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伊然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 250358)
近年來,新課改進程不斷推進,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發生了重大改變。隨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活動型課程”“核心素養”“議題式教學”等熱詞受到廣泛關注,而本就居于課堂教學方式中重要地位的情境創設再次被賦予了重要意義。經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高中思想政治課情境創設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出臺,在賦予情境創設更高地位的同時也對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情境創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觀察和調研,以及對不同地區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進行訪談調查,發現目前的情境創設仍存在著片面追求形式、脫離生活實際、創設方式單一、案例缺乏探究性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為了更好地發揮情境創設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的服務作用,針對存在的問題,從提升教師情境創設的意識和能力、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發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三個角度出發,提出優化情境創設的基本策略。
思想政治教師是情境的創造者,也是情境創設的實施者和引導者,其自身的意識和能力將直接影響情境創設的效果。因此,教師可從積極學習情境教學理論知識、創新情境創設的形式、及時反思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提升情境創設的能力。
豐富的情境教學理論知識有利于指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創設情境,教師要想提升情境創設的能力,必須積極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除了最基本的知識,如情境教學的內涵、原則、特點、過程等,還包括情境教學的方法、技巧等。隨著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學觀念逐漸改變,這些理論知識也隨之變化、深入,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更新教學資源。一是通過相關網站和情境教學的有關書籍系統學習,梳理自己的知識框架,針對薄弱環節加強學習,進行相應的更新和補充;二是積極參加學校培訓,學習情境教學技能知識,觀摩思想政治優質課、微課等,和優秀教師進行充分交流,借鑒其成功之處,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情境教學技巧的學習。
單一的情境創設方式會讓學生感到疲勞,降低學習興趣。教師在考慮情境的啟發性、典型性等的同時,亦應考慮通過使用不同的創設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進行探究和學習。結合高中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可以知道,高中生已經不需要通過大量的視頻、音頻刺激其感官來調動興趣,相對而言可采用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思維推理情境等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可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采用多樣的方式,盡可能地創新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將這種熱情貫穿整個課堂;也可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將兩種或三種創設方式恰當組合,發揮1+1>2的效果,畢竟每種看似獨立的方式又因相似的特點而結合在一起使用。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曾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公式,教師及時對本節課堂進行反思正是提升情境創設能力的催化劑,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情境創設的反思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對情境創設的方式進行反思,如情境創設的方法是否恰當、合理,運用的時長是否合適,該種創設方式是否過多地吸引了學生注意力而導致忽視了知識本身等;二是對創設情境的內容進行反思,如內容是否按照預期進行展開,是否保證了情境的完整性和順暢性,該情境內容是否達成了教學目標,效果如何等;三是對學生的反饋進行反思,如學生的參與度如何,是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是否獲得了較佳的情感體驗,學生獲得了何種收獲等。
教師通過反思以上方面內容,可以清晰地認識本節課的情境創設情況,在不斷審視和分析存在的問題上,提升教師情境創設的水平。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思想政治課程無法獨立于生活而存在,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讓情境既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中“構建”和“生長”出新知識,實現知識的遷移,還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代入感,從而用心體悟情境、理解情境,最終有所體驗、有所收獲。具體而言,教師可通過以下方法創設情境:
一是聯系學生自身的社會實踐案例。如在講解必修四第六課“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教師在校網上發現本班學生近期前往敬老院參與社會實踐、為老人送溫暖的新聞,便把此次學生的切身體驗與實現人生價值相聯系,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為老人打掃住所、集體為老人表演節目、與老人聊天等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回憶當時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如何創造和實現價值。
二是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再現真實事件,包括社會生活事件、時政新聞等。如在講解必修二第二課“市場缺陷”時,可通過圖片、視頻等再現電影《我不是藥神》的片段。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具有較強的濃縮性,在揭示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弊端的同時,亦能引發學生對人性的思考。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講解理論知識,避免了晦澀、難懂的問題,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更深層次的感知,達到知識與生活融會貫通的效果。
“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親和力,意味著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為教育對象喜歡、悅納、認可、認同,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具有吸引力和教育影響力,教育對象樂于參與其中并接受施教。”[1]因此,教師要想實施具有親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雖然教師是情境的創造者和引導者,但這并不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反而需要教師與學生在情境中進行雙向的情感交流,才能發揮情景教學真正的作用。
提高學生在情境中參與度的一種重要方式便是活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模擬活動、模擬情景劇等方式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觀念,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如在講到“實踐的特點”時,教師將學生分組,每組選出一人扮演廚師,烹飪意大利面,其他人觀察并思考問題:第一,制作意大利面需要哪些條件?第二,制作過程與蜘蛛結網有什么不同,它們的本質相同嗎?第三,制作意大利面僅僅是廚師一人的實踐活動嗎?在模擬活動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細致分工、搜索資料、表達觀點實現了自主探究、自主學習,不僅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增強了探究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體驗不同角色實現知、信、行的轉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包括四個模塊,涉及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各個模塊看似是獨立的個體,卻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的。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以開放的視角挖掘資源,考慮案例素材的綜合性,使其“內在意涵具有豐富的、現實的、可擴展的解釋空間”[2]45。
