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為軍
(江蘇少平律師事務所,江蘇 蘇州 215500)
在生產要素越來越多元的當下,無論是企業經營、日常生活還是學習工作,均有出現糾紛的可能。作為處理民事糾紛的核心依據,民商法涉及的連帶責任制度,在為受害人權益提供保護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在應用相關制度時,仍有亟待解決的問題,導致其作用無法得到應有發揮。由此可見,針對現存問題確定落實優化策略十分必要,這也是本文所討論的重點。
民商法指的是民法及商法。現階段,國際社會對二者關系的認定方式有兩種,分別是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其中,民商合一指的是商法涵蓋在民法范圍內,民法作為商法的母法而存在,對商法起統率及指導作用,對民法而言,商法所扮演的角色應當是特別法或子法[1]。民商分立指的是民法及商法為相互獨立的兩個部門法,分別對民法典、商法典進行制定,德國和法國所采取體例便是民商分立。
結合民法的發展趨勢及社會要求可知,我國所采取體例為民商合一。民法分為人身法、財產法,人身法又分為親屬法、人格權法,財產法的內容則涉及債法、物權法兩方面。基于民法所頒布成文法律規范,不僅有民法總則,還包括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等。證券法、企業法和保險法均屬于商法,相關成文法律規范的代表,還包括票據法及合伙企業法。由此可見,在對商品經濟關系進行調整方面,民商法發揮著重要作用,二者均屬于私法,內在聯系十分密切,商法應用原則為民法合理應用提供指導,對民商法進行研究自然很有必要。
連帶責任又被稱為連帶債務,屬于民事責任。對存在債權債務關系的民商事活動而言,連帶責任的作用主要是為債權實現提供保障,多見于法規、法律以及司法解釋,強調對雙方和三角度關系進行準確解釋。相關制度的適用對象為合伙人(合伙人的人數應達到或超過兩人),如果在以合伙人的形式組織并開展各類經濟活動期間,由于內外因素影響而出現經濟損失,則各合伙人均要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這便是連帶責任制度的重點[2]。
相關責任的構成要點如下:首先是連帶責任人數量不得少于兩個。其次是連帶責任對應債務不可分。再次是債權人、連帶責任人之間有不可分債和債務關系存在。最后是連帶責任客體為種類物。
研究表明,在各類訴訟案、民事糾紛中,與財產損失、經濟糾紛相關的案件,其情況往往較其他類型案件更加復雜,基于連帶責任對此類案件進行判斷,較易出現以下情況:其一,合伙人整體組織并開展經濟活動,使受害人利益受到損害;其二,合伙人個體組織并開展經濟活動,使受害人利益受到損害。其中,對涉及第二種情況的案件、糾紛進行處理時,極易產生負面影響,應當引起重視。
民商法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連帶責任相關制度所存在問題加以解決,可為民生問題的解決提供幫助。
民商法分為民法及商法,對案件、糾紛進行處理時,實體法和民商法間往往有共通的內容存在。民商法所涉及內容較實體法更加寬泛,僅憑借民商法相關條例,通常無法保證各類案件均得到準確判斷,只有對二者進行結合,才能獲得完善且有實際意義的法律體系,確保各類案件均有可供參考的依據。在應用民商法時,相關法律聯系不充分的問題始終存在,連帶責任制度所具有作用,通常難以得到應有發揮。
實體法對民法內容的說明較民商法更為具體,基于民商法對訴訟案、民事糾紛進行處理,通常要參考實體法相關條例,才能做到準確判斷案件及糾紛性質。而制約連帶責任相關制度作用發揮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在連帶責任方面,民商法對其內涵的解釋并不具體;二是實體法、民商法的聯系有待加強。要想使連帶責任所涉及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當務之急便是做到充分聯系相關法律。這是因為在經濟發展速度極快的當下,生產要素數量持續增多,對法律內容進行調整是大勢所趨。要想使實體法、民商法的聯系更加密切,一方面要修訂民商法內容;另一方面要調整實體法涉及連帶責任的條例[3]。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常見訴訟案、民事糾紛的類型和情況往往存在明顯差異,雖然適用性是法律的根本屬性,在對案件、糾紛進行處理時,要想使法律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發揮,前提仍是保證法律與實際情況相符。