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丹
(江蘇振強律師事務所,江蘇 無錫 214400)
網絡侵權事件的頻頻發生,為人們敲響了警鐘。網絡侵權行為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傳統法律制度逐漸無法滿足新時代網絡侵權規制需求,嚴重損害網絡合法權益,因此積極做好網絡侵權法律規制補充完善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網絡侵權行為指的是在網絡環境下所發生的侵犯他人民事權的行為。與傳統侵權行為相比較而言,網絡侵權行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我國現行《民法典· 侵權責任編》,對網絡侵權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但是卻并沒有將其作為特殊侵權行為分而述之,因此站在這一角度上來說網絡侵權仍屬于一般侵權行為。由于受到網絡虛擬性、隱藏性及開放性特征的影響,才使得網絡侵權行為較為特殊。
1.侵犯人格權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諸多的網絡社交平臺,如:微信、微博、QQ等等,人們登錄平臺即可發表自身見解與想法,在這期間,往往會無意識出現侵權行為,人格權就是其中之一,常見的有侵犯個人隱私權、榮譽權等等,在沒有獲得他人許可、同意的情況下散布個人信息等隱私或者散布謠言、負面信息等,均屬于侵犯他人人格權的行為[1]。
2.侵犯知識產權
網絡快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巨大機遇,賦予了創作者展示自己的機會,同時也極大地便利了網絡用戶對作品的獲取,使得網民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化。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卻也出現了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在互聯網的支撐下,人們能夠在網絡空間中快速獲取、儲存、復制、傳播網絡作品,進而導致侵權知識產權行為的發生,整個過程并不需要較高的時間、經濟成本,但是卻會對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極大的侵害[2]。
1.侵權成本低、隱蔽性強
網絡雖然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卻也便利了不法分子實施侵權行為。以侵犯網絡知識產權案件為例,和傳統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相比較而言,其作案成本更低,并且存在較強的隱蔽性。網絡侵權行為,是依靠網絡實施的,證據全部在互聯網上,增加了網絡證據收集難度,并且證據收集成本較高,現行法律規章制度對于網絡證據收集審核非常嚴格。同時,不法分子警惕性高,其實施違法犯罪的辦公地點偏僻、流動,甚至有的網絡公司服務器架設于國外,這進一步增加了證據收集、辦案難度。
2.網絡侵權主體定位難
按照主體劃分,可以將網絡侵權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網站侵權,即法人侵權;另一類是網民侵權,即自然人侵權。互聯網時代,任何人均可能成為網絡侵權行為的主體,網絡具備虛擬性、開放性,這也就使得網絡侵權的渠道廣泛,并且只需要將電腦或者手機等設備連接網絡即可實施網絡侵權行為,侵權主體確定難度較大。
為規避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我國頒布了《民法典》《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多項法律規章制度,明確了網絡使用與管理要求。但是,通過深入剖析我們發現,網絡侵權立法工作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雖然頒布實施了各項法律規章制度,但是卻存在漏洞,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進而影響維權效果。現行法律規章制度大多是對常見的網絡侵權行為的保護、處理辦法進行了規定,并沒有緊隨時代發展潮流予以更新。其次,現行法律規章制度的出臺實施主要以維護國家穩定為主,缺乏系統性、前沿性,缺乏對公民的有效保護,一旦出現侵權行為,必然會影響追責,不僅影響公民合法權益,同時也不利于國家和諧穩定發展,阻礙法治社會建設,因此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3]。
1.增加專項罪名,明確構成要件
現階段,我國網絡侵權行為主要是通過言語、圖片以及視頻等方式實施的,對于網絡侵權行為的分類忽視,因此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應在刑法中設置和網絡侵權行為相關的罪名,促使其融入刑法,促使更多的網民充分意識到網絡侵權行為的危害性,同時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威懾力,明確網絡侵權的構成要件,其主體包括:網絡服務提供者、網民,如發生多人侵權則首先需要對主次責任予以明確;客體包括:網絡合法權益,網絡公共安全秩序等。通過增加專項罪名,起到良好的法律規制效果,降低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概率。
2.明確取證規定
針對當前網絡侵權案件取證難的問題,要高度重視起來,公安機關應加強和各大網站之間的交流,將網站鏈接公安系統后臺,即使侵權人刪除侵權證據,依然能夠在公安系統后臺查詢到侵權痕跡,進而保證取證的有效性。同時,發生網絡侵權事件后,被侵權人應及時向法院申請訴訟,并進行證據保全,為后期取證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
3.完善實施網絡實名制的相關法律
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應加快推行網絡實名登錄制度,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制定健全完善的網絡實名法律規章制度并落到實處,有效彌補當前法律漏洞。可從微博、微信、抖音等進行試點,然后進行全國范圍推廣,要重視對網民所認證信息的保護工作,避免出現信息泄露、盜用等現象。
現階段,我國網絡侵權管理工作,存在監管主體、監管方式不明確的問題,影響網絡安全,因此要高度重視網絡監管工作,加大執法力度,營造安全的網絡環境,規避網絡侵權等行為、事件的發生,具體來說,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明確監管主體和實施細則
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合理確定網絡監管部門,并將監管細則明晰化,將監管責任和任務落實到每一個人,并構建完善的上下級監督機制,確保將監管工作落實到實處,提高網絡監管工作效率。與此同時,監管單位應明確執行規則,針對監管工作中所發現的網絡侵權行為,要明確治理方法,要求工作人員按章辦事,有效管理、治理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4]。
2.嚴格把控網站的建立和審核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網站應運而生,當前大網站審核管理較為規范化,但是小網站極易疏忽審核管理工作。小網站審核成本高,再加上審核監管意識薄弱,導致小網站逍遙法外。基于此,要進一步加強對各大網站的建立與審核力度,構建標準化、規范化體系,提高監管、審核水平,避免做出網絡侵權行為。
3.加強部門協作,形成網絡執法合力
網絡侵權行為隱蔽性強、取證難,單純地依靠某個部門予以管理難度較大,因此要加快建立協作機制,加強各個部門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協同監管,提高網絡執法合力。應構建全國統一的網絡案件報警系統,構建國家網絡犯罪信息共享庫,公安機關要加強和工商部門、金融部門等多個部門的溝通,共享信息,構建完整的互聯網聯動系統,該系統應涉及法律宣傳、犯罪動態等方面內容,便于各個部門及時掌握最新動態,對網絡侵權犯罪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和有效預防。
新時代,為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規避網絡侵權事件的發生,要做好對社會公民的守法宣傳和教育工作,充分意識到網絡侵權行為的危害性,不斷提高自身的網絡知識和素養,避免出現網絡侵權行為。同時要定時定期地進行社區法律宣傳,促使公民明確網絡侵權行為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及懲罰,提高警惕性,防范侵權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互聯網快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侵權行為屢見不鮮。網絡環境下,網絡侵權行為呈現出多樣化特征,針對當前網絡侵權立法不足之處,要高度重視起來,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網絡侵權法律規制工作,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規避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保護網民合法權益,助推社會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