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添鈺
(中共牡丹江市委黨校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十四年的冰天雪地、風吹日曬,十四年的艱難困苦、流血犧牲,東北抗日聯軍共遏制住日偽軍七十余萬的兵力,為全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抗聯戰士們用信念與鮮血共同譜寫了蕩氣回腸的戰斗樂章,唱響了激情澎湃又響徹黑土地的嘹亮戰歌。當前,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東北抗聯精神依然綻放著耀眼的光芒,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大眾的精神之基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東北抗聯精神在廣袤的東北黑土地孕育而生,是中國各族人民及反法西斯同盟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艱苦歷程中所凝聚的巨大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獨立的偉大斗爭,是東北抗日聯軍與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捍衛民族氣節的強大戰斗精神。遙望歷史,1935年,由于上海中央局遭到重大破壞,東北抗聯與中共中央失去了聯系,此時缺乏統一領導的東北地區陷入到了艱難的境地,盡管裝備匱乏、資源短缺,戰士們憑借對環境的熟悉和對地形的靈活運用,獲得戰績,進一步豐富了東北抗聯精神的內涵,就是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與堅定的報國意志。
東北抗聯將士來自不同的民族與社會階層,當日寇入侵家園、燒殺掠奪時,舉國上下一片震動與嘩然。然而此時,國民黨政府卻放棄了抵抗,從東北撤退,東北失守的警笛拉響。國難當頭,無數仁人志士奔赴東北前線,以一腔愛國之情,為國、為民、為家扛起了歷史重任,積極投身到抗日斗爭之中。“東北抗聯精神是優秀革命文化的集中彰顯和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1]東北抗聯戰士以血肉之軀和智慧果敢構筑起了保家衛國的長城,將日寇主力困在東北地區。支撐東北抗聯戰士奮勇斗爭的是強大而深沉的愛國情懷,是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在黨的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懷著滿腔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斗爭,牽制了七十六萬日軍,消滅了十八萬日偽軍,彰顯出了中華兒女不畏強暴,深沉的愛國情懷,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面對日軍瘋狂的圍剿、堵截,抗聯戰士們憑借頑強的戰斗精神殊死抵抗,表現出了堅定且高尚的民族氣節。面對敵人的殺戮酷刑,他們沒有絲毫動搖,將解救東北人民,驅逐日寇的責任擔當與家國使命時刻牢記心中。“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跡,淋漓盡致地詮釋了東北抗聯精神所包含的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面對日寇的圍追堵截,8名英勇的抗聯女戰士,主動站出來吸引敵人的火力,幫助抗聯主力部隊擺脫敵人的追擊,直至最后彈盡糧絕的一刻,女戰士們仍然未被敵軍的勸降所迷惑,從未動搖抗日決心。她們毅然決定為革命獻身,隨即毀掉槍支,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集體挽手涉入烏斯渾河壯烈殉國。正是這些無懼生死的抗聯戰士,浴血奮戰在敵后戰線,將東北戰場上的日軍緊緊鎖住,以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與大愛,在東北這片土地上誓逐日寇,彰顯出了東北抗聯精神的氣度與高度。
十四年的斗爭真實地反映了東北昔日的社會動蕩,東北抗聯戰士們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和與日寇的殊死決戰,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有效地安定了民心。然而,為了消滅抗聯隊伍,日軍實行了經濟封鎖與所謂的“良民政策”,試圖將抗聯隊伍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徹底切斷。特別是1938年后,東北抗日武裝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戰士們的糧食一天天減少,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抗聯隊伍幾乎是斷絕了補給。戰士們在山林中只能食草根、吃樹皮、飲雪水。抗聯英雄楊靖宇在茫茫林海、皚皚雪原中,帶著隊伍與日寇浴血奮戰,戰到最后,楊靖宇孤身與敵軍死戰,面對敵人的勸降,楊靖宇不為所動,擲地有聲地怒喝:“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英雄楊靖宇寧愿站著死,不愿跪著生,壯烈犧牲后,他仍背靠一棵樹不肯倒下。當敵人將他的腹部剖開,卻發現里面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樹皮、草根和一些棉絮。堅定的革命信念支撐著英雄楊靖宇戰斗到最后一刻,這種英雄氣概真實地展現出了他崇高的革命精神。
