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晨
(沈陽藥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16)
勞動教育已逐漸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下,在充分繼承勞動教育的歷史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及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想靈活、充滿個性、知識面廣、社會責任感強,勞動觀大體是積極向上的;但仍存在輕視勞動、好逸惡勞、逃避責任的現象。因此,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勞動教育,除單獨開設專門勞動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也要根據自身特點,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高校思政課融入勞動教育元素非常必要。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人類認識、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就是勞動。勞動教育就是要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認識到只有通過辛苦勞動、誠實勞動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勞動教育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將人生理想同社會發展的需要緊密結合,自覺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靠各行各業人的辛勤勞動。普通勞動者也可以在寬廣舞臺上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1]。
作為國家未來、民族希望的當代大學生,也將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中流砥柱,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一環。對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能有效提升其勞動素質,而且也為其綜合發展提供有效途徑。高校通過開設相關勞動課程、組織勞動實踐等方式,逐步打造系統完善的勞動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實踐精神、創新精神,使其逐步加深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此外,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可將科學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在勞動中開闊眼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更能鍛煉身體、培養意志、培養“發現美”的能力,進而實現全面發展。
大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心理正由不穩定向穩定過渡,情感易受影響,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情緒及心態調節十分必要。近年來,心理問題導致大學生極端行為事件頻頻發生,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健康心態的調節,特別是要積極引導那些陷入困境的學生,幫助他們克服消極情緒,樂觀積極面對困難與挫折,成就出彩人生。大學生在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滿足感、形成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能夠有效調節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勞動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在勞動中主動調節自己的低落情緒及心理狀態,形成持續、影響深遠的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彌補了普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單一的弊端。
201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道德教育和實踐,提升師生思想道德素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全體師生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2]在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既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方法,也是高校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之一。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基本的道德準則評判著公民的行為,也是大學生必須遵循的價值標準。高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一點一滴的行動形成珍惜勞動成果、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好習慣。大學生通過專門而系統的勞動教育,增強了自律意識、規矩意識,認識到各行各業都有其值得尊崇的職業標準;通過親身經歷,體會勞動者的辛苦與不易。“愛國”是大學生對祖國最深沉的情感,“敬業”是大學生對職業最基本的認知,“誠信”是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友善”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因此,勞動教育對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著重要作用。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第四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到,作為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的精神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價值準則與價值追求。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就是要培育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觀,激發青年人的勞動熱情,在勞動過程中增強其主動性和創造性。新時代的大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能積極參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當前,由于自動化技術迅速發展,人們逐漸遠離勞動,勞動教育缺失,當代青年勞動的意識越來越模糊,甚至產生片面、扭曲的錯誤認識。“遠離勞動、一夜暴富”“輕視勞動、厭惡勞動”等錯誤的思想觀念正侵蝕著青年人,因此,必須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駁斥這些錯誤思想,讓青年人在具體的勞動實踐中體會到勞動的光榮與偉大。在日常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用科學的價值觀指明人生前進的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教材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指出,偉大的中國精神是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培育、繼承及發展起來的。中國精神孕育出偉大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也為中國發展和人類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而中華兒女的艱苦勞動更是中國精神的力量源泉,可以說勞動精神就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內核。勞動在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人們可以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價值。人們通過勞動滿足了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體會到了價值的存在。只有通過勞動,人們的需求才能得以滿足,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感”。要培養大學生踏實肯干的勞動精神,甘于吃苦,不怕吃苦,勇于面對人生中的艱難困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講述一個個生動的勞模英雄事跡,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崇敬之情,對勞動精神的認同,并樂于付諸行動,以飽滿的勞動熱情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征程中乘風破浪,不同凡響。
教材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中提到了職業道德教育,勞動觀是職業道德教育的核心內涵。面對未來的職業生活,大學生必須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做好充分的擇業準備,在做好職業規劃中體會勞動的價值,感受勞動的光榮與偉大,準備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思政課中的職業道德教育要重點關注學生思想及行動中的認同感、自覺性,強化勞動教育,讓學生“誠心勞動”“無私奉獻”,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勞動素養,培育職業精神。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要在未來人生中大放異彩,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認識到勞動可以破解各類難題,善于總結經驗、掌握嫻熟的勞動技能,在勞動中獲得幸福感。
勞動教育課程為勞動教育的具體實施方式,清晰的教學目標將直接決定其育人功能與課程價值能否實現。勞動教育課程要理論與實際結合,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及大學生成長規律,做到精準化、科學化。高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及目標也決定了高校勞動教育與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內容有天壤之別,應圍繞就業創業,力爭通過勞動教育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增強就業與創業能力。這既是高校以勞育人的時代任務,也是當今經濟與產業發生巨大變化,注重新興技術和社會服務的新需求。勞動教育更能提升大學生的實際本領,實現其全面發展。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解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對的思想道德問題和法律問題,進而開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法治觀教育。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基本思想雖在基礎課教材中得到較為全面的闡述,但與勞動相關的知識點仍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中。與教材中學生容易把握的知識點主線相比,勞動觀對于學生來說屬于隱性知識結構,多數學生很難自主提煉學習內容;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針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開展勞動觀專題化教學,可以從人的本質、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等不同角度闡釋勞動對于人的本質、社會進步與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在突出教學內容重難點的同時也可以凸顯理論的連貫性與系統性,使學生多種角度系統、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勞動教育最終要回歸實踐,將勞動教育與思政課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勞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內化為“德”、外化為“行”。在開展勞動實踐中,要關注學生生活實際,鼓勵學生獨立完成生活中的小事、瑣事,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磨煉其意志品格,使其切實體會到勞動就在身邊,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此外,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教學活動。發揮校企合作平臺的優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訪勞動生產車間、研究院所、商品銷售場所等,切實感受勞動的強大力量。定期開展校內外公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形成團隊意識,也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校園環境。例如,高校每年可開展學雷鋒、“手拉手”互幫互助等公益活動,使學生在勞動中體會當前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對自身的“三觀”產生積極的影響。
激發勞動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僅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有效聯動,更需要增強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從思想層面對學生加以引導,通過自我教育,既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勞動教育的主體,調動積極性;又能在勞動過程中認識到勞動能力及勞動價值觀的培養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進而實現全面發展。勞動習慣與勞動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大學生堅持不懈的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只有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才能激起勞動的主動性,勞動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將最終實現。
大學生是勞動教育的主體,教師是勞動教育的關鍵要素。勞動教育者群體不應只局限于輔導員、后勤人員,思政課教師、學校管理人員等都要加入其中。開展勞動教育,既要讓教師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習近平新時代勞動觀的理論學習,也要號召專業課教師,從專業視角以豐富的理論知識加入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隊伍。此外,也可聘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優秀教師等不定期深入校園,與學生面對面交談,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調動學生自覺勞動的積極性。高校要對教師群體開展專業培訓,提升其勞動教育專業化水平,增強其實施勞動教育的自覺性。
當前,各高校的大學生勞動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在鍛煉學生勞動技能的同時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僅僅依靠教育、機制及社會環境遠遠不夠,教育工作者更要在細微之處著手,順勢而動、因材施教,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貢獻一分力量。