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聰 唐瑩瑞 陰利劍
(1.北京德恒鄭州律師事務所,河南 鄭州 450001;2.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3.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人民法院,河南 開封 475100)
將第三人代為履行引入到民事執行中,將有助于解決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債務人因主觀或客觀原因,導致債務無法清償、債權人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的問題。但是在現行的法律制度下,關于民事執行中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法律依據并不完善,司法實踐中仍然需要參照《民法典· 合同編》或《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基于此,探究民事執行中第三人代為履行相關法律的完善策略,成為當下研究的重點課題。
最高院《關于民事執行中變更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四條中提及“第三人”,是除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以外沒有參加審判程序的人,但是并未對民事執行中第三人代為履行中“第三人”的范圍進行明確界定,在司法實踐中容易引起矛盾。最常見的一種情況是,擔保人是否包含在第三人范疇之內。除了現行法律中沒有明確界定外,在學界內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主張在訴訟或執行環節,可以將擔保人作為執行力擴張的對象,故擔保人屬于第三人范疇;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執行擔保不適用執行力主觀范圍的擴張,故擔保人不屬于第三人范疇。因此,無論是理論領域還是實務領域,對第三人代為履行中“第三人”范圍的不確定,是民事執行中遇到障礙的主要因素。
第三人如需進入執行程序成為執行當事人,必須要經過相應的變更程序。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提及要經過申請執行人來變更第三人。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提交給哪個部門審查,或者是被接收之后應當遵循何種程序對其審查,并沒有具體適用的法律依據。由于變更程序不規范、不完善,也容易引起諸多矛盾,特別是容易使執行債務人的權益無法得到保護。
在債務人逾期不能清償債務的情況下,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在執行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出現債權人、債務人以及第三人合法權益受損的情況。此時對于權益受到侵害的人員,有必要為其提供執行救濟。結合司法實踐經驗來看,第三人提起執行異議的情況最為常見,這也表明在民事執行中,代為履行的第三人更需要得到救濟。《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提供了執行異議和執行復議兩種救濟手段。但是在民事執行中,如果代為履行的第三人依照程序變更為執行當事人后,該法條是否仍然適用,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故民事執行中,代為履行的第三人如果權益受到侵害,在申請執行救濟時會面臨諸多困難[1]。
我國《民法典· 合同編》第五百二十三條對“第三人代為履行”作了簡單說明,但是代為履行的第三人并不是合同當事人,只是在債務人無法依照合同履行約定時,代替債務人完成履約。而依照合同的“相對性原則”,若第三人未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也不需承擔合同責任。在《民法典· 合同編》第五百五十一條對“債務承擔”的規定中,允許在獲得債權人意思許可的前提下,債務人將部分或全部債務轉讓給第三人。在債務轉移中,要求第三人必須對債權人所負債務完全了解,且有承擔債務的明確表示。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承擔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區別,在司法判決中,由于案件本身的復雜性,加上當事人約定不明,經常會出現無法適用的情況,間接地影響了判決結果的公正性。
在民事執行的司法實踐中,關于第三人代為履行也存在一些缺陷。具體可歸納為兩種情況:
1.混淆了第三人代為履行與代位執行的概念。代位執行是指在雙方當事人約定的履約時間到期后,債務人未能清償債務,執行法院依照申請執行人的申請,對第三人的財產進行強制執行。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償債義務,因此又稱為“代位執行”。由此可見,第三人代為履行和代位執行之間存在一些共性,例如均保障了債權人合法權益的實現,以及對緩解執行困境有積極幫助等。但是兩者也有根本性的差異,如果混淆兩者概念,將兩者混用,也會引起民事執行中的糾紛。
2.執行機構內部執行權交叉重疊。民事執行的機關是人民法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法院內部設立的執行機構,應該如何進行權力分配,目前來看仍然沒有明確規定,由此可能因為權力分配不當,進而導致民事執行面臨阻力。例如,當代為履行的第三人,需要變更為執行當事人時,變更申請應當由人民法院的哪個部門來負責?如何避免強制執行時出現權力重疊或者漏洞,在現有的司法體系內仍然是無法解決的問題[3]。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確立了執行擔保制度,建議將執行擔保中的擔保人,納入民事執行中“第三人”的范疇。這是因為在執行程序中,有了擔保人提供的物保,并且承諾在債務人無法履約時代其償還債務,法院才允許對債務人暫緩執行。這種執行力擴張的做法體現了司法程序的正當性。從民事執行角度,基于執行效率方面的考慮,筆者建議擴大“第三人”的認定范圍,可以參照《強制執行法》中關于變更執行當事人的有關規定,對家庭共有財產的所有人、合伙企業的合伙人等七類未參加庭審程序的人群,均可認定為“第三人”。同時,對于第三人履約的構成要件,可以參照《民法典· 合同編》有關規定,如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能損害債權人的利益等。
為保證第三人參與民事執行的規范性,以及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必須要設立第三人參與執行程序的必要條件,并以此為依據,對債務人申請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時,作為審核依據。在現有的規定下,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對構成要件予以完善:首先,第三人必須是自愿加入執行擔保程序。在加入前,必須要完全熟悉債務人所負各項債務,包括債務額、償還期限、償還方式等。在知曉這些內容的前提下,自愿加入,在債務人到期無法清償債務的情況下,由第三人代為履行。其次,對于第三人變成為執行當事人的,必須要經過正當程序。包括變更申請人向執行法院提交申請所需的證明材料,以及執行法院審核并通過變更等。
針對現有執行救濟中存在的種種缺陷,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完善關于第三人的救濟制度:首先,必須同時提供程序救濟和實體救濟兩種渠道,這是保障第三人權益得到妥善保護的必要條件。程序救濟主要是上文所述的,規范第三人變更成為執行當事人的程序,讓債權人代為履行第三人的權益都能夠得到保障,具體又包含了執行復議、執行異議兩種渠道;實體救濟則是作為程序救濟的一種補充,即第三人經過了執行異議、復議后,對最終裁定結果仍然不服的,可以申請實體救濟。進入訴訟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經人民法院判決生效后,應立即停止并撤銷正在實施的執行措施,以保障第三人的權益[2]。
在民事執行中,如何解決執行難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研究與司法實踐中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有一些關于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法律條文,但是不夠系統和完善,因此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出現諸多矛盾和異議。本文從厘清“第三人”的范圍、規范第三人參與執行程序的要件、完善第三人申請司法救濟的制度出發,提出了關于完善第三人代為履行的建議,為民事執行的順利實施,確保司法公正的順利實現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