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萍
(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500)
隨著“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的先后出現,新工科建設成為國家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方向。[1]根據《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要求,為加快新工科建設,應該統籌考慮“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不斷改造升級傳統的工科專業,發展新興工科專業,主動布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2]工程造價專業是新興熱門專業之一,該專業面向建筑及相關企業,培養學生熟練從事建筑、安裝及相關專業工程預、結算,以及工程投標報價與招投標的能力,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經濟的專業人才。調查發現,傳統的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影響著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新工科背景下,改造升級工程造價專業迫在眉睫。
傳統工程造價人才培養存在一系列問題: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責任是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定位應與當地創新要素資源對接,與行業企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需求對接,培養專業崗位需要的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與職業崗位需求對接。然而,目前許多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往往不能立足于本校的實際,重視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輕視實際應用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違背了辦學的初衷。
盡管實踐教學是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但高校大多只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存在著實踐學時安排不足、缺乏實踐場地、指導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實踐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與理論教學相比,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難度大,必須具備合適的實踐場地、優秀的指導教師、實驗儀器設備及足夠的經費保障等要素。有效實施實踐教學的要素缺一不可,否則會出現實踐教學內容不能與行業接軌、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單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差等現象,嚴重影響實踐效果的達成,以至于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出現業務能力低、難以與實際工作接軌的問題。[3]
目前,傳統的講授法在高校工程造價專業課堂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部分課程甚至全部采用講授法。這種以教師為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缺乏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學生參與率低。在這種課堂上,教師只關注講,忽視學生的學和接受情況,因此,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傳統的工程造價專業課堂教學雖然引入了現代化教學手段,如投影儀、幻燈片,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授課,但部分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導致課堂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低,影響了教學效果。
工程造價專業職業面向造價工程師,學生將在掌握專業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受到造價師資質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建設工程招投標、編寫各類工程估價相關經濟文件的能力,從事建設工程項目投資分析和造價確定與控制等工作的技能,專業實踐性強。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應用型本科高校對教師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高學歷教師理論水平雖然高,但從校園到校園,現場施工經驗缺乏,在指導學生實踐方面能力不足,這也導致學生實踐經驗缺乏,影響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我校工程造價專業設立時間雖晚,但在人才培養上仍然存在著上述的問題,深入研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刻不容緩。新形勢下,許多學者也在積極進行研究,試圖解決上述問題。徐偉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考》一文中對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須加強的幾個方面提出的建議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實踐教育及注重新知識、新技能的引入;趙爽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解決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的措施:制定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規格,融入 CDIO 新理念,完善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的模式,加強“產—學—研”合作,支撐和引領工程造價專業建設和創新性人才培養,提升創新能力。[4]在新工科背景下,針對工程造價專業的行業需求和我校工程造價專業實際,對我校工程造價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提出了如下的解決方案:
新工科背景下,行業企業對工程造價人才的需求是我校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動力。深入開展校企合作,使企業深度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加入專業建設團隊,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發揮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作用,讓學生在基地學會運用知識、創造知識,并使讓企業了解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定期通過組織企業訪談、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把握行業企業需求,分析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
為適應新工科時代發展,要更新工程人才知識體系。分析工程造價專業知識體系,發現不同課程之間有知識重疊現象,占用了寶貴的課時;另外,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部分課程照搬教材,教學內容相對陳舊,忽視了與行業發展的聯系,導致與行業新技術、新工藝脫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在工程造價專業教學改革過程中,專業建設團隊應組織任課教師梳理教學內容,解決課程之間的知識重疊現象,剔除陳舊的教學內容,更新平法、定額和計算規則等重要計量與計價依據。同時,應響應市場需求,在現有課程中增加智能建筑造價知識,并嘗試增設智能建筑等課程,訓練學生從事智能建筑相關工作的能力。新工科背景下,要求人才與行業先進的技術接軌,在注重平法、定額和計算規則的跟進與更新的同時,還應將BIM技術引入工程造價人才培養全過程。BIM技術是工程造價實現專業信息化的重要途徑,是建筑領域信息化革命的必然趨勢。可通過BIM技術進課堂、聘請企業專家對學生開展培訓和指導學生參加BIM大賽等途徑,培養學生運用BIM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所學知識與企業的良好對接。互聯網技術也可以引入工程造價專業教學中,互聯網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巨大的資源支撐,不僅可以實現線上教學,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和題庫案例,還可以增加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有助于學生接觸到最新的工程案例。
新工科背景下,要創新工程教育方式與手段。可通過與學生座談、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方式與手段。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廣泛使用小組討論法、任務驅動法等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企業實際工程案例,推行項目化教學法。將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學方式混合化、教學資源開放化、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以及學習過程可重復化。繼續建設智慧教室,并確保利用率。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授課效果。
為適應新工科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專業教師應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我校工程造價專業教師學歷高,但大多數從校園到校園,理論知識豐富,但工程實踐能力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在專業教學改革過程中,實施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計劃,為教師搭建掛職鍛煉、產學研合作平臺,提升全體任課教師的實踐能力。借助教師發展中心,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級培訓。定期選派教師到相關企業參加掛職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同時,將教師的實踐能力納入考核體系,把教師的行業背景和實踐經歷作為教師考核和評價的重要內容。
專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專業的生命線,是保持專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傳統的專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以適應新形勢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需求。應制定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健全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構建以督導評價、企業評價、教師自評、學生評價等多元化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跟蹤和監督教學過程的規范化和優質化,確保課堂教學、作業批閱、考試閱卷、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等人才培養中各個環節質量的穩步提高。完善教學質量改進機制,借助班級學生教學信息員時時反饋教學信息,促進教師對教學行為適時調整。定期召開師生座談會,對學習過程中階段性的問題進行反饋。[5]借助調查問卷,每年進行專業人才培養調研,完成調研報告。完善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使教學管理規范化,保證整體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專業建設水平,逐步向專業認證沖擊。匯聚社會各方力量,共同提升專業人才培育水平,提升專業服務區域水平。
新工科背景下,改造升級工程造價專業是專業建設團隊急迫的任務,是工程造價專業作為微觀的人才供給體緊跟新形勢、培養工程教育人才的迫切要求。探究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培養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的工程造價人才的重要任務,是高校建設應用型本科的重要基礎,在新時代本科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只有注重內涵建設,不斷探究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不斷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有新任務新要求,工程造價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應從進一步明確人才定位、更新專業知識體系、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及建立完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方面著手。強化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聘請行業頂尖人才加入專業團隊,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聘請企業高水平技術人才作為兼職教師,承擔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授課任務。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安排學生到基地參加實踐活動,真正增加工程經驗,為實現零距離就業打下基礎。定期派遣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切實增加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廣泛開展行業調研,更新專業知識體系,讓適應行業發展的知識進入課堂,剔除陳舊的專業知識。以學生為中心,改革教育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構建專業工程教育質量保障新體系,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改進機制,匯聚企業、政府等社會各方力量共同提升專業人才培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