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爭月
(河南祖緣司法鑒定所,河南 鄭州 450003)
隨著我國法治體系的持續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人們對于損傷時司法中的民事問題與實物鑒定問題的認知程度不斷提高[2]。2017年1月1日頒發《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鑒定人都應嚴格按照《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內相關條款進行鑒定,但在進行實際鑒定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與問題有待完善,以確保傷殘鑒定公平、公正、科學、嚴謹,從而保證司法權威性與公民合法權益。本文主要對司法傷殘鑒定工作中的常見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以供參考。
目前,我國人身傷殘評定標準共有6個,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與團體標準等,還包括具有強制執行特征的《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其中技術性法規3個,國家標準2個,行業標準1個。按照相關法規規定,在進行傷殘鑒定時,須按照技術性法規/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技術規范與領域多數專家認可的技術方法對人身傷殘進行司法鑒定[3]。綜上可見,我國在人身傷殘鑒定上有5個具有強制力的國家標準,1個金融行業推薦性行業標準。當前,傷殘鑒定標準存在同種損傷不同傷殘等級的情況,比如脊柱損傷在三個傷殘評定標準內存在等級分布跨度顯著不一致的情況等,這與制定標準的部門不統一及我國傷殘評定理論相關研究不足,尚未形成規范的理論框架有關,這種情況導致傷殘評定標準出現了不一致性,且各標準間甚至矛盾突出,因此較易導致司法不公正性[4]。
鑒定材料即檢材、樣本材料、現場勘驗材料等,其真實性、有效性可對司法鑒定造成直接影響,應予以有效收集[5]。對于法醫傷殘鑒定來說,臨床資料為其基本材料,即住院記錄、影像學資料、用藥記錄與護理記錄、手術記錄等,所有鑒定結果須結合被鑒定人臨床資料予以確認,若資料收集不全較易導致鑒定結果不準,無法為最終傷殘鑒定提供可靠依據。目前臨床仍存在住院病歷、手術記錄、護理記錄等資料不全的情況,導致部分鑒定無法引用具有關鍵性的鑒定材料;部分影像學資料不全。此外,在用藥記錄上也存在醫院用藥明細不全情況,因此導致部分鑒定也無法在鑒定書內精準闡述被鑒定人用藥情況,從而導致鑒定受到影響。
分析說明以鑒定人全面掌握案情與鑒定材料并行全面活體檢查為基礎,結合鑒定材料、活體檢查所見、提出鑒定意見的過程,這一部分為鑒定核心。目前,有關鑒定的分析說明多數都較為簡單,并無相關醫院診斷的肯定、否定說明,鑒定人多按照醫院診斷對傷殘進行損傷定級,并未排除與本次損傷無關的診斷。此外,還較易出現漏評定的情況,進而導致鑒定意見的分析說明不全面,從而使鑒定結論受到影響,甚至出現偏差。
在司法傷殘鑒定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即為鑒定時機把握不當,即在鑒定時出現提前鑒定致使輕傷鑒定為重傷或延后鑒定重傷鑒定為輕傷的情況。這種情況導致司法傷殘鑒定無法及時有效評定被鑒定人傷情與后果而使司法鑒定出現不公平現象。
目前,傷殘鑒定的重要一環為活體檢查,經活體檢查可明確被鑒定人身體與功能受損情況,從而為鑒定結論提供可靠依據。但在進行活體檢查時,尚存在以下不足之處,即:檢查不夠全面,僅結合被鑒定人損傷情況予以活體檢查,并未檢查、記錄干擾本次鑒定的隱形體征及陳舊的陽性體征。此外,部分檢查結果有誤差,而這種檢查結果也可對鑒定準確性造成影響。部分活體檢查還存在解剖部位表述錯誤的情況,較易對鑒定結論造成影響。
目前,受傷病關系不清、醫療過錯、當事人鬧訪等情況所致,司法鑒定機構為減少自身麻煩多以技術水平有限而將案件退回人民法院。但因案件本身專業性強,若無相應鑒定無法予以處理導致人民法院也難以做出最終定論。此外,目前我國人民法律意識雖有提升,但仍存在無理鬧事情況,致使部分審判人員不斷放寬重新鑒定的條件,導致鑒定受到影響甚至出現司法不公情況。
在進行傷殘鑒定時,須按照技術性法規/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技術規范與領域多數專家認可的技術方法順序對人身傷殘進行司法鑒定,以最大程度保持司法鑒定公平、公正。相關部門也應互通,結合部門實際情況,相互之間完善同傷不同殘疾程度的情況,以最大程度確保標準統一性,進而減少傷殘鑒定的矛盾性。
《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中明確了“殘疾”定義,即人類機體器官出現功能障礙或破壞時,個體難以在當前臨床條件下保障正常工作與日常生活,且失去了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相關鑒定原則上將損傷治療的實際成效或結局作為基礎,評價人類機體器官或功能情況,并對殘疾、損傷間因果關系予以合理分析,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司法傷殘鑒定。鑒定時機則于原來損傷部位在臨床治療成效得以穩定后予以開展,即醫療終結。因此,鑒定時機可于被鑒定人外傷出現3-6個月內進行,一般以6個月時最為理想。
《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中已經明確了傷病關系處理方法,即:在損傷與原有病痛共存時,須對殘疾、損傷后出現的因果關系予以全面分析。在損傷導致殘疾后對因果關聯性間差異予以明確,并進行完全、主要、次要及沒有等相關關系闡述,并在確定損傷情況沒有作用時,不評定損傷所致殘疾等級,僅需按照具體殘疾情況對等級予以明確。同時,須對損傷與殘疾間因果關系予以表明,且不可模糊處理,以利于鑒定準確性。
《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中表明,被鑒定人在和兩處及其以上的殘疾程度等級相符時,須在進行具體鑒定時對殘疾程度予以明確標明,即存在一處損傷致殘的為一處殘疾,存在多處損傷致殘的為多處殘疾。同時,《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中表明,相同部位存在殘疾情況,不可按照本標準條款進行鑒定,比如,被鑒定人腹部損傷致使小腸穿孔,須予以修補手術,在進行傷殘鑒定時,有關胃腸道標準表明,腸為人類集體腹腔全部腸段,若被鑒定人鑒定為小腸部位存在兩處穿孔,那么標準是在相同位置不可定位為兩處傷殘。
《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中表明,若傷殘所致原因未歸納進本標準內,則須按照傷殘具體條例對傷殘程度予以明確。基于此,相關鑒定人員須謹慎運用“比照原則”進行鑒定,遇到類似案件應全面了解案件情況,對案件進行充分分析,再由經驗豐富的鑒定人員進行鑒定,切不可濫用。
在進行司法傷殘鑒定時,須相關部門及責任人具備較高專業醫學知識,還需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并能夠結合自身經驗與法律法規等,嚴格按照相關鑒定標準對被鑒定人傷殘情況予以鑒定。同時,在進行具體鑒定時,還需結合被鑒定人傷殘情況,對傷殘發生原因予以分析,明確因果關系,確保傷殘與損傷相符,以利于司法傷殘鑒定質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