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顏靜 曾錚 廖東
(四川鐵道職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1732)
2020年1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了盡可能彌 補因疫情造成的全面停課損失,教育部在2020 年2 月出臺了《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全國上下掀起了線上教學等形式的信息化教學的熱潮。從學生開學后的考核評價來看,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效果甚微,這也反映出第一次大面積進行線上教學,學生該如何學習以及教師該如何指導和監督,成為信息化教學常態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該文在信息化教學常態化背景下,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高職院校體育課一體化建設進行了研究,旨在以混合式教學模式重新探索高職院校體育課一體化建設。
所謂課程一體化建設,這已經是教育研究中比較成熟的一個研究課題。隨著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或者進行課程改革。結合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成功經驗,如何針對體育課一體化進行建設,該研究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
體育課學期計劃,包含該學期的課時及教學內容的安排,學期計劃實施是長期、動態的過程,會隨著實際授課情況而進行相應調整。假期計劃也就是寒暑假計劃,在對四川省部分高職院校的調查中發現,目前還沒有學校在寒暑假期間,為學生制訂體育鍛煉方案。隨著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基于云平臺,學校可以制訂假期鍛煉計劃,使之與學期計劃有機結合,這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假期內學生未參加體育鍛煉,返校后需進行長達數周的恢復性練習,對教學進度和學生學習進度的影響。將學生的學期鍛煉和假期鍛煉相結合,采取學期線下學習、假期線上學習的模式,會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學生長期堅持體育鍛煉,達到“終身體育”的教育目的[2]。
“課內+課外”一體化建設的研究,在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中已經不是一個新的研究項目。縱觀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以課堂內容為主、課外鍛煉為輔,通過二者的結合,增加學生的鍛煉時間,從而達到提升運動技能、加強鍛煉效果的目的[3]。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以智能穿戴設備和手機APP為主的智能監測平臺日益完善。通過對高校智能監控系統的使用情況調研后發現,可穿戴設備對鍛煉結果進行量化記錄,但是無法體現運動過程,即無法確認學生是否親身參與到鍛煉中。現在高校可以依托云平臺,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達到課內教師講解示范、課外學生自主鍛煉的目的。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在平臺中發布訓練內容,學生在課內學習后,在課外以手機錄制鍛煉視頻,上傳到平臺中,教師再進行點評和進一步指導,對學習效果進行補充和完善。通過學生錄制鍛煉視頻的上傳,一方面可以對鍛煉過程進行再現,確認學生親身參與到鍛煉中;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學生視頻中的運動表現,評估鍛煉效果,并將其納入期末考核評價,這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多元化評價體系,以科學評估學生的鍛煉成果[4]。
構建新的課程內容設置體系,主要是以“企業需求+國家要求+個人訴求”來制定。提出以“分類、分層次”的方案來解決崗位體能課程內容設置的問題。從分類來看,主要是根據各系部專業類型,來開設職業崗位體能需求的體育課程;從分層次來看,主要根據學生年級層次差異,設置不同年級需求的體育課程。[5]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由體育教師、學生和實訓教師形成三位一體的主體結構。該結構主要是體現出體育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實訓教師的輔助性。只有三者相互協調配合,才能促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6]。
1.4.1 體育教師
相比于傳統的實體課堂,體育教師以講授式為主的主體性身份在混合式教學中將會被弱化,強化其在整個課堂中的主導身份。體育教師不再是絕對的主體,而是通過線上發布教學資源與學生互動,線下教學來進行指導實踐和答疑[7]。
1.4.2 學生
學生通過線上自學,線下帶著疑問參與到課堂中,讓教師有針對性地答疑,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式的知識,而是需要切實參與到課堂過程中,學生的中心身份將會更突出,學生將是課堂的絕對主體。
1.4.3 實訓教師
實訓教師作為教學管理的一部分,需要輔助學生進行線上學習以及線下答疑,這方面會加大實訓教師的工作量,但從實訓的實際意義出發,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學校的實訓教學目標。因此,體育教師通過教學云平臺發布教學任務和學習重難點,實訓教師在實訓課后,對學生的線上學習進行監督和指導,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從而確保了在實訓期間,學生也能保持體育鍛煉,并有良好的體能儲備。由此可見,實訓教師也成為影響實習期間體育教學的重要因素[8]。
線上線下混合式模式構建完成后,在教學中進行實施和運用,一般來說從課前、課中、課后3 個維度來分析。
1.4.4 課前
課前準備主要是線上,體育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信息化平臺上發布教學內容,跟學生線上互動和部分答疑。學生則是通過平臺進行自學,實訓教師則是要扮演協助教學的角色,監督和指導學生進行線上學習。
1.4.5 課中
課中主要是線下,在實體課堂中,體育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動作實踐的指導和全部問題的答疑。學生則是進行動作實踐,掌握運動技能。如果學生尚未參與實訓,則實訓教師在課中無需參與。
1.4.6 課后
從課后來看,體育教師主要是通過線上平臺對學生的復習和鞏固進行再次的答疑和指導。學生則是通過線上進行鞏固復習,線下進行運動技能的練習。學生在實訓期間,實訓教師需參與,監督和指導學生線上復習,線下練習[9]。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對學校的要求,高職院校必須開設選項課,使學生掌握1~2 個運動技能。通過對四川省部分高職院校的走訪調查,發現川內大多數高校都是以從學校現有師資力量出發,開設相關的體育課程,如籃球、足球等。雖然開設了較多選項,學生卻只能學習一個主項,即自己最喜歡的項目。但是由于專選班受師資的影響,教學容量有限,很多學生難以選到自己最喜歡的項目。對于其他可選的項目,自身參與度不高,造成了一定的教學矛盾,這也是很多學生在專選學習期間興趣缺乏,掌握不了技能的原因之一[10]。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同時響應三教改革的文件精神,探索高職院校體育課的課程建設,目的是以此為契機進行課程改革,通過構建“學期+假期”“課內+課外”“企業需求+國家要求+個人訴求”“體育教師+學生+實訓教師”“主項+選項”5個理論框架模型,并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和研究,達到課程改革和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該研究將在后期對其效果進行評價,繼續進行實證分析,對其課程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