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欣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 浙江 臺州 318020)
幼兒學習品質最早由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NEGP)提出,是影響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綜合性品質,具體表現為學習的傾向、態度、習慣和風格[1],指幼兒使自己獲得各種技能的過程。幼兒學習品質受幼兒周圍各要素的多重影響。本研究基于生態系統理論,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研究涉及幼兒在學習活動中體現出的學習品質。從A幼兒園中二班的幼兒中選擇一名幼兒作為研究對象:男孩,5歲,獨生子。研究對象平常在班中與同伴交往較為活躍,會與老師主動接觸,并做出積極回應。
采用時間取樣觀察法,選擇幼兒區角活動時間進行觀察,紀錄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同時,采用事件取樣法,收集能明顯體現研究對象學習品質的行為,并對其環境及幼兒語言、行為進行詳細描述;另外,通過與教師的隨機訪談,將訪談記錄作為背景資料,進一步豐富個案研究。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體存在于一整套相互影響的環境系統中,各系統中的要素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個體的發展。其中,教育要素從多方面影響著個體的發展歷程。[2]這為我們探討學前兒童學習品質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分析框架。研究發現,學習品質作為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綜合特征,同時受到微觀系統、中介系統、外在系統、宏觀系統和時間系統的影響。
以幼兒為中心,其所處的微觀系統主要包括社區、幼兒園與家庭。幼兒自身的特點也成為學習品質的主要影響因素。本研究對微觀系統的討論主要從幼兒本身、家庭、幼兒園、社區四方面展開。
1.幼兒本身
從幼兒本身出發,影響其學習品質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幼兒的年齡差異和個體差異上。由于本研究中采用的是個案觀察,因此對幼兒年齡特點不做分析。
幼兒的個體特點主要包括性別、智力水平、氣質類型、學習風格等。以下片段是幼兒在科學區的自主玩色游戲:
幼兒響應同伴的邀請,從筐中拿出了裝著藍色色素水的瓶子,在空中搖晃了兩下說:“藍色。”在拒絕同伴的幫助后,他小心擰開瓶蓋,將藍色的水倒進量杯,隨后指著桌上的宣紙說:“接下來選紙!我選這個。”并嘗試將一個紙條同時浸入三種顏色的量杯里,但未成功,向同伴求助,同伴并未給予回應。無奈之下,找出了合適的沙漏開始計時,看著沙漏的進度,并觀察著同伴的紙條的染色進度。沙漏漏完,紙條染色完成,卻仍不見同伴回來,幼兒著急地向老師求助。
分析上述活動實錄片段可以發現,從學習風格上來看,研究對象是個視覺型學習者。他能仔細觀察色彩變化情況,不斷比較沙漏時間和紙條變色程度,并能向同伴轉述觀察結果;另外,研究對象屬于場依存認知風格,雖然在整個探究活動中主動參與,但探究的進程以另一位幼兒為主導,包括選擇顏色、什么時候使用沙漏等問題上,研究對象一直采納同伴的建議。待同伴離開去吃點心時,研究對象沒有主動做過決定,而是在老師的建議下多次翻轉沙漏,幫助同伴記錄時間。可見,研究對象在活動中較少有自己的判斷與決定,多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從幼兒的智能差異上,主要依據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來分析研究對象的合作行為。在本案例中,對幼兒合作行為產生直接影響的主要為言語智能和人際智能。幼兒言語智能影響著幼兒和他人的交流,進而影響幼兒合作行為的發生。案例中研究對象愿意和同伴交流、協商,并主動將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告知同伴和老師,證明研究對象有一定的語言智能支持其發展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關于幼兒的人際智能,已有研究表明,幼兒在交往過程中的合作行為的產生和體驗,直接受其交往技能策略的影響。研究對象在活動中樂意與同伴和老師主動交流,并且密切關注同伴的活動,其人際智能對他進一步與他人發展合作行為奠定良好基礎。
2.家庭
家庭是幼兒最主要的成長生活環境之一,根據以往研究,主要從親子關系、父母對學習的認識、父母教養方式及家庭背景四個方面對幼兒的學習品質產生影響。通過訪談了解到,研究對象與父母之間關系比較親密,具備安全的依戀關系,同時,父母嚴謹的教養方式造就了研究對象在學習中堅持、熱情的好品質。從教師提供的信息中可知,研究對象的父母均從事教師職業,對孩子多嚴格要求,少鼓勵。已有研究表明,父母的鼓勵能促使孩子獲得更強烈的內在學習動力[3],且啟發誘導的教養方式能使幼兒表現出更強的好奇心、興趣、想象與創造力[4]。由此可以解釋為何研究對象在學習中能表現出較好的堅持性,卻在創造力、想象力及活動的主導力上較為欠缺。
3.幼兒園
幼兒園是微觀系統中的關鍵要素之一,幼兒園正是通過師幼互動來影響幼兒的學習品質。觀察中,教師常主動與幼兒交流,提供支架幫助幼兒提升能力,班級幼兒也愿意與老師主動溝通,可見班級中師幼關系較為密切,這有利于幼兒積極情感、主動性及學習興趣的正向發展。[5]
4.社區
