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泰
(上海錦天城(廈門)律師事務所,福建 廈門 361000)
共享經濟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部分研究學者提出的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旨在利用社會閑置資源獲取收益。共享經濟的實現,是對資源使用權的一種有效利用,需要憑借作為信息交換場所的中間機構實現,目前已發展為線上、線下兩種主要模式,以互聯網作為閑置資源信息傳遞與共享的平臺,再在線下對相關資源進行調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消費欲望的提升,使得人們擁有了更多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并不是所有都能真正發揮其使用價值,這些過剩的資源閑置下來,就是造成大量的浪費,而將這些資源集中起來,通過共享方式暫時轉借資源的使用權并收取一定的報酬,不僅可以提升資源的使用率,減少浪費,還能降低物資的使用成本、創造更多的價值,這就是催生出共享經濟的前提。共享經濟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資源使用權的暫時性轉讓,互聯網平臺是實現共享經濟中信息共享與傳遞的重要途徑,因此為了保證共享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必然要將互聯網安全維護放在重要位置,以保證共享信息在分享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有效傳遞。共享經濟在推動資源高效利用方面表現出了較好的效果,并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起了重要作用,近年來發展勢頭較猛的共享單車正是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1]。
共享經濟的發展,必須依托網絡信息平臺,而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互聯網、移動通信行業,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機。首先,我國移動通信三大運營商移動、聯通、電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始不斷優化網絡服務,使得我國的移動互聯網覆蓋率快速提升,網民數量也隨之穩步增長,為共享經濟的出現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共享經濟的便捷性以及低廉的成本獲得了消費者的一致青睞,成為推動共享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最后,移動支付方式的出現,為線上經濟行為提升了更多便利,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共享經濟從萌生到現在短短幾十年時間,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公司法對于公司經營管理的作用體現在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約束和要求,以及指導各類型公司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的發展。企業通過公司法,可實現降低經營成本、增加盈利的目的,同時還可展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發展前景,吸引市場投資。公司法對于企業與員工之間簽署契約合同,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能夠有效解決合同糾紛、合同談判等各種問題。公司法的產生,對于公司的經營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市場價值,加強了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之間的契約精神。公司法對公司經營管理的適應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公司法降低了公司創立注冊金額的限度,同時改變了資本的確定制度、增加了公司商業活動從事范圍,以及知識產權比例、設立單人公司等限制。通過寬松的政策和條款,使公司能更好地吸引融資、投資,獲得更充足的資金支持,從而能更多方面、多層次地發展自身業務。
公司法還有效減少了政府部門對于公司經營管理的干預,提高了管理層、董事以及股東等的自主自治權利,保證了股東以及管理層在公司決策中的主導地位,使公司管理層和股東能立足于公司經營發展的需要,作出更有利于公司發展的人性化決策和更為準確的市場定位,在保證管理層創造力的同時,還提高了對企業員工的正當權益的保護。
公司法不僅提出了公司內部經營管理的要求,同時提出了公司需承擔的社會責任及要求,即要求公司制定完善的企業管理監督制度,通過引入信用評價制度,在保證公司董事、大股東的權益的同時,同樣保證小股民的權益,使公司的發展更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共享經濟的發展,對于企業公司發展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公司經營的傳統看法,同時也突破了公司的邊界,使人們重新對公司進行定義。在傳統定義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核心目的,因此在開展經營業務時,為了盡可能地降低成本,企業會將內部增值幅度較小的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而共享經濟的業務外包則與傳統認知不同,在企業角色及利潤分配方面都表現出了全新的解讀方式。以打車軟件為例,在相關業務的開展過程中,打車軟件平臺公司與司機是否是雇傭關系?司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這些問題已無法以明晰的概念作出解答。公司的邊界模糊,而業務的開展范圍更廣。
在市場活動中,買賣交易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傳統的生產經營概念中,企業通過買賣交易實現對企業內部組織及相關交易行為的管理。在交易過程中,為了減少交易雙方的爭議,一般會通過簽訂契約的方式保證買賣交易的順利進行。通常情況下,契約的簽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縱向一體化的實現,另一種是通過簽訂長期的契約實現。以我國當前的市場發展狀況,還不存在具備完備契約的一體化組織。而縱向一體化的實現,則可通過不完備契約實現,并使企業內部的各個部分有效聯系起來,達到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對契約的重新選擇,是推動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共享經濟的出現,對傳統組織規范也提出了變革要求。在當前比較流行的共享汽車模式中,司機與共享信息平臺之間的合作,需要通過對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進行規范,實現雙方的組織規范變動,才能達到雙方的穩定關系,保證資源的合理共享。這種責任和義務規范需要以相關的法律法規入手,由公司在此基礎上對相關的制度規定進行完善,組織規范變動才能得到有力支持,并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長期戰略謀劃,在正確的方向引導下,實現企業內部的和諧統一,并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保障消費者的福利,使公司在共享經濟運營模式中獲得發展的根本動力。
企業的發展變化,是通過對市場中各種信息作出的反應,但這種變化是基于許多固定不變的規律而發生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重要特征被保留,而一些不重要的特征則不斷被弱化。如起源于19世紀的企業科層制,曾為企業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通過將企業作為一個類似于國家的組織來看待,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更為有序,如此一來,就為當時企業的整體發展戰略布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井然有序的企業管理制度對企業發展存續很有必要,隨著不同時代的更迭,對應的供需市場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就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看,市場對企業的需求早已不僅僅是曾經傳統粗放的管理體制了,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對于曾經的企業科層制來說,早已無法滿足當代市場環境的綜合需求,許多傳統行業正在被淘汰,因此,科層制已在很多公司中消失。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時至今日,造就了共享經濟的這一新的經濟組織形式的涌現,這個組織有著特有的社會屬性,在這個組織中,銷售渠道改變了,組織域的界定也發生了變化,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科層制必將會被完全取代[2]。
公司法的改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這種適應性改進就從社會本身入手,從社會實踐中取材。創新觀念是推動公司法適應性改進的重要動力,因此應突破傳統觀念和制度的桎梏,不斷融入創新,才能獲得新的發展。在展開公司法適應性改進時,需基于國家政策和經濟發展趨勢,保證公司法促進公司朝向兩個層次轉化,即從對公司法的關注大方向、從行為導向來向結果導向進行過渡轉移,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引導和管理這方面的工作;另外一個轉化層面就是對于公司法的升級和優化質量來講,一定要結合當前市場的主要經濟形勢,來對公司法整體的權利組織架構進行綜合審視,從而促進對公司法的完善。理清相關監管部門和企業之間關系對于公司法的優化來講屬于第一要義,與此同時,還需理清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多方主體在利益關系中的身份確定和承擔的責任需要明確。
共享經濟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公司組織形式,由此也引發了對公司法的變革需求。在對公司法的適應性改進中,應從組織域重構和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需求兩個方面出發,作出相應的適應性調整,才能使企業快速適應共享經濟新環境、新形勢,抓住發展的新契機,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使企業獲得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