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利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網絡信息已經滲透到了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網絡化一直在不斷地深入探索,利用網絡平臺的智能型和網絡信息的海量性、即時性、多元化、多樣化等特點,適時對大學生接觸的信息進行篩選、引導、鑒別、分析,從而將思政理論的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轉化成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情感體系,最終形成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體系。
海量信息時代,學生可以輕易地通過多種媒體獲取思政相關信息,這給思政教學提出了挑戰,也為網絡思政的進一步探索、發展、普及帶來了契機。網絡思政不再是實體課堂教學的補充,而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模式之一。思政課教師需要認真探索教學內容的重構、教學平臺的利用、教學工具的使用、教學方式的選擇、考核手段的多元化等問題,以期建立“多維立體”的全新教學方式,實現“互聯網+思政教學”的教學模式飛躍。
高校思政課的核心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宣傳和學生思想意識引導,由于其性質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參與的自愿性和深度性,從而實現學生思想意識的真正建構。網絡思政是一種打破時空界限,方式多樣,運用靈活的教學模式,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新媒體渠道,以其喜歡的信息形式,爭取其空余時間,輸入思政教學內容,以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目的。
根據網絡思政課堂的目標任務,要做到如下幾點:
1.以學生為中心
線上教學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心理成長需要出發,進行“多維”的教學設計安排。教師要打破以往的教學內容以學生平均水平為標準,教學互動以學生回答問題為主要形式,課程考核以考試為唯一標準的傳統模式,而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背景、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時間管控能力等,構建包括慕課視頻、案例視頻、資料閱讀、在線作業、在線測試等線上學習,項目任務、小組協作、課外調研、項目報告、小組匯報等線下的學習效果檢驗,從而打破傳統課堂的限制,擴展“教學場域”,實現全方位、全時段的師生互動教學,使整齊劃一教學轉變為差異化教學,學生由“游離于”課堂轉變為深度參與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自身“長板”,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
2.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最大的不同點是網絡資源豐富,中國大學慕課資源成熟,許多基本理論,如背景、概念、內容、特征等,都無須老師在課堂上闡述,學生可以輕松地通過網絡資源了解,教師只需要將這些內容設置成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點即可。教師線下課堂講授的內容必須是網絡不容易獲得、學生不容易深入理解、或網絡學習中存在疑惑的,以使線下課堂更加具有針對性和重點性,而不是線上教學的簡單重復。
3.教學形式的互動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單向傳授知識,學生被動理解和記憶知識。許多高校的思政課堂依然以大課為主,學生多、教室大、時間短,造成課堂互動有限,或者互動效果欠佳。網絡思政教學平臺,如超星學習平臺、智慧樹等,都有專門的、便捷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功能,可以實現教師對學生的一對多,同時進行的互動,為老師適時檢測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成果,激發學生積極搶答,進行線上“頭腦風暴”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教學資源庫的選擇和建設應該以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為核心原則,兼顧教學理論的系統性和對學生的吸引力,實現對在線教學效果的強大助力。[1]在思想政治眾多線上資源中,中國大學慕課是經教育部審核通過的思政課教學最成熟的資源庫,應該被充分利用,引導學生系統學習。
教師應該選擇和利用成熟的線上教學平臺,如超星平臺、智慧樹等,將教學資源過程化、精細化,對學生進行過程管理,從而有效監控學生。教師可以在大學慕課的基礎上,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平臺本身的資源,建設課程資源庫,將大學慕課資源分解并設置成任務點,讓學生逐步去完成,包括完成每一個章節的授課視頻、課程案例、測驗、作業、討論、考試等,教師進行全程的過程監控和考核。這樣的網絡教學平臺學習,有效地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教學的規范性、約束性,結果的競爭性結合起來,從而保證學生的網絡學習效果。
