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北京盈科(貴陽)律師事務所,貴州 貴陽 550002)
綠色金融一詞源于黨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是一項集金融創新發展與環境保護于一體的新型金融門類。“綠色金融”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即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治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新方向,支持綠色技術創新。[1]綠色金融相比較于普通金融的區別是加入了綠色準入標準,其借貸與投資的對象都是綠色項目,借貸與投資環節是綠色金融的初級階段,而金融的深度發展是在大型環保企業的金融保障體系之下,因法律規制的適時控制而使得重要環保產業的資金鏈獲得穩定發展。
面對當前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并且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綠色金融”的發展理念,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體系。綠色金融包括兩個層面:金融業自身保持著綠色節約理念與健康發展模式,同時擁有為相關環保產業提供便捷金融服務的產業發展能力。綠色金融的發展進程主要體現在金融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時刻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宗旨,從環保與治理污染的角度通過金融手段吸收社會各界的資本或者資源,實現經濟發展與綠色生態發展的共同成長。其產品類型始終考慮以環保的角度調整金融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能正確評估可能存在的環境污染風險,準確把握市場動向并挖掘出合適的環保商機。早在2007年國內就有了綠色金融的基礎體系建設,以“綠色保險”“綠色信貸”以及“綠色證券”構建出綠色金融的實踐內容。[2]在這個金融體系的全面發展之下,為綠色金融發展進程加快前進步伐,保障綠色金融的健康發展,對其進行法律規制的制定與完善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因為全球各國對環保的重視,國內已經出臺并執行了包括“綠色保險”“綠色信貸”以及“綠色證券”的相關限定保障政策,即為相關牽涉環保的企業購買環境保險,一旦出現污染事件企業能因保險獲得賠償的相應保障,也為環境保護多構建了一層治理屏障。
以法律規制完善綠色金融發展進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就目前來看,相關扶持與管控規制存在著針對性不強的弊端。例如缺少推動綠色金融健康發展的環保標準,且標準的制定有眾多無法統一量化的因素,因此呈現出無法就某些企業造成污染的輕重程度予以法律規范與處罰的對應規制。就當前相關規制來看,保險、信貸、證券的綠色制度以及關于環境信息的披露和排污權交易制度所起的作用比較有限,綠色金融的持續性發展需要完善的法律規制與嚴格的執法保證。總體來說對綠色金融有針對性的規范化法律規制較少,來自相關部門等層面的指導政策與金融業的結合僅集中在部門的規制層面,沒有出現以法律效力的強制力來執行的相關法律規制。
我國綠色信貸制度的起始源于20世紀80年代,《環境保護法》《加快環保產業的意見》等法規政策相繼出臺,[3]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商業銀行積極響應并依據法律法規,以扶持環保產業的金融產品支持低污染綠色產業的發展,同時政策還對產生污染的企業進行了金融限制,終止用地以及信貸業務,甚至取締已有的工商登記。這些措施對環保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導向作用,但是保證綠色金融健康發展的責任追究機制尚沒有完善,而要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進程,僅靠建議與鼓勵政策是遠遠不夠的。例如對一個可能產生環境污染的企業,可以不顧鼓勵政策,一意孤行地進行污染源的排放,但是卻不能不衡量因為違法而產生的注銷工商登記以及巨額罰款甚至是牢獄之災的重罰。顯而易見,目前綠色金融的發展進程就是缺乏對污染責任的追究認定標準以及具體的懲罰條規。
綠色金融法律體系的相關配套制度還不健全。強制性保險、環境信息的風險責任認定與信息披露制度尚沒有建立,表現在綠色金融實踐中,通常是在遇到企業污染事件之后才予以披露,這種滯后的環境信息披露現狀,嚴重影響著商業銀行作出放貸的決定,帶來很大的金融隱患與風險。究其根源,企業日常信息披露的缺失,使得企業對信息的披露帶有主觀選擇性,只會向社會公布與環保有利的事件而自己屏蔽了引發環境污染的真實事件。加之提供綠色信貸業務的銀行與環境保護部門之間沒有建立一個共通的信息公開系統,無法在對企業進行綠色金融信貸時得到相關環保數據,再次增加了錯誤放貸的風險。最后,還存在商業銀行之間放貸標準尚沒有形成統一、金融市場的綠色基金政策不明朗的情況,說明了第三方評估機制的缺失,即使這些綠色評級機制相關的配套法律規制已經開始建設,其制度的健全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進一步完善能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相關財政稅收,如首次公開募股、財政貼息與減免稅收等綠色金融保障體系,設立如綠色銀行等專門的綠色金融發展機構,將綠色產業基金能以各種形式靈活調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同規劃。綠色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法律規制的規范,要有一個長期規劃的環保目標,并且由行政監管機構聯合各環保行業組織把對綠色金融的指引上升到法律監管高度,制定出細致具體的法律規制來規范綠色金融的監管環節。同時在監管的指標上力求做到標準化,使金融機構的監管環節真正做到有效實施的效果。在信息披露的環節,逐漸加快環保部門與銀行之間的信息共通平臺建設,組織專業金融專家對綠色金融項目進行全面評估,及時將存在的潛在金融風險公布于社會,完成為綠色金融提供風險識別的完善政策機制。
從綠色金融評估平臺中得到的相關信息,可以成為激勵機制與風險補償機制的前期參照標準。法律規制對綠色金融的限制與推動,表現在能以規范化的標準對符合條件的綠色金融業務提供支持,對切實達到環保標準的融資企業給予資金補貼,形成一個綠色金融市場化機制,例如以往存在的貼息或者信貸支持政策,缺少了法律規制的監督,會存在一定的信貸風險,而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建立有針對性的法律規制,從源頭遏制了存在污染風險企業的金融請求,以信息的真實透明化確保了綠色金融支持的安全性。具體運行步驟是這樣的:金融機構得到了由相關法律監管的可靠數據,確定了綠色金融扶持的企業,以融資貼補的方式先行為環保企業做出資金支持,之后再結合綠色金融的法律機制由政府從專項綠色生態經費中對銀行讓利的部分予以補貼。這種補貼形式,可以讓政府財政得到最有效的回饋,帶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綠色金融發展的行列中來。
當前關于在綠色金融扶持體系中銀行的立法主要有《商業銀行法》《人民銀行法》以及《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但是關于銀行與社會環保責任的法律條款還不夠明確,因此有必要深入地對銀行此項金融法律規制加以補充制定。[4]如落實在現實中,對《人民銀行法》的修正可以從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著手,給這種新興的融資方式多一些發展空間,調整以往法規中與綠色金融發展不符的內容,由以前的針對負責人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轉變為以追究民事責任為主體的形式,原因是綠色金融的受害主體是個人,銀行依據法律所牽涉的也僅有民事責任,所以應當在綠色金融的責任范圍方面作出適當的修改,以保證綠色金融進程的順利實施。再以《商業銀行法》為例,所要健全的是明確銀行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增加銀行在綠色信貸中對企業環保項目的審核環節,同時對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針對銀行的這項基本操作制度制定出適宜的法律,將保證綠色金融的合理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