東北抗聯精神包含歷史、教育及深厚的世界價值,蘊藏了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懷、無畏的頑強戰斗精神及開放的國際主義胸懷,不僅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精神與意志的縮影,更象征著各族人民拼搏戰爭的勇氣,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革命文化的深刻內涵,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東北抗聯精神均具有深刻的價值意蘊。
東北抗聯精神的情懷在深度、廣度、寬度上都是空前的,展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中國人民、中國軍人的偉大歷史擔當。東北抗聯精神的歷史意義,重點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國難當頭,東北抗聯戰士們勇赴前線,以保家衛國的抗爭信念,激發出東北地區乃至全中國人民的抗爭意識,促進中國人民意識覺醒,使東北人民積極支持抗聯,實現了軍民團結;第二,面對日寇,各族仁人志士集結在一起,在東北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共同銘記了一個各民族共同進退、風雨同舟的特殊歷史時刻;第三,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東北抗聯堅決聽黨的指揮,勇敢抗擊敵軍,確立了黨對戰斗的領導,并在實踐中印證了只有聽黨指揮才能打勝仗,才能建設好中國的真理。在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抗戰中,正是在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導下,各民族團結一致,使長白山至興安嶺處處燃起了奮力抗戰的烽火。歷史總是明確地將真理闡述在廣大群眾面前,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抗聯就是黨的領導在東北戰場上的鮮艷旗幟。無論在任何年代,東北抗聯精神蘊含的歷史價值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源泉。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大眾精神文化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抗聯精神具有豐厚的教育價值,是寶貴的歷史、人文與情感教育資源。當前,在網絡新媒體時代中,復雜的社會思潮激蕩及外來文化的滲透,沖擊著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及功利主義對大眾產生干擾,使部分人在面對多種誘惑和價值選擇時,理想信念出現動搖。而遙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聯,不管在怎樣艱難的環境中,人民與戰士們都牢固恪守無所畏懼、驅逐敵寇的信念。這些寶貴的戰斗故事,是教育當代人樹立正確價值觀、培育大眾崇高理想信念的寶貴教育素材。東北抗聯憑借與敵人斗爭的光輝戰績彰顯了廣大將士們奮勇抗爭、慷慨激昂的頑強戰斗精神,展現了東北抗聯精神對于大眾的強大教育能力。
歷史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幕,是從東北抗戰拉開的。可以說,東北抗戰并不僅僅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民族戰爭,更加是維護人類正義的國際性戰爭。“在十四年浴血奮戰的抗戰歷程中確立的東北抗聯精神是屬于華夏精神傳承的奇珍異寶,屬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在統一戰線的指導下,大批流亡到東北的朝鮮革命者及朝鮮群眾,加入了東北抗聯隊伍,在東北與日寇展開對抗。正是因為抗聯的頑強斗爭,將關東軍主力部隊牽制在東北,使其無法對蘇聯發起進攻,體現出了中國軍民團結一致維護國際和平的國際主義精神。1941年后,東北抗聯與蘇聯遠東軍開始了合作抗戰,中蘇兩國基于共同的政治信仰達成了友好合作,組成了同盟隊伍,共同開展東北地區的敵情偵查,為蘇聯紅軍與抗聯隊伍合力殲滅日本關東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面對共同的敵人,抗聯隊伍堅持統一戰線政策,以開放、包容、團結的理念,與朝鮮、蘇聯武裝隊伍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一同作戰,同仇敵愾對抗日寇,發揚了國際主義精神。不僅對對抗日本法西斯起到了重要作用,東北戰區更加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對維護世界正義,促進了各國和平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影響。
