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逸
(常熟市房屋征收管理辦公室,江蘇 蘇州 215500)
2020年通過的《民法典》,其中第四編“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廣受人們關注,也開啟了法典編纂新篇章,為保護人格權作出了巨大貢獻。人格權是公民作為民事主體所特別享有的權利,關系到人的人格尊嚴與基本權利。本次通過的《民法典》第四編中,從民事法律規范的角度界定自然人、民事主體人格權的基本內容、邊界標準與主要保護方式。第四編包括六章五十一條法律條款,包括:一般規定、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且根據現代社會市場環境情況及時代特征,對不同的人格權給予不同方式的保護,切實維護民事主體的人格尊嚴[1]。
關于“人格權是否應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這一問題,是以往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雖然目前在《民法典》中人格權已經被編為第四編,但是之前的爭論仍然具有學術價值。為了更好地分析這一問題,本段從“學界爭鳴”角度分析以往學者們的觀念與態度,之后從“應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這一學術觀念再次論證《民法典》中人格權的獨立成編的重要價值[2]。
曾幾何時,學者們在討論人格權是否應該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這個話題時,不同學者紛紛表達自己的思想,眾多學者參與論戰,這也從側面體現出我國民法學者們對《民法典》、對人格尊嚴維護的熱情。無論是主張“獨立成編”的學者,還是主張“不應獨立成編”的學者,都有充分的論據與具體的觀點,本次不做研究,而是提煉出其中一二,以此彰顯學者們對《民法典》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的探討之激烈。在學界爭鳴中,主要存在兩種聲音,其中王利明表示支持人格權獨立成編,主要觀點為:1.民法的本質是權利法,人格權是人民群眾的重要民事權利,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具有法典邏輯性;2.民法具有協調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功能,其中物權、債權與婚姻家庭權都獨立成編了,人格關系也應該獨立成編。梁慧星等人表示反對人格權獨立成編,其觀點為:1.人格權與人格相適中;2.人格權不適用總編則中法律行為、代理、時效方面的規定;3.人格權的內容較少,條文較少,不足以獨立成編[3]。
立足于現階段《民法典》實施背景,第四編的提出與實施再次驗證了人格權應該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的重要性,且顯示出了獨立成編的重要意義,具體體現為:1.人格權獨立成編能夠充分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時代背景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也是我國改善民生、提升社會水平的戰略思想,此時人格權獨立成編,再次強調了對公民人格權益的保護,體現憲法精神與我國發展的戰略思想,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保障。2.人格權獨立成編對性自主權做出了尊重與保護的行為。在《民法典》第四編第一章第九百九十條明確提出了性騷擾概念與構成要素,針對性騷擾的方式的變化提供自主權利被侵害的法律救濟,這也是從維護人格尊嚴的角度出發對時代價值理念的回應。
《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之后,其中條款的設立與完善重點解決了如下人格權問題。
一般人格利益權包括:人格平等、人格尊嚴與人身自由;原本民事法律中對這三項的內容較少,且設定概念模糊寬松,不足以滿足人格利益權維護需求。在《民法典》第四編成立之后,新增加了“身體侵害的民事責任”,其中一千零八條規定:“為研制新藥、醫療器械或者發展新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需要進行臨床試驗的,應當依法經相關主管部門批準并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向受試者或者其監護人履行告知說明義務,之后簽訂書面同意之后才可以進行臨床實驗”,且這一條款對未成年人、孕婦等弱勢群體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規范與說明。可以看出,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對一般人格利益權的維護與說明更加詳細、具體,能夠有效維護民事主體的人格平等、尊嚴與人身自由[4]。
《民法典》第四編第二章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進行明確闡述與規定。第一千零二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第一千零五條提出:“自然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受到侵害或者處于其他危難情形的,負有法定救助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及時施救。”[5]。由此可見,《民法典》對以往“只在受到侵害時才有意義的生命權”進行完善與修改,明確表示:充分體現對民事主體生命、健康的維護,進一步解決了以往由于各種事故原因導致生命健康處于危急狀態得不到救治的問題。
隱私權就是指對個人生活情報、個人身體隱私、生命信息、遺傳基因的保護與尊重,但是原本的民事法律中規定的隱私權有關法律條例不符合現代社會時代特征,不能夠為民事主體提供全面的保護。人格權獨立成編之后,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隱私權、私密信息”進行了規定,提出相應法律條例,比如第一千零三十二條,提出了“私人生活安寧”的概念,對私密活動、私密信息、私人生活等進行明確保護;第一千零三十四條增加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法律條文,進一步響應信息時代中人們隱私內容的變化,為民事主體提供更有效的隱私權保護[6]。
在以往的民事法律中,人格權是活著的人才有的民事權利,而死者的身體、姓名、名譽、肖像等沒有得到保護,不能夠體現為一種權利,引起了一系列的死者名譽糾紛問題。《民法典》人格獨立成編之后,第四編第九百九十四條明確提出了“死者人格利益”的概念,對其提出保護,將遺體、姓名、名譽、榮譽等認定為死者人格利益權。
人格權的商品化是現代社會中人格權被侵犯的主要問題之一,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格權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勢,可以體現為:人格權具有財產因素、對人格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等,這些都是需要給予保護的人格權內容。《民法典》第四編的一千零二十七條、一千零二十八條分別提出了對人的已經發表的文學作品、真人真事、藝術作品、在報刊及網絡中報道的關于民事主體名譽的內容等提出了相關法律要求,提出:“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含有侮辱、誹謗內容,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進一步應對了市場經濟背景下人格權商品化的情況,切實維護民事主體的人格權[7]。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愈發復雜,一方面對身體的支配程度不斷提高,其中器官捐獻、人體實驗等已經成為醫療衛生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產生人格權中身體權、死者人格利益權的重要領域;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生活環境發生變化,人們面臨的侵犯人格權的手段趨于多樣化,人格權有關立法的缺位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為人們人格尊嚴帶來了一定安全隱患。自《民法典》通過之后,人格權的獨立成編有效驗證了以往學術證明中表示“人格權應該獨立成編”的正確性與先進性,同時也為解決一般人格利益權、生命權、隱私權、死者人格利益、人格權的商品化等問題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