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芪 王 卓
(1.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29;2.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習近平總書記在3·18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指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解決好推動其他教職員工和思政課教師相輔相成的問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發揮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1]高校應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充分發揮協同創新效應,提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大學階段作為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創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落實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各高校認真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積極推動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大思政、大德育”的新格局,這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重要方向。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包含著多重要素和豐富內容,是一項相對開放的系統工程,契合“大思政、大德育”發展方向。在“大思政、大德育”格局下,能夠保障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設計和具體實施全而可行,大而有序。
“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這關系著能否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內高校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上已經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但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如教育資源難以集中,教育內容發散,教育主體各自為戰,教育活動零散,教育時間不連貫等,這些問題影響了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導致愛國主義教育實效難以保障。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實問題倒逼著我們以協同創新為切入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共中央在審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時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牢牢扎根”[4]。“全員育人”,這就要求高校全體教職員工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育人者”,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合力。然而,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育人主體“各自為政”的困境。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缺少溝通協作,專業課教師多注重知識的傳播,缺少對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使得愛國主義教育僅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導致愛國主義難以深入、持久。同時,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教育主體,平時需要處理學生瑣碎事務,職責模糊,很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愛國主義教育上未形成良性互動。另一方面,高校行政崗和服務崗人員,主要包括后勤部門、財務處、保衛處等部門工作人員,他們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重要補充。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職能部門人員的服務育人功能薄弱,缺少對其本職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也指出存在的問題:“各類課程同思政課建設的協同效應還有待增強,教師的教書育人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高。”[1]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間協同有待深化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與“第二課堂”脫節。2017年4月頒布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指出,在對青年進行教育時,要“堅持課堂教學主渠道,積極開拓第二課堂。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了解社會、提升綜合素質”[5]。但是,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大多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上,缺少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探索,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導致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程相分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在普通高校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比重”[4]。但目前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呈現出分離現象。很多專業課教師的課程協同意識不夠,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專業課教師鼓吹“去意識形態化”,甚至在課堂上發表反動言論。這些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理念背道而馳,違背了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基本要求。
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否合理有效利用,決定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就目前高校而言,在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利用過程中缺少系統規劃和協同創新,導致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不佳。具體來說:線上線下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未充分整合。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最新網民規模達9.04億,其中學生占比最高,為26.9%,這也充分說明學生群體已經成為網絡用戶的主力軍。學校充分利用網上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高校對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開發,網上愛國主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缺少與線下愛國主義教育的協同,導致愛國主義教育難以達到實際效果。同時,校內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未充分銜接利用。我國高校在長期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對校內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運用積累了一定經驗,注重發揮校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高校也積極利用社團活動、學術講座、等形式,培養大學生愛校、愛國精神。高校積極利用校內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符合“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在利用校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上缺少規劃,在對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重大景觀工程以及節日紀念活動上僅停留于表面,未能真正有效利用校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缺少與校內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協同,使得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利用范圍變窄,影響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首先,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協同。高校必須明確兩者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主體責任,積極推動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在教育教學、科研項目、備課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共建。高校應當以“周末理論大講堂”“同備一堂課”等為載體,向專業課教師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并傳授相關教學技巧,進一步消除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壁壘,構建雙方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主體協同思維。把握好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協同,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兩大教育主體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要通力協作,加強互動。思政課教師要與輔導員加強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于愛國主義理論方面的困惑,在教學中做出解答。輔導員也要根據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相關愛國主義理論,積極引導學生將這些理論運用到黨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中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愛國主義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高校要進一步強調“三全育人”理念,營造全員育人的氛圍。根據管理服務崗人員的工作性質,積極強化與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以及輔導員的協同育人意識。高校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校章程、校規校紀、工作條例中,做到潤物無聲,使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高校要積極引導服務人員以實際行動展現愛國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品質,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將愛國奉獻精神作為價值追求。
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陣地,也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與的協同,進一步豐富和拓寬愛國主義教育陣地。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與“第二課堂”協同,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原則。高校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容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想的影響,未能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準確分析學生的思想問題,解答學生思想困惑,幫助學生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結合,通過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等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和成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凝聚愛國力量。其次,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程間的協同。高校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高校黨委對課程建設的核心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挖掘高校開設課程中的德育內容,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強化“課程思政”改革的頂層設計,形成課程協同機制。要始終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一步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要積極協調校內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協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開展。一方面,高校要積極開發校園文化資源,校史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和育人導向,高校要大力挖掘校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高校可以設置校史研究機構,成立校史館,編寫相關教材,用實物、書籍、圖片及音像等形式的校史資料,全面展現學校的曲折歷史與輝煌成就,激發學生愛校、愛國之情。高校也應進一步優化校園文化,渲染校園愛國文化環境。高校可以將愛國宣傳標語、愛國名言、愛國雕塑布置在校園各處,讓學生時時處處接受愛國主義熏陶。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也應當充分利用校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以本地區的革命舊址、遺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另一方面,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要整合網上與網下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高校要立足于各自學校特色,建立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官方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既要把國家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納入其中,也要反映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和經驗,要把校園中的榜樣人物納入其中。高校也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定期瀏覽學習青少年愛國主義網、中華愛國網等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網站,以網上黨校、團校為載體,深入挖掘網上黨課、團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將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以動畫、視頻、VR等生動形象形式表現出來,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真摯感情,實現網上和網下愛國主義教育的協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