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學東
(廣東潮能律師事務所,廣東 汕頭 515041)
連帶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也是民商法中的一項特色規定,在經濟糾紛中被廣泛應用,有效地保護了民事主體的各種合法權益,督促責任義務人遵守法律規定及時履行法律義務,維護市場經濟活動的交易安全。現實中民商經濟實務問題具有多變和復雜的特征,連帶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都需要與時俱進,更好地服務我國的各種經濟主體,保障各種經濟活動有序進行。
連帶責任中的連和帶要理解正確,并且重點在“責任”二字。在民商法律關系中,規定負有過錯的一方(多人)作為一個責任主體捆綁在一起,對無過錯的受害方必須要共同承擔責任,這非常類似古代商鞅變法時期制定的“連坐”制度。“連帶”二字作為限定詞,強調了承擔責任的方式,在民商事法律關系中,債權債務關系是非常重要的關系之一,相關法律規定在《民法典》的總則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中匯總表現,因此,務必要處理好債權方、債務方以及由內在的法律關系而牽連進入的第三方主體之間的責任關系。
《民法典》中的一百七十八條明確連帶責任可以是約定的,也可以是法定的。這種法律制度的設定目的主要是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能在被損害之后得到最大化的救濟,加大合法權益的保障力度。連帶責任法律制度在對立的民事主體之間形成了一道保護屏障,對外可以有效地保障受損方的權益,對共同承擔責任的侵權方來說,可以在內部進行事先的規定和協商,是一種非常靈活有效的保障制度。
總結現行法典中對于連帶責任的規定,可以初步分為以下幾大類,闡述如下。
首先是代理中的連帶責任,其次是合伙債務中的連帶責任,再次是共同侵權中的連帶責任,最后是工程中的連帶責任。以上幾類責任并未囊括了民商法中關于連帶責任的全部方面,還有許多方面都存在著連帶責任的法律問題。在研究法條以及適用法律方面,必須結合具體的案情進行查閱法條,研讀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只有掌握連帶責任的一般理論和構成要件,再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套用法律規定,才可以更準確地適用法律[1]。
連帶責任需要具備一般民事責任的三個構成要件,連帶責任人主觀上必須有過錯;行為要有違法性且造成了損害的后果;前后須具有因果聯系。這三點作為基礎理論,法律工作者在使用連帶責任制度的法律規定時,作為基礎和前提需要牢記于心。擔保合同中的保證人在沒有主觀上過錯和沒有實施違法行為的前提下仍要按照法律規定來承擔連帶責任,這是連帶責任構成的特殊之處。由此可以發現,除了掌握連帶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還要靈活處理其特殊構成要件,在實務中做到基于一般構成要件之下的特殊問題特殊處理,避免出現重大失誤和漏洞,造成司法不公情況。
下面對連帶責任構成的自身條件和特點闡述如下。首先是連帶責任的主體必須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一般連帶責任中的各個債務人或補充連帶責任中的主、從債務人都是其具體內容。其次是連帶責任人與債權人之間要存在不可分之債的關系。如果沒有債的法律關系,就不能有民事責任甚至是連帶責任一說,并且這種債必須不可分,即連帶責任中的連帶的本質要理解到位,各個責任人是不區分份額地承擔法律義務,且對外是無條件承擔全部義務,但是可以在內部體現按份責任以及事后追償。最后是連帶責任的客體必須是種類物。要將種類物與特定物進行嚴格區分,由于特定物是不可代替的,不能夠作為連帶責任的客體,因此連帶責任人只能承擔種類物的連帶責任,否則將有悖于法律的初衷。要能理解連帶責任背后的法理依據,就可以在研究連帶責任的法律問題時輕松理解和記憶相關法條內容。同時理清連帶責任的法律依據,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法律適用準確到位,盡最大努力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2]。
處理連帶責任務必要結合法律規定以及案件情況進行仔細分析,避免處理結果有失公平,不能真正保障權益人的合法利益。具體注意以下幾方面。
在連帶責任相關的判決中無法判決各個被告履行義務的先后順序,但是在補充責任的相關判決中就可以規定履行的第一、第二順位,且第二順位的履行必須以第一順位的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為前提。一般來說,連帶責任中的債務人沒有主次之分,直接面對債務且無條件承擔后果。補充責任與連帶責任不同的地方在于責任人以及主債務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法律義務時,則需要在第二順位中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時候需要區分兩種責任的不同之處,防止在適用法律時出現紕漏。
連帶責任中的代為清償或者清償超出其應當承擔的債務時,需要在之后向其他未盡清償責任的連帶義務人進行追償,可以簡化相關的司法程序,比如可以讓責任人依據判決,作為債權人的身份憑借相關代為清償的憑據向人民法院進行申請執行,法院可以依據判決作出裁定,來通過強制執行盡快實現追償權。
連帶責任的當事人在訴訟中為共同被告,如果對訴訟主體確認有誤,將造成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情況,使得實體處理不當,損害了無辜者的合法利益。對于連帶責任人一定要做好審查工作,對相關的責任主體進行準確確定,避免出現損害合法利益的情況。
具體的策略如下:
連帶責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民商事領域的責任承擔方式,對于平衡經濟主體之間的矛盾糾紛和權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必須明確統一適用范圍和條件,不斷構建系統、完備的連帶責任法律制度體系,更好地保障經濟交往的順利進行。國家需要在立法層面和司法解釋方面對連帶責任的條件和范圍進行統一的規定,只有明晰的法律規定,才能指導司法工作人員在實務中更精準地把握相關法律條文與實務問題的處理和適用。由于現有民商法連帶責任制度方面仍然有一些法律不明確和不完善之處,導致法官和律師及當事人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出現不同和偏差,讓連帶責任制度的流暢適用出現阻礙[3]。
除了在民商法的實體法中對連帶責任有法律規定之外,在程序法中的規定也須不斷完善和明確。現行的訴訟法中對追加共同被告的法律依據有明確規定,在《民事訴訟法》中的一百三十二條中有具體闡述,而在《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七十三條也有指導各級審判機關處理此類問題的具體引導步驟,在該司法解釋的二百三十二條中對追加共同被告的期限有具體的規定。這些都表現出對連帶責任法律制度的具體適用明確規范,只要聯系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相關法律規定,指導司法工作人員更好地秉公執法,就能實現案件公平、科學審判,爭取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平公正的司法環境。
通常情況下,債權糾紛中的連帶責任需要審判機關及法律工作者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處理,根據案件情節對每個債務人進行有償追究,要合理適用法律,對實務中的相關情況進行嚴格辨析,加強對連帶責任的追究力度,不讓負有連帶責任的責任人有可乘之機,實務中可以根據債權人之間的書面協議內容進行懲罰,在具體案件情節的認定和懲罰中要合理,對整個事件的主債務人要進行有償的責任追究,增強法律監管等方面都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法律工作者要加強對連帶責任制度的執行探索,在實務中更好地發揮制度的有效性,以為受害方更快捷地維護權益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從目前《民法典》的實施狀況來看,法典的實施效果初見成效,新法典對之前民商法中對連帶責任的認定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不清晰等情況有了完善和補充,使得法律規定更加明晰準確,這對于促進經濟秩序持續向好發展,對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以及穩定社會發展都有極大的益處。今后在司法實務中還需要不斷探索連帶責任的相關問題,不斷學習深入研究相關法律問題,以便更好地發揮連帶責任制度的法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