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文
(中共常德市委黨校,常德 415000)
土地革命時期也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或十年內戰時期,它始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止于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前,前后十年。此階段為我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重要階段,通過人民軍隊的創建、根據地的開辟及革命道路的探索,我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獨具特色。具體而言,可從四個角度深入研究此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革命失敗后,在國民黨的統治下,白色恐怖籠罩著全國城鄉,中國革命轉入低潮,中國共產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對于國民黨的反動行為,武裝反抗的第一槍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響,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義中廣泛開展了以蘇聯為榜樣的思想政治教育。秋收起義隊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于1927年9月29日抵達了永新縣境內的三灣村,著名的“三灣改編”即是在此完成的。毛澤東在三灣改編過程中開展了形式豐富、靈活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體來說,是從思想上加以整頓。毛澤東在領導部隊過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類型多變,分為小會座談、大會演講及個別談心等形式,把起義目的、起義意義、軍隊任務、軍隊性質等向全體官兵明確告知,對全體官兵進行動員,使其能夠聽黨指揮,堅定革命的信心。毛澤東于三灣改編的過程中,重點強調革命軍隊的紀律,并帶領部隊開展政治宣傳,聯系群眾,可見毛澤東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
三灣改編后,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于1927年10月抵達井岡山地區,開始建立革命根據地。為了更好地開展武裝斗爭,毛澤東與朱德等多位領導人真正深入基層開展土地革命與根據地建設,應用無產階級思想強化部隊的思想領導。比如,強化部隊的紅軍宗旨教育,即通過各種形式的正面教育,讓所有官兵明確,紅軍能夠為人民謀取幸福,紅軍打仗為人民,紅軍是源于人民并屬于人民的。同時,對部隊進行紅軍任務教育和紅軍紀律教育。1928年,毛澤東在沙田圩老虎沖的集會上,為工農革命軍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從此,“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成為紅軍在開展政治工作時的行動準則及重要內容。在強化對軍隊的思想政治相關教育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向當地的群眾充分開展思想政治的宣傳教育工作,以充分發動群眾投入土地革命。井岡山完成革命根據地建立后,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到了周邊地方的黨員、團員身上,讓地方的黨團組織戰斗力得到顯著提升。此外,向邊界的農民群眾有效落實思想政治相關的教育工作,讓農民群眾真正參與到“打土豪、分田地”和武裝政權建立等活動中,讓根據地得到有效鞏固與發展。
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過程中,通過使用上述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工作措施,使得所建立的紅軍隊伍真正實現有紀律、有覺悟、會打仗、會開展群眾工作的目標,成為全國紅軍的楷模。邊界的群眾也在帶領下積極參與到“打土豪、分田地”活動中,形成多層級的革命政權,有效鞏固根據地,并促進其發展。“工農武裝割據”由此開始,從根本上促進了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
紅四軍于1929年12月底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召開了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大會討論了中央“九月來信”和毛澤東所起草的決議草案,對七大以來紅四軍的經歷進行總結,統一了認識,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以下稱《古田會議決議》),對前委進行改選,確定前委書記為毛澤東。古田會議向部隊貫徹落實列寧主義及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摒棄非無產階級思想,樹立無產階級思想,提出對紅軍的建設工作從思想、組織和政治角度入手,打造新型人民軍隊。決議強調需對部隊強化“正確路線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點明教育問題是當前黨內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為了促進紅軍的擴大與健全,提升完成斗爭任務的能力,要從黨內開展相關教育工作,不提高黨內政治思想水平,不將黨內的各種錯誤傾向肅清就不能盲目健全和擴大紅軍,更無法挑起斗爭的重任。在黨內有計劃地開展正確路線教育、強化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是黨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求黨員基于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開展調查研究,對當前的形勢和階級力量進行分析,避免主觀主義,并采取批斗非無產階級思想的方式,鞏固無產階級世界觀。通過此形式,讓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思想理論統一團結,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正確路線,明確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決議還確定了思想政治的具體教育方法。黨內教育方式有辦報紙、編制小冊用于教育、辦訓練班、個別進行談話和批評、開小組會議、開政治討論會等18項。
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毛澤東真正將紅四軍在建黨和建軍中的實踐經驗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無產階級政黨和軍隊建立方面的基本原理深入結合,其可以被稱為我黨政治工作的第一條例,并以此為基礎,逐漸完善我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古田會議后,在反“圍剿”戰爭中,部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廣泛深入地開展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王明的“左”傾錯誤理念,嚴重干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使得其出現嚴重的教條主義。
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就當時軍事及組織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處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開展的正確領導,讓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與中國革命在危難關頭得到挽救,其也是我黨發展歷史上的關鍵轉折點。紅軍各部隊及黨組織強化紅軍黨的民主制度及集體領導,杜絕歧視和打擊知識分子現象,對于肅反擴大化的錯誤予以糾正,讓思想政治工作回歸正確軌道,以此為紅軍長征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長征途中,黨組織和紅軍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長征途中所存在的困難無法想象,通過教育讓紅軍指戰員形成高昂的革命斗志、堅定的必勝信念及英勇的革命獻身精神。第二,在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后,針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部隊又開展了加強黨和軍隊團結的教育。第三,廣泛開展長征沿途的群眾工作,播下革命的種子。黨和紅軍對沿途人民群眾的宣傳工作非常重視,在長征途中,首先,加強對群眾宣傳的組織工作,擴大黨和紅軍的影響;其次,加強黨在民族方面政策的宣傳工作,積極動員少數民族群眾,使得其大力支持并投身紅軍之中。第四,紅軍對敵軍的宣傳教育。
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于1936年10月勝利會師于甘肅會寧,也標志著史無前例的長征以勝利結束。勝利之所以屬于我黨,不僅在于遵義會議上確定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并開展了一系列正確戰略戰術,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黨和紅軍依靠了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證了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對紅軍指戰員的思想進行統一,提高了紅軍指戰員的政治素養、軍事素養與文化素養,讓人民、官兵更為團結,讓紅軍指戰員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得到充分激發,對沿途千百萬人民群眾進行有效的團結、動員和教育,讓其積極支援和參加紅軍。同時,還揭露瓦解了敵軍。憑借特有的光輝,偉大的長征成為我黨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1937年7月8日,毛澤東發表的《實踐論》《矛盾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做了完整而系統的闡述,科學地闡明了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兩論”的學習,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世界觀教育。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強調:“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這是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中世界觀教育的首要、完整、科學的概括和表述。就當時的歷史背景而言,黨內世界觀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揭露和掃除教條主義思想,提高全黨的馬列主義水平,順利地實現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的戰略轉移。毛澤東《實踐論》的寫作目的就是為著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寫的。因為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故題為《實踐論》。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進一步明確強調:“我們現在的哲學研究工作,應當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為主要的目標。”為了教育全黨同志正確認識和解決中國社會矛盾,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對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法則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和闡述,深刻地說明了對立統一學說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是中國共產黨進行世界觀教育的最好教材。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是經濟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中國共產黨正是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家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動搖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理論、原則和方法,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從而保證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學習、研究、總結這方面的理論和經驗,繼續發揚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良傳統,對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