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瑾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75)
涂爾干曾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中,描述了神圣感是如何在“集體歡騰”的狀態下被激發和維持。涂爾干認為信仰是“個體對自身的超越”,反問“單靠自己的力量,他怎么能夠超越自身呢?”因此個人是無法維持信仰的[1]48。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初中生粉絲群體追星現象:當粉絲個體對自己所喜愛的偶像稍稍出現審美疲勞時,粉絲的群體活動可讓粉絲個人回到追星的“熱血狀態”。粉絲群體共同分享著一系列追星的感覺,并在這種互動中培育新的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認同是對自我的找尋”[2]217。而心理學家西蒙德·弗洛伊德認為,“認同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的模仿與靠攏”[3]48。現如今,初中生的追星活動,從簡單的單獨個體追星活動發展豐富多元的團體追星活動,初中生粉絲在粉絲這個特定群體中,不僅代表自身這個獨立個體,同時也是作為該粉絲群體的代表與其他人進行交往。而在現實生活中的群體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在認同,另一方面是外在認同。初中生粉絲及粉絲團體的內在認同,主要體現在初中生粉絲對飯圈用語的話語認同方面。在紛繁復雜的粉絲群體之中,各類粉絲與粉絲之間相互交流、溝通所使用的特定飯圈用語,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該粉絲群體獨特特征的語言。粉絲語言的使用會增強同一粉絲群體的向心力和團聚力,粉絲個體開始對整個粉絲群體形成認同。
初中生粉絲加入各類粉絲群體的目的多數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傾吐的愿望,得知更多關于偶像的信息與消息,在特定群體中與有著共同審美標準的粉絲成員進行關于偶像的各種粉絲之間的獨特的特定互動,從互動中獲得樂趣。當初中生粉絲成為群體中一員之后,他們具有了該粉絲群體所特有的獨特的標簽,群體內成員的身份認同也同時增加了集體的維度。在初中生粉絲群體中,他們獲得了種身份歸屬感,初中生粉絲們構建虛擬身份,并得到各類粉絲群體的認同,并由互動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情感與行為規范不斷得到鞏固,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嚴格的秩序紀律的與獨特粉絲文化的粉絲群體,從而得到各類粉絲群體之間的認同。
初中生處于心理成熟和發展的不完善期,他們的自主性并未完全發展,他們從心理上是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與融合的。因此,當感到自己的思想落后于流行的話題格格不入之時,他們會努力的融入都群體之中,希望與群體和睦相處已脫離孤獨感。因此當某一明星成為大家為熱議的話題時,為了不脫離群體,初中生會主動參與其中。也就是說,出于這一心理可以算作是被動追星,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與團體一致,因此對初中生影響要相對小一些。
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模仿學習中可以解釋初中生追星現象。初中生沒有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階段,他們對經驗的習得往往是在觀察學習其他人之獲得,尤其是那些具有光鮮外表,聚光燈下的偶像明星,是初中生們最愛模仿的對象。初中生們首先往往先觀察注意到某個明星偶像本身的特征,以及他們自身的認知特征和自身與偶像之間的關系等。在觀察注意的保持階段,偶像明星即使不再出現,但偶像的話語、行為仍給初中生很大的影響,并能夠保持在長時記憶中。由此可見,初中生對于自己喜歡的明星偶像,會試著模仿明星身上某些發光、讓其著迷愛戀的特點,這些特點吸引著他們去追捧和崇拜,也會成為他們模仿與學習的榜樣。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層次的不同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4]。而初中生最所需的就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由于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原因,他們的情緒具有極大的波動性,與父母也漸漸疏遠,繁重的課業與學習壓力這些都加劇了初中生的孤獨感,因此他們對歸屬和愛有著強烈的內心需求。而明星憑借俊美靚麗的外表、優越的生活及社會地位等使初中生沉醉其中,從而填補內心空虛孤獨感,獲得一種心靈上平靜與安慰。
由于初中生的生理特征,他們逐漸對異性產生好奇和向往。然而,他們往往都具有羞澀、自閉等心理,因此在面對異性時表現得也極為緊張。與此同時,我們的傳統文化觀念等也阻礙了初中生異性之間正常的交往。所以初中生對于異性交往是空白的,也由此他們對異性的好奇更加強烈,以至于初中生都需要有一個理想愛人的假想對象。而大部分的偶像往往具有光鮮俊美的外表,是極易吸引初中生的目光與注意的,又由于他們的舞臺上亮眼表現,使得偶像在初中生的心中具有完美形象,進而成為初中生幻想中的愛戀對象,有時甚至達到瘋狂的程度。
自我教育,就是指在教育者的影響下,受教育者根據一定的原則、規范,通過自我內部因素的作用,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進行的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調控的活動過程[5]。就是說初中生要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教育自己。初中生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形成自我教育的習慣和能力,這將會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要引導初中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自我認識,幫助引導他們的自我意識走向成熟。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識,引導他們要看得到自己的優點,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同時,也要引導初中生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每個人都有缺點,但是人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以此來激發初中生的自我認識,使其正確對待追星。