在新時代背景下,盡管戰爭年代已然遠去,但東北抗聯精神已然融入了中華民族的風骨之中,成為實現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指引著黨和砥礪奮斗、不輟前行。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筑牢大眾的精神之基。應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為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切實發揮出東北抗聯革命文化的教育優勢,不斷地促進大眾群眾樹立正確而崇高的理想信念。第一,加大東北抗聯精神的教育力度,以紅色革命展覽館、抗聯遺跡參觀講解等形式,促使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的大眾感受到戰爭歲月中的革命精神,使大眾在東北抗聯革命文化的熏陶中,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及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第二,以系統的專業教育對抗歷史虛無主義論調,時刻教育大眾勿忘國恥,培育大眾的歷史擔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與拼搏奮斗意識。第三,依托網絡新媒體及文化作品大力傳播東北抗聯精神,采用現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以短視頻、動漫、網劇等形式,采取嚴謹而不失詼諧的手法,將東北抗聯精神凝練進去,擴大東北抗聯精神的文化影響力。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在優渥的生活環境中,繼續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仍然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非凡的現實意義。抗聯隊伍恪守信念、頑強斗爭,以血肉捍衛者中華民族的靈魂與尊嚴,是紛亂年代的大眾精神支撐。而在新時代,東北抗聯精神依然發揮著教育和警醒的作用,時刻提示著人們居安思危,增強危機意識。第一,應以真實的東北抗聯戰斗案例和細節,生動地進行東北抗聯精神教育。將東北抗聯精神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全方位地展現和解讀東北抗聯精神。引導人們體驗和感受抗聯的艱苦環境,使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懂得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強化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的使命擔當”[3]。第二,現代社會的優渥環境,較之戰爭年代有著天地之差。在和平年代更應當培育大眾居安思危的意識。需進一步加強對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抗戰遺跡的維護和建設,建立網上東北抗聯精神學習基地。組織開展東北抗戰回憶座談會,邀請老革命家、專家學者暢談見解。此外,重點講述東北抗聯艱苦奮斗的過往,營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環境。
回顧歷史,東北抗聯在維護世界和平的人類抗爭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新時代中,仍應面向世界開闊視野,積極以東北抗聯精神為世界的發展而助力。第一,團結一致,加強合作。在抗聯時期,全國各族人民與世界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同與抗聯戰士們對抗敵人,這種國際友誼是十分寶貴的。當前,在弘揚東北抗聯精神中,要堅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發揮抗聯時期的合作精神,圍繞歷史文化加強與各國之間的交流,留存在珍貴的歷史資料,促進各國的友情活動。第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共同面對人類共同的危機。在世界領域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急時刻,應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凝聚國際力量共同抗疫。正如抗聯時期一樣,中國始終與國際社會一同攻克難關、攜手并肩。抗聯時期中國牽制住日本大部分主力軍,此次疫情期中國也最快遏制住了疫情,不僅對本國人民群眾的安全、健康負責,更加關切各國的疫情現狀,第一時間提供物資和技術,這是東北抗聯精神世界胸懷的體現。第三,以東北抗聯精神推動樹立大國擔當。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中國作為冉冉升起的東方大國,都始終從世界責任出發,承擔著促進實際額和平與發展的責任。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應進一步宣傳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領域展現出東北抗聯精神的情懷,通過交流與合作,為世界秩序的穩定做出積極的共吸納。
時光荏苒,東北抗聯的歷史已經過去,但抗聯精神仍在。東北抗聯精神反映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攜手的美好意愿,以及為了自由與和平不懈努力的鑒定信念。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東北抗聯精神將在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史冊中留下新的璀璨的一筆。新時代提煉東北抗聯精神的內涵與價值,再次綻放出東北抗聯精神的歷史風采,將東北抗聯精神薪火相傳,并不斷增添時代的新內容,進而釋放出東北抗聯精神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