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霞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當前社會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新時期,世界綜合經濟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社會競爭也日趨激烈。我國為適應世界整體經濟發展態勢,正努力創新改革,尋求新的經濟結構體系與經濟發展方式。然而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之下,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大批農民工涌入城鎮,給我國在社會就業、勞動保障工作中帶來了現實困境。在這一發展形勢下,需要依靠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這兩大社會法對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以切實穩定社會發展。
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主體與勞動單位之間產生的勞動關系以及相關社會關系。其中具體包含有勞動就業法、勞動合同法、工作與休息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等。勞動法作為公法與私法的兼容法律,在社會中具有保護與管理的雙重功能[1]。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勞動法具有公法與私法并存的特性。對于公法與私法,其在法理上的界限較為明確,公法調整國家利益與社會利益,私法調整私人利益。在我國原先計劃經濟制度中,國家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勞動、統一分配的勞動制度,勞動關系在其中只是充當著行政關系中的附屬角色,屬于完全的公法范疇。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被賦予用工自由權,勞動者也被賦予自主擇業權,勞動合同被普遍推行。勞動關系的維持越來越依靠雙方當事人的合意性因素,在這之后,勞動關系不再是完全的公法關系,其中還兼具了一些私法屬性。
其二,勞動法具有保護與管理的雙重屬性。一般在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勞動者處于相對弱勢一方,在勞動力供求失衡的形勢下更是處于不利地位。在勞動關系中,勞動力的消耗過程便是勞動者生命的消耗過程,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任何損害,都將直接威脅到勞動者的生存及發展。因此,該法從勞動者角度出發,對主體的勞動法益進行管理與保護,具有保護功能。同時,勞動法還負有管理職能。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只有在勞動法的規定下進行勞動工作,才能穩定社會勞動生產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由此來看,勞動法還具有管理約束的特征。
社會保障法是調節市場的一項重要法寶,其作為社會法的一種,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其所保障的是社會整體利益。整體利益包括社會參與者、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當今時代,社會利益是公民愿望與渴求中一種基本需求。一般情況下認為,在眾多社會利益面前,有些利益是無法充分調整的,這時候便離不開該法的介入,其以社會大眾為保護對象,以大眾利益為保護內容,具有典型的社會保障本質。
其二,其維護的是社會公平。該法是對社會不同階層群體收入進行不斷分配的一種資源調配方式,是國民收入的一種流通互換。這種資源流通形式的最終目的是要保證社會各階層能在相對公平的社會環境下生存發展。由此而看,該法是以追求社會公平為目標的一種法律表現形式[2]。
從法學分類角度分析,自西方學界出現公法與私法的區別定義之后,便給大陸法系國家的法理研究帶來了深遠影響。之后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社會理念發生變化,西方法學界對于社會法的相關理論進行了研究之后,普遍認同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同屬社會法的范疇,而我國法學界早先對西方這一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自改革開放之后,才在西方法學家研究基礎上又重新定義了社會法的相關論述,并且就社會法的范圍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于是在此基礎上明確了將環境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相關法律納入社會法范疇之內,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都是在近代社會發展起來的法律規范。在法律社會化發展進程中,前者被定義為勞動管理與勞動保護的法律,后者則被定義為管理社會保險的規范。而社會保險法與勞動關系具有密切聯系,由此可見,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也存在著深入聯系。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自由主義是社會的主流思想,手工業者成為社會企業的主要勞動者,但這一勞動現象在客觀上存在著諸多潛在勞動風險,在之后的勞動關系持續中也產生了諸多勞工糾紛,于是勞工立法受到了西方諸多國家大眾的關注。之后到了20世紀時期,社會保障法作為維護勞動者權益的社會法,以一個獨立法律部門開始迅速發展,并不斷完善了諸多法律內容,擴大了社會活動的調整范圍。由此可見,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細化出來的內容[3]。
從二者所調整的內容上分析可知,二者具有相互獨立性,二者之間在整體形態上各成一體,不具有相互包容的特征。但由于二者同屬社會法范疇,在一些內容調整上存在交叉之處。從立法形成過程來看,二者的起源都與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具有密切聯系,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逐漸形成的法律規范,也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就法律特征來看,二者都可以被看作微觀的社會法,日常工作主要負責保護大眾社會利益。因此二者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內容上會存在重合。比如社會保險法,既是社會保障法中的核心內容,又不能完全從勞動法之下分離開來,由此可見,二者具有交叉統一性。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產生先后上有所差異。西方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之后,西方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和統治地位,不得不重視社會生產主體的勞動與生存需求,于是對勞動主體的休息、薪資、衛生、保險等福利待遇開始關注,如此形成了先期勞動法的雛形。之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思想意識與維權意識逐漸增強,以往勞動保護條例已無法滿足勞動主體的生存需求,于是,西方國家統治者又將管理范圍擴大到了小孩、老人、殘疾人等群體,由此,社會保障法才初現雛形。因此,二者在出現時間上具有先后性[4]。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調整對象上有些內容十分相似,有些內容存在不同。前者主要調整的是勞動主體與用人單位雙方在生產勞動中產生的相關聯系與相關社會關系,主要包括勞動義務、勞動管理、勞動保護等內容。而后者所調整的是用人單位、社會、勞動主體及廣大民眾等多方主體的利益,包括國家救助、福利待遇、保險調整等內容。從內容方面來看,社會保障關系中含有對象優撫、福利調整、救濟解決等類型,在主體方面劃分,又可細分為國家與大眾之間的關系、保障機構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保障機構與大眾之間的關系等,其在調整范圍上更加大眾化和普遍化,由此可見,前后二者在調整對象上存在明顯差異。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調整過程中,所涉及的關系主體也不盡相同。勞動法調整的關系主體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除國家公職人員、特殊人員等之外),而社會保障法所調整的主體是國家、用人單位、保障機構、社會成員(包括退休、失業、殘疾、生育等人員),就此來看,社會保障法所涉及的主體更加多元、更加完善。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立法目的上也有所差異。勞動法在立法時主要考慮的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該如何保護,從而能使勞動者在合法權益保障之下,為社會創造更多更好的價值利益。而社會保障法在立法時主要考慮社會全體成員的正常生產生活、日常保護法益,從而起到維護社會和平及穩定,促使人人都能遵守社會秩序。這一社會法如今被社會公認為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保護工具,能使廣大社會民眾在社會安定和諧范圍內開展勞動生活,進而在社會領域中更好地創造勞動價值[5]。
綜上所述,如今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背景下,社會勞動關系的糾紛問題仍然在社會中時常出現,為有效緩解這種社會不平衡局面,相關部門及主體應對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化,對二者分屬的領域進一步細致化,如此才能在社會領域下協調好勞動者與各方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勞動關系、社會關系,確保我國社會法向完善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