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澤乾
(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抓手。我國是農業大國,在青年群體中農村青年占很大數量,由于城鎮化和信息化的不斷推進,農村青年思想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因此,要重點關注他們的思想狀況,并且加以適當引導。
鄉村振興帶來的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青年思政教育的完善提供了物質基礎。十八大以來,國家一直致力于解決好“三農”問題,經過多年努力,“三農”工作碩果累累并積累了非常多的工作經驗,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國家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很多政策優惠和強大的經濟支持,給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鄉村振興為農村青年思政教育提供了政治條件。良好的政治環境可以促進農村青年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對人們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和實現政治社會化具有積極的領導作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會影響人們的思想,在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過程中,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了社會主義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實現了農村政治生活的逐漸有序化,促進了農村地區的民主和法治建設,也為農村的進步和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政治條件。
農村青年思政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對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使他們堅持黨和國家的領導,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使他們充分發揮生產積極性、創造性,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農村青年思政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要想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必須依靠廣大農村青年投身于農村建設,農村青年所處的年齡段正是人生的黃金期,與此同時,鄉村的發展與建設也需要有新鮮血液的輸入。當前鄉村出現了很嚴重的老齡化、空心化的趨勢,大量農村青年進城務工,背井離鄉,脫離了農村建設。而留在農村的青年在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都與鄉村振興要求有著較大的差距。這就需要對農村青年的思想觀念進行正確引導,規范其行為習慣,引導他們腳踏實地地為鄉村建設提供動力,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實現自己的理想。[2]對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為農村發展培養人才,更可以讓更多農村青年認識到農村這片廣袤的土地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對農村青年進行思政教育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效落實的關鍵,在當前的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邊緣化的現象。一是農村基層領導干部仍未充分認識到在農村對青年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當前農村的工作中,基層領導重視的依然是發展經濟和日常的行政事務,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3]二是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業務水平普遍較低,農村思政隊伍缺少人才,并且結構不完善。非思政專業的工作人員在農村思政隊伍中占據了很大比例,他們教育文化素養、理論水平有限,使思政工作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經常淪為“面子工程”,也讓農村青年產生誤解和抵觸情緒。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普及力度不斷加大,但農村青年的科學文化水平仍然較低。因此,在開展針對農村青年的思政工作中,要求教育者要針對農村青年的特點,不斷提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尤其要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上結合實際進行創新,這對教育者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青年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4]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青年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一部分農村青年受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影響,集體意識被淡化,政治意識缺位,甚至出現了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動搖的問題。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在農村地區廣泛覆蓋,雖然有效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豐富了農村青年的文化生活,但也給農村青年帶來了很多封建迷信、淫穢色情、血腥暴力等低俗的閱讀內容。由于農村青年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分辨能力較差,這些負面的、低俗的內容嚴重影響了其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也降低了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農村青年思政教育的載體運用單一化。近年來,大眾傳媒技術不斷發展,雖然豐富了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但是農村的思政教育工作仍然采用的是開會等傳統載體。傳統載體多是單向灌輸,缺乏互動性和吸引力,容易激起農村青年的逆反心理。在農村開展思政教育,應該堅持不斷發展思政教育的載體,堅持與時俱進,以此來增強思政教育對農村青年的吸引力。
農村青年思政教育的方法選擇簡單化。在當前的農村青年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注重形式、大談口號、方法陳舊、脫離生活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目前,農村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單一,一味地說教和單向灌輸,缺乏主客體之間的雙向交流,更多的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沒有考慮農村青年是否可以接受。這種自上而下的教育方法缺乏趣味性,難以吸引農村青年的興趣和獲得認同。施教者不關注農村青年的實際需求,只是喊喊口號、發發文件,降低了農村青年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做好農村經濟建設工作,豐富農村物質生活,提高農民收入,是在農村對青年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經濟基礎。在鄉村振興戰略這個新的歷史機遇下,黨和國家致力于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各種補貼和優惠政策落實到農村,農村必須抓住這個歷史機遇,走出一條發展新路,夯實農村青年思政教育的物質基礎。
