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春志
(鎮賚縣紀委廉政教育中心 吉林 鎮賚 137300)
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打開了中國新時代的大門。在21世紀初,黨中央即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情況有了鮮明的判斷與論述: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在各種不平衡不充分中,城鄉發展不平衡尤其值得重視。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呈現二元化狀態,有著其深刻的時代因素和社會因素。基于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力主立足現實,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處于一個特殊的時期,在經歷了相當長時間高速增長之后,回歸正常發展速度,經濟結構調整進入深水區。當前,制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并且基于我國東、中、西部不同的發展步調與狀況,呈現出巨大的區域差異,各區域的發展程度和不平衡問題的發展程度差距明顯。面對深化中的經濟改革,各地區各區域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就是城鄉關系問題,而在社會結構面臨深刻變動,利益格局亟待深度調整的當下,中國城鄉社會發展又呈現出轉型激烈、分化嚴重、流動巨大的三項特征。新型城鄉關系問題促使政策制定者亟須深刻把握我國農村發展的歷史規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構建新型城鄉關系,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
新型城鄉關系的構建過程,即實現中國社會當前主要矛盾解決的過程,僅著眼城市發展和經濟振興,并不能帶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正繁榮,關注城鄉關系融合一體的轉型過程,推進城市與鄉村共生共建,追求城市與農村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發展,才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問題的關鍵點在于鄉村社會經濟的振興和再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經濟結構調整,社會改革與建設,補足發展落差,彌合城鄉裂隙。通過定量研究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城市和農村的各類資源要素比例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因為地區不同,社會經濟的建設程度和發展階段不同,呈現出不同發展態勢的自我運作,造成了各區域自身的不均衡發展。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元素和條件,在東、中、西部地區,因經濟基礎不同,城鄉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和分布情況存在廣泛的不均衡分布,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支撐城鄉差異巨大,無法實現有效共融,各地區產業結構固化,要素流通不暢,造成區域發展進入瓶頸。而在城鄉關系的其他領域,包括城市內部城市人口與輸入性流動人口之間也存在各種問題。
東部地區是我國主要的人口流入型地區,城鄉基礎設施、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體系相對完善,產業發展可持續性強,城鄉居民生活美好。而困擾東部地區城鄉關系建設的痛點在于當地人口社會融合和土地增值收益。人口流動一方面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調劑到城市從事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型行業等,加速了城市建設和發展,搞活了經濟發展,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繁榮,而另一方面因為農村流動人口的大量輸入,城市中的社會基礎服務無法做到面向流動人口的統一覆蓋與包容,因此,在東部地區存在的隱患即城市內部出現了新二元結構。而困擾東部地區城鄉關系的另外一個要點問題在于高城市化率與人口的巨大輸入,使東部地區的土地價值激增,因城市化造成的土地流轉過程,缺乏制度化的硬性規定和約束,在制度建設和流轉土地后農民利益保護上存在缺漏,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城鄉關系的構建。擴大城市包容、從制度層面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是當前東部地區解決城鄉關系構建的主要方向和重點。
新型城鄉關系的構建,繞不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開展。我國的中部地區是城鎮化戰略的重點區域。中部地區雖然在城鎮化水平上有著出色表現,但因為本身社會基礎相對薄弱,快速發展反而加劇了對原有問題的暴露。主要表現在因為產業固化流通不足,新興城市中心對集群城市帶動不足,原有的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擴大的城鎮與新城市集群得不到對應的充足服務支持,房地產開發造城運動的開展雖然加速了城市建設,但基礎設施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整體仍顯薄弱。但中部地區的發展契機也在這些弱點之中,中心城市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產業優勢與地位,加強與城市群的互動聯系,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將帶動城市經濟圈的發展,幫助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工業與農業的有效對接。基于規模化的城鎮發展建設,改善和強化生活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村與城市達到標準一致,城鄉基礎公共服務均等,而在此過程中,對于新型城鄉關系的建立,需要雙方能夠開放包容、平等互惠。
在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我國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并且區域內的主要生產要素——人口流動性停滯,在農村尤其是民族地區,人民生活貧困現象較為嚴峻。不同于東部和中部地區,在人口要素為代表的生產要素的流動上,西部地區流動性差,城鄉交互緩慢,相對于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顯得原始而封閉。這種情況下,單一產業發展畸形,在多元化發展的當前,對區域流通需求強烈,閉塞的西部產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不足。構建新型的城鄉關系,突破西部產業單一的問題,精準扶貧攻堅,重點解決人民生活形態改善的問題,尤其是具有典型特點的少老邊窮地區,通過政策關注和資源傾斜扶持,予以足夠的重視。
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政策體系和實現路徑,就是圍繞“生存-發展-生活”的主線,從各地區的客觀發展情況出發,深入地對所處區域和生存空間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因地制宜地找準各地發展的優勢潛力和發展重點所在,積極客觀地制定出具有科學發展觀念的區域發展戰略,不搞照搬全收的盲目上馬和朝令夕改。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圍繞構建新型城鄉關系,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在新型城鄉關系的政策體系和實施路徑的設計建設中,從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個方面出發,通過行政主導、市場驅動,緊密聯系社會,實現城鄉發展協同共進,才是當前新型城鄉關系發展的理想實現路徑。
新型城鄉關系的構建,在實施過程中,離不開對于全面建設的規劃和把控,因此,各項工作建立明確的指標體系,有利于實現城鄉融合一體化及城鄉共榮共生的目標。該指標體系要建立在對當地具體城鄉空間區域位置關系,以及產業和人口結構特征的基礎之上。以東部地區為例,發展較快,城鄉差距小,就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指標體系,而中部地區,更加側重城鄉統籌融合發展,步子沒有東部那么快,而在西部地區則是對于產業創新引導和基于城鄉生計生態建設為主。根據不同的發展情況制定不同特點的指標體系,同時,結合指標體系,開展必要的實施監督和評估機制,對新型城鄉關系構建與時俱進、及時評估與檢測的評估機制,進而通過對發展中的有效指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新型城鄉關系構建中的發展動因,對構建過程中應用的理論和執行過程中的政策體系進行檢討和反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深入實施。
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是對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與再塑造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圍繞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通過政策路徑的設計,基于我國各區域發展實際,尋求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有效突破點。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為歷史性的社會變革和國家治理提供理論和政策上的思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