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巍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針對刑民交叉案件的具體處理形式,我國在相關的法律文件中有明確的規定,其中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等內容。
刑民交叉案件的司法實踐,相較于單一的刑事案件或者民事案件來說,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中一類刑民交叉案件指的是,案件中所發生的法律事實,既有涉及刑事法律關系的部分,又有涉及民事法律關系的部分,法律事實牽涉到了兩種法律關系范疇,但是法律事實之間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牽連關系而導致的刑民交叉案件。還有一類刑民交叉案件指的是同一個法律事實所涉及的法律關系難以明確判定是刑事法律關系還是民事法律關系而導致的刑民交叉案件。由于法律事實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差異性,公檢法三個部門之間對于同一個案件性質的判定難免會出現分歧。此外,由于同一法律事實同時涉及了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這兩種法律關系的也可以直接被判定為刑民交叉案件。這一類型的刑民交叉主要是源于法規之間的競合。
所謂的“先刑后民”實際上指的就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如果發現案件涉及了刑事犯罪等相關內容,那么就應該在偵查機關對涉及的具體刑事犯罪內容核查清楚之后,交由法院對相關的刑事犯罪內容進行審理。之后才能夠再結合相關的民事犯罪行為進行審理。或者說,在法院審理刑事犯罪行為的過程中附帶進行民事責任的審理。但其實,并非所有的刑民交叉案件都適合“先刑后民”的審理制度,有的反而是采取“先民后刑”才能夠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因此,針對刑民交叉案件來說,無論是采取“先刑后民”還是“先民后刑”抑或是“刑民并行”,都應該結合具體案件的具體特點進行具體分析。具體來說,當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結果不會因為訴訟順序產生影響的時候,法院可以優先采取“刑民并行”的審理制度;但是當民事訴訟的結果需要以刑事訴訟的結果作為依據的時候,法院就必須采取“先刑后民”的審理制度;與之同理,當刑事訴訟的處理結果需要以民事訴訟的處理結果作為前提的時候,法院則應該采取“先民后刑”的審理制度[1]。
結合我國《刑法》中的相關規定,其中要分別按照五年、十年、十五年以及二十年這四種犯罪追訴時效進行案件的審理,所謂的時效其實指的就是從犯罪之日開始或者從犯罪行為終結之日開始計算,并且被害人能夠在追訴期限之內對相關犯罪行為提出控告。與此同時,由公安機關或者司法機關不予追究的案件,以及公安機關或者司法機關在受理案件之后出現了逃避偵查、逃避起訴以及逃避審判等情況的案件,可以不受追訴時效的限制。而相關的《民法典》中針對訴訟時效的規定卻與上述《刑法》規定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民法典》中,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其提出訴訟的時間必須在兩年之內,針對身體受到傷害索要賠償等類似案件的時候,訴訟時效則縮短為一年,此時的訴訟時效指的是從受害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的時間開始起算。
比如,為了能夠有效處理與解決刑民交叉案件中的訴訟時效沖突,相關部門可以結合不同案件的審理特點與審理程序采取適當的“訴訟時效中止”等策略進行應對。在整個過程中,尤其是針對采用“先刑后民”原則進行審理的刑民交叉案件,出于對被害人利益的最大程度保護,以及實現對犯罪行為的最大程度打擊,被害人在刑事案件部分的內容審結完畢之后,在單獨提出民事訴訟的時候,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中止事由”來爭取一定的訴訟時間,從而確保民事訴訟審理期間不會超過訴訟時效。與此同時,針對刑民交叉案件中附帶民事訴訟這一環節,相較于一般的民事訴訟,附帶的民事訴訟屬于相對比較特殊的民事訴訟類型。結合相關法律文件中的規定來看,特殊規定往往可以優先于一般規定進行處理,即附帶民事訴訟這一特殊民事訴訟可以適用刑事訴訟中的“追訴時效”規定。即只要刑民交叉案件中的刑事訴訟時間沒有超過追訴時效并且依法成立,那么所提出的附帶民事訴訟自然就不會超過訴訟時效[2]。
從理論層面上來分析,刑事訴訟過程中和民事訴訟過程中所認定的法律事實應該是保持一致的。然而,現實中刑民交叉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很可能出現刑事訴訟的法律事實與民事訴訟的法律事實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問題,進而導致出現無法自洽的刑民判決。之所以會發生上述的情況,主要原因還是在證據制度方面,刑事與民事之間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其中在證明對象的角度來看,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如果只有被告一方的供述,沒有其他證據內容,那么就不能夠直接認定被告犯罪;但是在民事訴訟的過程中,只要當事人一方自認了相關事實,那么這部分法律事實就可以被認定為免證事實,法院也可以直接根據這部分事實進行判決。針對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證據制度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并不能寄托于一套絕對統一的證據制度來化解,而是應該結合不同刑民交叉案件的具體特點進行具體分析。
比如,針對刑事訴訟證據制度與民事訴訟證據制度之間的差異與沖突,相關部門可以適當采取“強制性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模式進行審理。在整個過程中,通過在刑事訴訟中附帶民事訴訟,能夠貫徹落實刑事訴訟在前、民事訴訟在后的審理原則。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刑事訴訟通常都會有國家公權力的直接介入,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各類證據的獲取,從而給予被害人最大限度地保護。通過采取強制性的附帶民事訴訟模式,已經在刑事訴訟中得到肯定的法律事實會直接成為民事訴訟中的免證事實,在為民事訴訟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刑民交叉案件的審理效率。與此同時,當事人還可以采取另案起訴的方式分別進行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在另案起訴的模式下,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都能夠使用各自的證據制度,從而避免相關證據沖突的情況出現。
結合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產生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該條規定十分明確地將精神損失這一類別排除在了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之外。但是在民事訴訟案件中,進行精神損失賠償,是極其常見的現象。因為在民事糾紛中,很容易出現侵犯對方肖像權、榮譽權、隱私權的事件,而一旦損害到相關人的上述權利,受害人就可以依法提出精神損失賠償。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即使沒有侵犯,而是在未取得肖像權人允許的情況,公開使用其肖像的,肖像權人也可以要求對方進行賠償。
刑事賠償與民事賠償的區別很多,最明顯的就是負責賠償主體的不同。刑事賠償中,負責賠償的主體是國家;而民事賠償中,負責賠償的主體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單位和組織。兩邊的賠償范圍也不盡相同,對比《國家賠償法》和《民法典》,刑事賠償的范圍要比民事賠償窄得多。在《國家賠償法》中,明確規定了受害人能夠取得賠償的16種情形,同時也列舉了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9種情形。此前,國家賠償僅針對直接損失和財產損失,并不會對精神損害進行賠償,不過在之后的修改中,對于侵犯人身自由致人精神損害的,是需要進行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舉措的。如果后果非常嚴重,還要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相較于刑事賠償明確要求是侵犯人身自由的情形,民事賠償中能夠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相對較多,不需要達到侵犯人身自由的程度。
結合上述不同的法律規定,可以推想在刑民交叉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難免會存在各種沖突,但是刑民交叉案件作為一類比較特殊的案件,在出現沖突的時候還應該結合案件的不同情況進行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