首先,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重點放在優質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上,加快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綜合發展。吸引農村青年回村就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有效解決鄉村空心化問題。
其次,物質脫貧是精神脫貧的基礎,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至關重要。實現精準脫貧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改善農村的物質生活必須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尤其是對農村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并且要因地制宜,結合農村的資源,大力發展農村優質產業,滿足農村青年工作需求,提高農村青年的生活水平,防止發生返貧現象。
最后,對農村就業創業的行動進行引導。在農村開展針對農村青年的專業技能和創新技能的培訓活動,引導農村青年樹立正確的經濟觀、法制觀、生態觀,鼓勵農村青年通過雙手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基層政府需要樹立就業創業的先進人物,宣傳先進事跡,推動農村就業創業的發展。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內容。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5]
基層政府是開展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完善的組織基礎。政府應加大人才、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對農村青年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基層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設施,為開展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場地。
政府應多開展針對農村的文化交流活動,讓科技、農業等相關部門深入到農村,進行農業相關技術的普及和農業知識的宣傳。利用農村現有的互聯網資源,搭建農村文化平臺,抵制互聯網上存在的一些低俗網絡文化,支持和鼓勵農村青年在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揚當地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學習新鮮的、正能量的知識,營造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通過環境的影響,提高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政府要做好宣傳工作,宣傳關于農業農村的先進事跡,給農村青年樹立學習的榜樣,提高農村青年參與思政教育活動的積極性。
壯大農村思政工作隊伍。在農村開展思政工作,完善的思政教育隊伍是開展農村思政教育工作的組織保證。加強農村思政隊伍建設要廣納專業人才,打造一支滿足鄉村振興需要的教育工作隊伍。通過政策扶持和產業發展不斷吸引各類專業人才加入農村的建設發展中,為農村青年思政工作的開展注入新的動力。完善和發展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制度,大學生村官學習能力強、思想政治覺悟高、創新意識較高,可以很好地改變僵化的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現狀,開闊農村青年的視野。同時也要加強對基層黨員干部的教育,使他們在思想道德、專業技能、科學文化等方面滿足需要,優化農村思政隊伍結構,完善用人制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能力。
提高農村思政工作者的專業素養。[6]農村思政工作者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著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是連接農村青年與黨和國家的重要紐帶。完善和發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考察和培訓體系,讓教育工作者不斷學習,提高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改善農村青年思政教育方法。在鄉村振興戰略這個新的歷史機遇下,農村思政教育工作要不斷地挖掘新方法、尋求新思路,推陳出新。一是農村青年的文化素養相對較低,在農村對青年開展思政教育時要加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對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空洞的理論灌輸,注意加強引導,讓他們參與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二是要堅持教育內容的嚴肅性與教育語言的藝術性相結合,結合農村青年實際文化水平,將嚴肅性的教育內容以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出來,讓農村青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進而實踐到自己的行動中。
擴寬農村青年思政教育載體。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深入了解農村及農村青年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育載體,可以提高農村思政工作的有效性。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在農村開展教育時可供選擇的教育載體不斷豐富。互聯網在農村發展快速,為有效利用大眾傳媒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條件。大眾傳媒載體特點豐富、功能多樣,具有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等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用快手、抖音、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傳達給農村青年,關注農村青年的思想特點,弘揚正能量,引導主流輿論導向。
研究立足于鄉村產業振興,夯實農村青年思政教育的物質基礎;加強鄉村文明建設,構建濃厚的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加速鄉村人才振興,壯大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同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及受教育者的迫切需要,徹底改變原來單調的教育載體和簡單的教育方法,著力提升當前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進農村青年個人在精神品質、理想信念、道德水平等全面進步與發展,帶動整個農村社會在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長足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