根據網絡思政的特點,線下實體課堂的內容和形式應做出相應調整。首先,在教學內容方面,線下實體課堂就不需要再講授閱讀教材或網絡資料很容易獲取的內容,如概念性、基本特征性、基本描述性的內容,也不要講慕課資源比較豐富的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學生都可以通過學習平臺自主學習掌握。線下課堂教學要根據教學大綱重點,深挖掘重要的、具體的知識點,結合實際情況、時政熱點、學生興趣點等,層層深入地分析和探討,這樣才能有效地對慕課資源進行有效補充,兼顧課堂的理論性、生動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有收獲并感到教師授課的“不可替代性”。其次,在教學形式方面,教師線下的實體課堂需要設計更多的實踐教學,實現學生的深度參與學習。皮亞杰(J.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中,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基于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構建理解、生成意義的過程。知識的建構不是被動的,而是在主動協作中實現意義建構,“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過程的四大基本要素。“情境”要求老師以讀書研討會、模擬法庭、歷史情景劇等方式,創設學習情境,實現融入式學習;“協作”可以以項目小組的形式搜集、整理、分析資料,提出假設,驗證問題,分組匯報,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會話”要求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頭腦風暴”式的探討和辯論,使意義建構的程度不斷加深;“意義建構”是最終目標,除了建構事物的表面聯系,還要建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在延伸實踐中建構對事物的實踐理性,教師用“助產士”式的引導,最終形成大腦中的認知結構“圖式”。[2]總之,學生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是學習的關鍵,充分利用好課堂內外的教學實踐,是網絡思政前提下,提升線下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
“翻轉課堂”是將傳統的“課堂講授+課后作業”,演變為“課前視頻學習+課堂展示互動+課后測評”的模式,實現“教”與“學”雙向互動和深度融合,知識學習從教師的灌輸到學生的自我建構和內化的躍遷。[3]組織有效的“翻轉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協作性、系統性、能動性等潛能,實現對學生組織協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信息篩選能力、課件制作能力、組織演講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找出學生感興趣的、與時政結合緊密的專題,首先在教學平臺投放相關的專題教學視頻、教學案例、教學背景素材等,監督學生提前學習,然后指導學生精心準備,拓展資料收集范圍,挖掘理論,結合案例制作課件,進行“翻轉課堂”展示,讓學生參與打分和評價,最后再回到教學平臺完成總結、作業和測驗。實踐表明,自主學習可以刺激學生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自信心和知識認同度,提升認知技能和元認知技能,養成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將成為學生職業發展的基礎性能力。
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學生進行全過程學習,考察學生的所學、所悟、所用及能力,必須豐富、創新考核方式,與網絡學習、“翻轉課堂”、互動式課堂的“多維立體”教學模式相適應,才能“反哺”網絡思政教學模式的發展。[4]同時,網絡思政的多元化,信息技術的支撐,為考核機制提供了便利條件。
1.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學習過程的精準監控、學習效果的定量化測評提供了技術支撐
學生在教學平臺上完成每一個慕課視頻任務點、實踐案例、測驗、作業、討論等時,都會被平臺定量精準地記錄下來,生成平臺學習的最后總分;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定時考試,考完平臺可以立即出分數,為學生對階段性學習成果的準確判斷提供了條件。這樣的平臺考核模式,可以即時記錄學生的考勤和全過程學習成績,給教師的過程控制帶來了極大方便;既將老師從傳統的、繁雜的批改任務中解放出來,有時間做更有意義的教學工作,也可以省掉傳統考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成本和時間成本,學生可以打破時空界限,即時與教師溝通交流,并準確掌握自身的學習情況。
2.網絡技術平臺為課堂管理和過程考核提供了技術支撐
利用網絡技術,可以實現1分鐘內學生到課考勤,人臉識別、二維碼技術、手勢簽到、網絡搶答等環節,為大班教學的考勤,課堂互動搶答,課堂及時互動等提供了便利,實現了課堂表現考核的高效化和定量化。
基于以上網絡信息技術對過程考核的便利和結果考核的即時精準化,網絡思政教學的考核應該根據教學情況的變化,實施多元立體化考核。首先,學生平時成績的分值應該占更高比例,比如50%,以實現學生對學習過程和階段性考核的重視。其次,平時成績中在線學習的成績考核,應該以網絡平臺的學習效果為重點。再次,網絡線上測試應該分章節、多次進行,應該以客觀題和材料分析題為主。因為文科大類的思政考試主觀題,如辨析題、論述題、拓展題等,不管有多開放,在本科生可以駕馭的難度內,都是可以在網上查答案的,就算考試平臺設置不允許復制粘貼,學生將查閱到的答案打字傳到網站平臺,也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卡緊時間的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3—5秒鐘一個題目,才能避免考試流于形式。另外,材料分析題,問題與材料緊扣,也可以避免學生查答案,考核出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平臺系統學習成績、課堂互動記錄、平時作業成績、平時測驗成績、“翻轉課堂”表現、課程論文寫作等按照重要性比重加進平時成績的考核,并要求學生平時成績單方面必須及格,從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推動其去完成全過程的學習任務,實現能力的結構化培養,并能真正考核出學習狀態和效果。
信息時代,網絡思政教學已經并正在繼續提升其信息技術的深入滲透和嵌入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必然會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更加多維、多元、科學,育人實效將大大提升,“互聯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將引領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