在應用民商法涉及連帶責任的相關制度時,既要為受害人利益提供保護,還要確保審理過程公正且公平,通過準確劃分債權人所具有連帶責任的方式,使案件審理更加準確,保證糾紛問題可盡快得到解決。由此可見,根據情況對制度進行細微調整,保證其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不僅對民商法的執行有重大意義,在保護受害人權益方面,同樣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
對民商法而言,連帶責任制度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由于相關規定的內容不明確,僅憑借民商法審理案件或處理糾紛,較易出現代理人責任及時效性判斷失誤的問題,加之連帶責任適用體系仍存在漏洞,致使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時,各主體對相關規定的認知和理解有所不同,案件審理難度大大增加。由此可見,對連帶責任體系進行優化,可使相關制度所具有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具體來說,該體系所存在問題,主要是連帶責任不明確,一方面是對連帶責任所具有時效性進行判斷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在理解連帶責任所涉及概念方面,較易出現理解偏差。要想避免以上問題出現,關鍵要從三個方面出發,確保所建立責任體系完善且有實際意義:一是詳細規定連帶責任相關內容。例如,該責任的涉及范圍和訴訟主體,使相關制度成為對案件進行處理的主要依據。二是從受害人的角度出發,根據其對合伙人所提出訴訟的情況,劃分可以使用連帶責任的范圍,為受害人權益提供保障[4]。三是對審理相關案件的常見問題、防范措施納入責任體系,為民生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通過分析可知,僅憑借民商法關于連帶責任的相關制度,極易由于合伙人整體及個人給受害人所造成影響不同,導致案件判斷出現失誤。受害人提起訴訟時,通常會將一部分合伙人作為索取賠償的對象,民商法缺少上述情況所涉及的條例。由此而帶來的問題,便是主體關系劃分不明確。
社會變化給法律適用范圍、條例規定所產生影響極為深遠。隨著科技的發展,企業類型變得更加多元,發生民事糾紛的批次也有所增加。作為對民事糾紛進行判斷并加以解決的核心依據,民商法對訴訟主體的定義自然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對民事糾紛而言,要想盡快確定連帶責任,關鍵是要準確掌握訴訟主體關系,這也是解決相關制度所存在問題的主要手段之一。針對債權人所制定責任制度,其內容往往與共同侵權人存在密切聯系。在合法利益受損后,受害人通常會通過提出訴訟的方式,要求合伙人給予自身相應的賠償,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的合伙人,又被稱作“共同侵權人”。
對民事糾紛的處理而言,在確認主體關系時,法院既要明確主體需要履行的權利、義務及責任,還要對相關人員的連帶責任進行劃分。關于確認債權人責任,在沒有明確主體關系的情況下對民商法加以應用,極易出現共同侵權人責任未得到有效認定的問題,要想使案件、糾紛得到處理,關鍵是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對債權人責任加以確定。在落實相關工作時,有兩方面內容要引起重視:一是視情況對侵權行為法的規定進行完善;二是從分類認定的角度出發,準確劃分債權人責任,確保對民商法加以執行時,連帶責任的相關制度可發揮出應有作用。真正做到即能讓受害人損失得到補償,又可以讓違法行為得到嚴懲。
通過上文的分析能夠看出,對民商法而言,連帶責任相關制度所發揮作用十分重要,要想使相關制度所具有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關鍵是要明確阻礙制度應用的問題及成因,通過充分聯系相關法律、根據情況調整制度、建立完善責任體系和確定訴訟雙方關系,使法律體系逐漸趨于完善,為建設發展社會工作的有序開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