡要說明這樣界定的原因。基本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是整個論文的細胞、胚胎,如果選擇錯了或界定不到位,那么整個論文的邏輯與結構可能會發生很大偏差。
比如上面所舉的論文題目:墨子政治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由于核心概念是政治哲學,那么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應當是政治哲學研究法,如哲理論證法、理性論證法、道德論證法等。但由于學生在論文中列出的基本概念是:兼愛、非攻、尚賢等。這樣他就找不到最核心的研究方法,所以學生們不管在哪篇學位論文里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地寫上: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等。雖然大多數論文里會用到這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但不同的論文畢竟有一個不同的也是最核心的研究方法,應當根據核心概念去找出這個研究方法并將它置于其他研究方法之首。
如上所述,由于學生在選擇基本概念時出現偏差,沒有將政治哲學列為核心概念,因而他們在選擇研究方法時找不到與核心概念相關的特定研究方法,以致全文的論證方法就存在問題了,這個問題就是學生并沒有按政治哲學的論證方法去撰寫和分析下文了。
比如論文題目是:某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對沖行為研究,學生在論文中正確地列出了基本概念:“一帶一路”倡議、對沖,其中核心概念是“對沖”,但學生列出的相關理論是:全球化理論,全球治理理論等等,這樣一來最核心的理論沒有找到。其實這很明顯,由于核心概念是“對沖”,那么最重要的相關理論就是對沖理論,而學生列出的“全球化理論,全球治理理論”,只是與“一帶一路”倡議這個基本概念相關的理論,而不是與核心概念相關的理論,因此,應當首先列出對沖理論,然后再列出其他理念,這樣才有邏輯性。
有些同學雖然找準了相關理論,但不知道這些相關理論有什么作用。比如上面所舉的論文題目:某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對沖行為研究,也有同學找到了對沖理論,而且較詳細地陳述了這個理論,但遺憾的是并沒有在正文中運用這個理論。一般情況下,相關理論可以是一個、兩個,但最好不要越過三個。在陳述每個相關理論后,要詳細說明在論文的哪個或哪些部分中運用這個理論。
在有些情況下基本概念直接決定了基本內容,比如論文題目是:基層“一把手”廉政領導力建設路徑研究,基本概念是:領導力、廉政領導力、“基層一把手”,一般情況下這些基本概念的公共內涵就是下文要寫的“廉政領導力建設的基本內容”,這些基本內容可以表述為:廉政目標力、廉政決策力、廉政制度落實力、廉政監督執行力等等。但學生在“廉政領導力建設的基本內容”里列出的是:廉政思想建設、廉政理論建設、廉政制度建設等等,這樣基本概念與基本內容的邏輯聯系就不緊密了,廉政領導力建設與廉政建設也就沒有區別了。
比如論文題目是: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思想研究,核心概念是政治哲學,那么下文“柏拉圖政治哲學的主要內容”就應該是:柏拉圖的政治價值思想、政治制度思想、政治理想,這種分類方法是由政治哲學這個核心概念決定的。政治哲學這個核心概念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基本內容的分類方法,而且還決定了整篇論文中必須采取政治哲學論證法,如果在正文中不用政治哲學的論證方法論證,那么政治哲學思想與政治思想就沒有區別了。
比如論文題目是:農村婦女政治參與問題研究,學生列出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基本內容是:參與民主選舉、參與民主決策、參與民主管理、參與民主監督,那么下文的“農村婦女政治參與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應當主要是這四個方面中存在的問題,但學生列出的主要問題是:政治參與主動性較低、農村婦聯組織功能弱化、缺乏良好的政策環境等等,這就使基本內容與存在問題在邏輯關系上不一致。
如果基本內容與存在問題沒有邏輯關系,給人的感覺是上面論述的內容與下面論述的內容不是一個主題了,變成上下兩張皮,這樣就顯得整個文章沒有主線或主題,讀者不知道作者要談的主題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
比如學生在一篇題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研究”的學位論文中,列出的“存在問題”是:盲目性“旅游熱”問題、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問題、鄉村旅游扶貧與精準幫扶出現偏差、鄉村旅游營銷滯后問題,而列出的原因分析卻是:未深入挖掘所在村屯特色文化價值、未根據實際需求策劃旅游項目、接待能力有限、鄉村旅游宣傳手段多樣化不足,顯然問題與原因沒有對應好。作者既然指出存在盲目性“旅游熱”問題,那么下面的第一個原因應當是盲目性“旅游熱”問題的原因,而不是別的什么問題的原因,應該這樣一一對應。
幾乎每次答辯時都存在有學生在論文中分不清楚問題與原因的情況,比如學生在一篇關于公眾參與的論文中列舉的第一個問題是:公眾參與興趣不足,而在下文說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公眾參與動力不足,這樣問題與原因幾乎沒區別。那如何區分問題與原因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個學生存在上學經常遲到的問題,那對應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學生的家距離學校太遠,找到了這個主要原因后,下文的對策就有可供選擇的方案了。
找到了存在問題的原因之后,應當根據這個原因去找各種對策方案,這叫對癥下藥。比如在論文中一共提出了4個主要問題,而且在論文的原因分析部分中已經逐一分析得出了這4個主要問題的各種原因,那么在對策建議中也應當有針對這4個問題的4 類對策,第1類對策對應第1個問題,比如說第1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有3個,那第1類對策中至少要有3種對策,一種對策對應一個原因,當然也可以一個原因有多個對策。
比如存在問題是4個,原因分析一般也是4個,而對策建議可以比4個多,可以有6個或更多,但這些對策建議中必須包含前面4個問題的解決答案,少一個問題的解決答案都是不應該的。為什么對策建議的數量常常會比存在問題與原因分析的數量多呢?一方面是一個原因可以有多個對策,另一方面是對策有多個層次,一般情況下至少可以分為三個階梯的層次:個別層面的對策、特殊層面的對策和一般層面的對策。特別是有副標題的論文(副標題常以個案為例),那么這種論文的對策建議一般情況下還應當將個性層面的對策上升為共性層面的對策。
如果論文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緊密了,論文各部分在結構上就沒有多大問題了,如果邏輯關系上有問題,那就一定存在因邏輯關系問題而產生的結構問題。當然,還有一種思想轉換進程的斷層問題也可以引起結構上的問題,比如論文題目是:某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對沖行為研究,學生在論文中列舉了這個國家對沖“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行為,也分析了這個國家對沖“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原因,但接下來就馬上寫論文的最后一個部分:未來出路——中某兩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這樣最后一部分與前面幾個部分就明顯存在一個思想轉換進程的斷層問題,即缺少了這樣一個過渡部分:這個國家為什么由對沖一下子就轉到合作了呢?這個思想轉換的原因或過程在哪里?因為人們知道“邏輯演變和歷史發展并非是在無摩擦力的平面或無阻力的真空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遵循著辯證法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對前人研究成果批判、繼承和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的”[1]。
大綱是整篇論文的縮影、模型或是“沙盤”,也是整篇論文邏輯與結構上的指導原則,大綱的作用“還有助于迫使作者就每個部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做出決定,而且迫使作者直面論證中的缺陷和矛盾之處”[2],一篇學士學位論文的邏輯與結構是否合理,這在論文大綱之中最容易看出來,因此,學生必須在動手創作論文前首先得到指導老師對大綱的認可,然后必須根據大綱撰寫論文,因為大綱的主要用處就是保證了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