審美的關鍵在于通過觀察、感受、體驗等復雜活動來鑒別什么是真的“美”,什么是真的“丑”[6]。初中生由于社會經驗與閱歷的不足,他們的審美往往是不完善的,缺乏正確的審美特點的。因此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審美經驗的獲取是學校進行審美教育的關鍵因素與重中之重。學??梢耘e辦一些課外活動,讓初中生接近自然,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獲得他們自己對自然、人生、生活的一種全新的愉悅的心理體驗,讓他們真正明白美不僅是人的外表光鮮靚麗,還包括心靈美、內在美等,美的定義不是僅有外在美。教育者們要做到引導初中生認識到真正的美不只是明星俊美靚麗外表帶來的視覺和感官上的體驗,真正的美是具有更高境界的。
對于初中生的追星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與初中生進行溝通交流,家長及教育者們要做到的是消除與初中生之間的關系隔閡問題,而這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溝通與交流、多多關心關愛初中生。并且要注意與初中生交流時要有一定的原則與方法。首先就是要學會傾聽初中生的內心想法,家長以及教育者們要抱有一種與他們是朋友的態度去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初中生的內心世界,這樣可以盡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們減輕或消除各種壓力與困惑。其次,家長和教育者們要在溝通時注意平等與尊重。不要端起高高的架子,以一種長輩的身份去壓制初中生,要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追星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他們追星的行為。第三則是要求家長和教育者們在溝通時要注意溝通的策略。真正良好有效的溝通要從主動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但不要直接引起或提起隱私問題,也不要觸及他們的底線,盡量避免敏感的話題。要做到循序漸進、循循善誘,從旁敲側擊中使初中生主動說出自己的內心疑惑與焦慮。
溝通與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讓初中生明白和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可傾訴的對象不僅僅只有他們的同伴,家人和老師也可以成為他們的朋友,也可以成為他們值得信賴的人,也可以成為他們傾訴煩惱與困惑的對象。他們不是孤獨的,家長和老師們都在積極關心關愛他們,讓初中生感受到他們的真正歸屬不是那些離他們現實生活極其遙遠的明星偶像,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
道德發展及三觀的建立對初中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道德發展和三觀的樹立是一個人素質素養的表現,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的體現。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處于道德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家長和教育者們更要重視。教育者們要盡早地教育初中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由此才能幫助初中生建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道德觀以及三觀的建立不僅僅可以幫助初中生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還可以幫助初中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在具體的學校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可以多進行一些正面的榜樣教學,讓初中生發現,除了那些明星偶像,還有許多值得他們去追尋學習的人。在榜樣的選擇上,教育者們要考慮到榜樣選擇的多樣化與新穎化,讓初中生可以榜樣學習中看到不同的個性品質。
作為教育者,要多去鼓勵初中生積極參加各種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初中生更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發掘與發展,更能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是鍛煉初中生能力的好機會,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提高初中生自我教育的需要。作為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集體到社會上去參加實踐活動,例如各種各樣的學生志愿者活動、學校內或學校外的各種社團活動和公益活動,這些實踐活動都可以讓初中生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會激勵他們好好學習,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自我教育能力。
由此,社會實踐對于初中生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初中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也有著必要性。社會實踐能夠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這一點作為教育者是不容忽視的,學校和家庭應該多鼓勵學生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激勵他們努力學習,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初中生粉絲的追星行為,滿足了初中生在發展過程中對于快感、欲望、自我認同和群體歸屬等追求的同時,也推動和造就了許多因追星而產生的問題,本文從教育學與心理學的視角對初中生追星現象所具有的認同感進行分析,對初中生追星行為產生的心理基礎的各種心理原因加以闡述分析,并從教育學的角度提出相對應的教育引導策略,以期達到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