例如,2020年1月出臺的《洛陽市新時代大保護大治理大提升治水興水行動方案》提出著重加強黃河干流保護治理,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創新,讓黃河文化“活”起來,在此基礎上以文化旅游產業為載體,讓黃河經濟“熱”起來。教師對本段案例素材進行深挖掘、再整合,便可應用于必修二《經濟與社會》中綠色發展理念、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及必修四《哲學與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當學生系統地學習不同模塊的知識后,教師選用以上的綜合性案例進行情境創設,發揮素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不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幫助學生以更加開放的視角審視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行為表現與情境之間絕不是一對一的簡單關系,相反是十分復雜的。“同一個情境,可以展現出不同學科核心素養要素或同一個學科素養的不同水平;同一個學科核心素養要素及其水平,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情境表現出來”[2]48。因此,在創設情境時不能僅指向某一個核心素養,而是要綜合考慮,可通過時政熱點融入情境背景、通過問題情境解答學生疑惑、重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創設豐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知識,提升技能,端正情感態度,使學科素養得到培育。
時政熱點新聞來自國家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近期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和興趣。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考慮將時政熱點融入其中,在引導學生探究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積極弘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心和決心。
例如,在講解必修二第二課知識點“財政政策”時,展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政府出臺一系列有關患者救治費用補助、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工作補助、住房公積金階段性支持政策等財稅政策措施的相關素材案例,繼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疫情發生于近期,政府履職盡責,出臺一系列惠民政策是大家有目共睹并切身體會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和影響學生,幫助學生實現由感知到理解、由猜疑到確信、由觀察到實踐的提升,激發學生對我國制度和發展政策的認可和贊同,自覺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政治認同。
新課標指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就是看學生能否運用學科內容應對各種復雜社會生活情境的問題和挑戰。學科內容也只有與具體的問題情境相融合,才能體現出它的素養意義,反映學生真實的價值觀念、品格和能力。”[2]48因此,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只有在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表現出來。“一個真正的問題本身包含三個方面:問題的初始狀態,即給定的信息與情境;問題的目標狀態,即期望達到的結果;達成目標的路徑,即朝著目標方向努力的操作或活動。”[3]教師要想創設一個高質量的問題情境,必然要綜合考慮以上三個方面。問題設計要具有邏輯性和啟發性,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關聯性,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構成應包括“是什么”的概念闡述類、“為什么”的闡釋推論類、“怎么做”的評判預設類等;達成目標的路徑應是一條辨析式學習路徑,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高度關注、深入思考,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分析問題、探究問題;通過解決高質量的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最終指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解必修四第四課知識點“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時,展示案例素材“中國人工智能40年發展簡史”,提出問題:第一,在這四十年間,我們對人工智能的認識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第二,20世紀中期,有人為什么將人工智能看作“特異功能”,將其批判為“偽科學”?第三,如今,我國為什么將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辨析,可知人們通過不斷探索研究人工智能,對人工智能的認識不斷改變和深入,繼而得出結論: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問題情境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導航儀”,這個過程可引導學生自主辨析、做出判斷,總結歸納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培育科學精神,并在潛移默化中認同我國在現階段將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向科技強國目標不斷邁進的偉大意義,提升政治情感和政治態度,培育政治認同。
新課標中凝練出的學科核心素養實際上是對三維目標的整合,要求既要讓學生學習學科知識,提升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要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各方面素質,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小組合作探究作為一種“生生合作”的教學方式,兼具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開放性的特點,改變原先教師強制輸入的方式,通過互相探討、互相啟發,在新知識重新建構的基礎上形成沉淀于內心的素養,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夠提升辯證思考、表達交流、創新等能力,還積累了美好的情感體驗,有利于落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可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小組在真實情景中合作探究,以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講解必修二第一課“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時,對學生劃分小組,每組6人,其中2人去長清區的制藥廠、魏莊村的農業合作社實地調查,2人隨機調查街邊的個人店鋪,1人調查統計小組家庭成員的工作單位,1人總結調查結果。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體會我國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加強政治認同。此外,在課程學習中遇到思想上或理論上的疑點時,可通過分組辯論,在尋找資料、記錄、討論、發言中發展科學精神;通過小組內合理分工、個人明確任務,強化規則意識和程序意識,樹立法治意識;通過安排活動任務,小組合作有序開展社會實踐,培養主人翁意識和擔當,提升公共參與素養。
對于思想政治這樣理論性較強的科目而言,情境教學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情境創設又是情境教學中的關鍵一環,應用好情境創設對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落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提升教學效果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通過優化情境提升教學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情境創設在課堂中的作用,塑造活動型學科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