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昱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首先,我國刑法對公訴案件中的受害人并沒有給予上訴的權利。然而如果自訴人作為被害人的話就擁有上訴的權利。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及法定代理人對一審判決有異議時,有權利申請人民法院來提出抗訴。但公訴案件中的受害人如果對一審結果不服,并沒有上訴的權利,只能請求抗訴,從而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受害人對犯罪者的追訴權。
其次,不能明確受害人委托代理人的權限。盡管受害人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可以有一定知悉權,并可以參與到相關案件中去,但是范圍有限。這便形成了原告與被告的委托人權限的不平等、不公平的局面。因此被害人如果對審判結果不服,提起上訴的概率很小。
再次,我國《刑法》規定,如果人民檢察院維持原判并決定不起訴的,受害人有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權利。但是如果公訴轉自訴,受害人很可能因為缺少證據而不能達到預期結果。
最后,在刑事附帶民事的選擇中,被害人的權利不夠。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有利也有弊,將國家的公權介入到民事案件中,可以利用國家強有力的武器,給予被害人大力度的幫助,使被害人的權利得到保障,增加效率的同時減少訴訟的費用。但是這個體系并不完善,過度以國家利益為重,被害人的利益便會顯得微不足道。
目前,我國對于受害人的經濟補償主要是犯罪者的賠償方案,但是該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國刑事附帶民事案件“依附性”較強,要以犯罪者的行為判定是否構成犯罪為依據,必須遵循一般刑事案件的法律規定。因此,受害者的經濟求償權就會被制約。具體方面如下:
1.被害人在民事訴訟中所提供的證據往往不能符合刑事案件的標準,所以說,民事訴訟成功并不能代表公訴案件獲得勝利,但是如果刑事案件失敗就一定代表民事案件失敗,因此受害人就不可能得到經濟補償[1]。
2.為了提高訴訟效率,往往把民事和刑事放一起審理,但是民事部分就缺少了相應的獨立性。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刑事部分占主導地位,作為附屬品的民事部分的審理就顯得微不足道,以調解為主,致使被害人的經濟賠償得不到保證。
3.把對被害人的經濟賠償的訴求全部依附在國家的追訴中,會使得國家懲罰、追訴罪犯,經濟求償不能被平等對待。
4.在賠償問題中,僅僅要求罪犯對物質損失的賠償,卻忽略了受害人的精神損失。
5.由于目前社會情況的復雜多樣性,我國現階段的賠償制度并不能使受害人得到的賠償利益最大化。首先,在一些實際案例中,執法人員常常以犯罪嫌疑人的經濟情況作為賠償受害人經濟損失的依據,如果犯罪嫌疑人的經濟狀況較差,那受害人就不能得到相應的賠償,或者只能得到較少部分的賠償。其次,根據近幾年,我國的犯罪數據顯示,每年都有兩百多萬起犯罪事件的發生,但是偵破的案件還不到一半,由此可見,我國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被害人不能得到有效的補償[2]。即使犯罪嫌疑人被抓捕歸案,也不一定能夠有能力對被害人給予賠償,比如,被判死刑的犯人,本身就沒有賠償能力的。犯了搶劫罪,被抓捕歸案時錢財已經所剩無幾,長期的牢獄生活,使他根本沒有償還的能力。
同樣作為訴訟案件的當事人,受害人理應獲得對等甚至更多的權利。在我國的《刑法》中規定,犯罪嫌疑人的律師可以從案件審理日開始,對包括與案件相關的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等進行復制、摘抄和查閱,也可與犯罪嫌疑人進行見面和通信。在征得相關部門和個人同意后,獲得與本案相關的證據,同時還可以向法院提出采集證據及調查取證的請求。但是這些權限對被傷害的人卻沒有開放。我們未來應該做到的是完善制度,使受害人可以獲得更多的權利。
所謂犯罪追訴權,就是對被害人權益起到保護作用的憲法和法律所給予的一項程序性權利。受害人的追訴權和國家職權是受害人權利的基本保障。更要讓被害人有監督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審理案件過程的權利[3]。
被害人可以針對公安機關不立案,檢察機關不起訴要求加大申訴力度,亦可以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向上一級的機關提出異議,或者向具有監督職能的檢察機關進行申訴。對于復議或審查的結果,受害人應享有知情權。被害人有權向更高一級的法院或者檢察機關提出對檢察機關不起訴的決定進行評判裁斷。使公安及檢察機關的權利得到制約,從而使國家的追訴權得到更準確地應用。
建立一條被害人在案件審理中可以協同公訴人對犯罪嫌疑人追加訴訟權利的規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事實,以及相關的刑事責任都是構成刑事案件的重要依據。在刑事案件中檢察機關對于犯罪分子的追訴其主要意義在于保護受害者人身和經濟權益。但是,如果受害者可以參與其中的話,在公訴的活動過程中進行詢問、論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相應幫助。對于現在許多案件的審理,大多數都不能以被害人的主訴為主要依據,而是以國家司法機關的訴訟為主。因此,被害人作為國家司法機關協助體系可以輔助公訴機關的權利要寫進相關規定的立法里。
要想使錯案發生的概率降低,就必須要增加受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能夠申訴的權利,如果上訴的權利被削減,對于案件的準確性很難保證。建立針對一審結果的監督體系,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護受害人的權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雖然受害人在法律規定中享有申訴的權利,但是,目前的法律體系還不能夠對被害人的權益很好的進行保護。由于被害人的利益不能與國家利益相提并論,所以國家機關在保護被害人的利益時出問題在所難免。只有給予受害人一定的權限,才能夠保證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司法機關審理的案件中,受害人和他的委托代理律師,如果對一審判決的結果持有異議,同時提起的訴訟又被駁回的情況下,被害人應該有再次上訴的權利,以降低司法檢察機關產生錯誤的概率。對于實現民主訴訟以及保護受害人自身的利益意義重大。
如果出現被害人受到嚴重傷害,而犯罪嫌疑人無法提供相應賠償的狀況,國家可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一部以補償對象、補償范圍和補償金額為標準的法規,使被害人的受保護制度更權威、更專業。具體措施如下:
1.需要補償的人員和范圍。由于目前國家國民眾多,地域程度不同,致使被害人數眾多,每個被害人都需要補償,國家經濟狀況也不允許,因此補償對象也要具體劃分。可分為對被害人的家庭及生活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障的、主觀意義上的犯罪、給被害人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罪嫌疑人不能提供相關補償的、對于被害過程中被害人沒有責任的、犯罪嫌疑人隨機傷害被害人與之沒有關系的等情況。
2.具體補償數額大小。要根據被害人受到傷害程度的大小來給予賠償,對于一些因過失使受害人受到傷害的,可以由保險公司提供補償,或由肇事者直接賠償的可以不予賠償,已經獲得其他法律或者相關賠償的可以不予賠償。
每個國家都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國情,深入調查取證并參考相關法律法規以及一些行為標準,根據被害人的性質、狀況以及受到傷害的程度的大小作出相應的一些設計,使受害人的權益更有保障[4]。
由于我國現階段對于刑事被害人的補償援助體系還處于萌芽階段,并沒有相應機構來為被害人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服務,我國法律援助的資源在被害人援助的方面供不應求,因此我們更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培養大量心理、法律、醫療等全能型人才,以及更正規更系統的機構來為被害人提供更細致、周到的服務。被害人更應該享有可以參與訴訟的權利,可以使受害人能夠將自己的訴求完整表達出來,對偵查機關要享有監督、參與和知情的權利,由此更有效地遏制舞弊徇私等違法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