社區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的提供與整合之中。公園、博物館、體育場的投入與開放,專門為幼兒提供的寬闊活動場地、娛樂設施等,均為幼兒提供了解外界的多元視角。從訪談中可知,對象幼兒經常會在父母的帶領下去周邊的博物館、體育場等公共空間。社區提供的公共資源為幼兒提供了更寬廣、更多元的學習視角,對幼兒學習的專注力與主動性、交往中的合作意識與自信心、對待新事物的求知欲與探索欲都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中介系統是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相互聯系的微觀系統構成的,通過微觀系統間接影響幼兒的學習品質。在本研究中,間接影響對象幼兒學習品質的中介系統形成于家庭和幼兒的聯系、家庭與社區的聯系及幼兒園與社區的聯系之中。
家庭與幼兒園之間構成的家園共育合力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品質。父母的積極參與、家長與教師建立起的密切伙伴關系讓幼兒獲得支持,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正向預測幼兒的學習品質。
家庭與社區聯系形成的中介系統以社區資源為橋梁,形成家庭與社區間的良性互動,從而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研究表明,常被家庭成員攜帶外出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更強的創造性。[6]105研究對象所在社區的公園、博物館、科技館等能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自然、探索世界,深受幼兒喜愛。在研究對象與同伴的談話中,經常會有全家人一起出游的分享,而親子出游能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一對一的指導作用,且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社區與幼兒園形成的中介系統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形成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相較于幼兒園,社區能提供的資源更為多元,幼兒園與社區互動,可以幫助幼兒與教師跳出時間、空間及課程的限制。研究對象所在的幼兒園有效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美術活動、大班幼兒軍訓體驗活動等,對提高幼兒創造力產生積極影響。
相較于微觀系統與中介系統,外在系統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影響更為間接。本研究中,外在系統指圍繞著幼兒的社會背景,表現為家長的工作、社會福利、社區服務等。其中,家長的工作地點與性質關系到他們是否有時間參與孩子的學習與發展,而父母的關注與參與、陪伴與鼓勵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目的性、求知欲、專注力等品質產生影響。研究對象母親所從事的工作會直接影響到她是否有時間參與孩子在幼兒園中的發展,進而影響微觀系統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另外,社區服務與社會福利制度對幼兒,尤其是處于不利環境幼兒的學習品質的影響尤為明顯,若幼兒所處的環境缺乏基本的生存保障與必要的學習條件,其學習品質的發展將寸步難行。
宏觀系統涵蓋面更廣,對幼兒產生的影響必然更為深遠。本研究中,政策和文化是宏觀系統下對幼兒學習品質產生影響的兩個主要方面。
國家政策具有導向作用,反映著國家與國際學前教育領域的重點與熱點。教育政策引導著幼兒園課程開發與建設、幼兒教師教育教學重點方向。《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對幼兒學習品質的明確表述,使培養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成為國內幼兒園近8年來學前培養的方向標。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兒會有明顯的個性區分,進而對學習品質產生影響。有研究對比了日本與美國一年級兒童的學習品質,結果顯示,日本兒童比美國兒童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多的堅持性,這與兩國文化差異息息相關。
相對來說,時間系統是動態的過程,關注的是人一生中的每一個過渡點。上述內容所述的各系統與幼兒學習品質的關系正是通過時間系統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影響幼兒學習品質的生態關系網里,時間系統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探討:一方面來自幼兒個體內部因素,學習品質中關于專注與堅持的品質隨著幼兒的生理成熟而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則來自幼兒周圍環境的發展變化。時間的推移、父母職業的變化、家庭結構的變更、居住環境的改變等均影響著幼兒的學習態度與行為傾向。研究發現,處于不良家庭環境中,如單親家庭、離異家庭中的幼兒在活動中常表現為積極性較低、求知欲較差,同時存在擾亂課堂秩序等行為,其推理、比較等認知能力的發展也落后于完整家庭中的幼兒。[6]105研究對象在學習活動中較為積極、主動的表現,與其完整、和睦的家庭氛圍緊密相關。
本研究從個案入手,探討了以幼兒個體為中心輻射開來的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在系統、宏觀系統及時間系統對幼兒學習品質形成與發展的影響。這些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共同影響著幼兒學習品質的最終形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